甲骨文沒提到夏朝,是否說明夏朝並不存在?商朝之前中國無文明?

2019-11-06   桃花石雜談

最近這幾年,在網上經常看到關於夏朝是否存在的爭論。而在這些爭論中,最常見的一個說法是因為目前識別的甲骨文中沒有發現關於夏朝或者商滅夏的記載,而現代能看到的關於夏朝的記載都是周朝建立以後周人留下的,所以很可能夏朝並不存在,是由周朝人所虛構的。那麼這種看法是否有道理,甲骨文是否能證明夏朝不存在,如果夏朝不存在是否又能說明中華文明的歷史沒有傳統上認識的那麼長?今天我們就來簡單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甲骨文縮短了中國歷史的長度?

首先有一點至少到目前為止是不能否認的,即在已經識別而且識別結果得到相對公認的甲骨文內容里,確實沒有提到夏朝,因此也可以進一步說,在目前已經識別而且相對得到公認的甲骨文文獻里,沒有發現關於商滅夏的記載。

但同時我們也要說明的是,即使因為甲骨文里沒有記載夏朝就認定沒有夏朝,也就是說把甲骨文是否提及當成是否存在的標準,那麼甲骨文文獻能夠說明的也只是局限於在中國歷史上是否存在過一個被稱為「夏」的政權,卻對中國歷史的時間長度並不會有太大影響。

因為在《史記》等傳統傳世史書里,夏朝從夏啟開始算總共傳了13代16位帝王。而通過辨識甲骨文的記載,在目前已經識別出的文獻里,就至少提到了商湯之前的14位先商王公,所以即使是夏朝不存在,那麼僅憑甲骨文里先商存在的時間,就幾乎已經與傳統史書里夏朝存在的時間大致相當,所以即使否定了夏朝的存在,其實對於中國歷史的時間長度基本是沒有影響的。

甲骨文里說了什麼?

現代主流觀點認為,甲骨文是商朝專門用於記錄卜辭的文件,也就是上面記錄有各種祭祀占卜的結果。所以在這上面,主要的內容有兩類,一類是商朝後期各個國王祭祀先祖的內容,還有一類是商朝後期各個國王在準備出兵打仗之前占卜吉凶的內容。

而甲骨文里記載的商湯之前的世系,其實和《史記》等傳統史書的記載差異並不算大。除了有個別商族早期領袖的順序有差異外,唯一比較大的差異只是有一個「恆」的商朝先公因為不明原因在《史記》等傳世史書里並沒有提及。

金文(上)、甲骨文(中)和楷書對照

而在甲骨文記載的商族早期領袖世系裡,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商族早期的六個首領都被稱為「公」,但從第七個首領,也就是「恆」的哥哥「亥」開始,有些商朝首領開始被稱為「王」。所以「亥」可以說是商族這個群體里的第一個王,因此他在甲骨文里從來沒有被單獨稱為「亥」,而是始終被稱為「王亥」、「高祖亥」和「高祖王亥」。而王亥在後世的商族人心目中似乎受到了極高的尊崇,因為在目前已經發現的卜辭甲骨里有130多條卜辭都提到了他,遠遠超過他之前的所有商族先公。

通過分析這些卜辭甲骨,可以看出王亥之所以受到後世商族人的極度尊崇,跟他在位時商族人在經濟上取得了高度繁榮有關,因為有甲骨顯示王亥當時一次祭祀就能使用50多頭牛,而《山海經》里則有王亥因為商族物品過剩,不易飼養,而將其寄養於鄰近的河伯氏和有易氏那裡的說法,這和甲骨卜辭里的記載也有對應關係。另外從「公」到「王」的轉變似乎也表明當時商族人擺脫了對另外某個部族稱臣的局面,因為在中國古代,「公」始終是諸侯的頭銜,一般「公」的上面都還會有「王」。不過這一點在甲骨文里卻得不到證實,因為在甲骨文里商族人似乎從引領其興起的一世祖「契」開始就沒有向任何人稱過臣。

不過在甲骨文關於商王的記載里,被提及次數最多的商王還不是王亥,而是王恆的兒子上甲。在目前已經發現的甲骨文里,他被提及的次數高達1100多次。而傳世史書也記載在上甲在位時期商族擊敗了有易氏,之後他又平定了自己諸弟發動的叛亂,使商族真正地強盛了起來,所以海量提及上甲的甲骨似乎也能和傳世史書里的記載形成對應關係。

甲骨文單字:馬、虎、豕、犬、鼠、象、豸、龜、爿、為、疾

除了上甲,另外一個被提及次數非常多的人就是大家最熟悉的商族第15任首領,在傳世史書里滅亡了夏朝的商湯了,提到他的甲骨也有680餘條。雖然在數量上不及上甲,但他受到的尊崇卻是最高的。他是所有商王里唯一被後世商人用祭祀天地的禮儀祭祀的人,幾乎所有提到他的甲骨都對他極盡讚美。雖然其中沒有提到他滅亡了夏朝,但從他的地位也可以看出當時商族人一定在商湯的帶領下實現了某種偉業,比如滅亡了之前對自己有很大威脅的強敵,或者與秦始皇掃六合類似,使周邊的部族臣服於商族。

為什麼甲骨文里沒有提到夏朝?

但這樣說估計很多朋友還是會說,也許商湯時代確實實現了某項偉業,但不管怎樣,那麼多甲骨文里都沒有夏朝,這就足以說明夏朝是不存在的。這種推斷看似邏輯上沒有問題,但其實卻很不全面。

首先的一點是,甲骨文在現代並沒有得到全面的破譯。因為自從公元1920年代殷墟正式發掘以來,出土的甲骨已經超過了10萬片,發現的單字也超過4500個,但現在已經被識別出來的只有1500個,所以等於有三分之二的甲骨文單字都還沒有被識別,這可能也是近期權威機構會面向全社會有獎徵集破譯甲骨文單字的原因之一。而大量單字尚未被識別也就意味著還有許多甲骨文的內容並沒有被破譯,因此也許在其中就藏有夏朝相關的蛛絲馬跡。

這個甲骨殘片說的是商王問10天內是否會有禍事

而另外一個非常合理的解釋是:甲骨文自己的性質。剛才我們已經反覆提到,甲骨文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商朝晚期的卜辭,這些卜辭一是祭祀祖先,二是占卜吉凶,特別是軍隊出征前。而有些歷史常識的朋友都知道「盤庚遷殷」這事。盤庚遷殷比商湯在位的時代晚了200多年,也就是說在此之後的甲骨才有可能出現在殷墟,而現代出土的甲骨文主要都是來自河南安陽的殷墟。

所以這就決定了這些甲骨文里很難提到夏朝,因為殷墟甲骨並不是商朝的史書、公文或者書籍,而是比較單純的卜辭類內容,所以它記載的都是「時事」或者「預言」,除了裡面會提到一些先公先王的名號之外,基本沒有那個時代之前的歷史內容,所以這些內容沒有提到幾百年前就已經滅亡的夏朝其實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甲骨文主要出土地殷墟

而且目前在殷墟出土的甲骨,絕大多數是盤庚的侄子武丁成為商王之後的卜辭,所以雖然其中也提到了之前歷代先王先公的名字,但都是在一些很簡短的祭文里提到的。其中比較常見的格式是當時某個商王殺了多少個俘虜,以祭祀某位先公或者先王。所以在這些卜辭的上下文里,基本不會提到這位先王究竟做了什麼。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現代人只能通過祭祀的隆重程度或者提到他們的次數來判斷他們在商族歷史上的重要性,而很難直接從甲骨上讀到這些人做了什麼。

當然對於武丁之後的商王,情況就很不一樣了。因為甲骨文的另外一類重要內容就是軍隊出征之前占卜吉凶,所以雖然這些記載也都很簡單,但至少可以看到當時是為什麼占卜,而把這些記載連起來,是可以找到一些歷史事件的脈絡的。比如武丁妻子婦好的許多事跡,就是通過此類甲骨解讀出來的。但商湯滅夏如果真實發生過,也是發生在盤庚遷殷之前許多年,所以即使當時也有類似的占卜甲骨,它也不可能在殷墟出土,而是埋在其它某個未知區域,我們在殷墟出土的甲骨里找不到夏朝的相關記載其實是合理的現象。


但即使這樣,殷墟甲骨里還是曾經提及過後世被認為是夏朝後裔的杞國和杞侯。而且甲骨文里提到的商朝先王先公世系和傳世史籍里的記載在整體上沒有原則性差異,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傳世史籍對於商朝歷史的記載確實具有相當的可信性,而這也無形中增加了同樣的史籍對於夏朝歷史記載的可信度。因此,其實夏朝的存在仍然是大機率的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