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文學的生態意識源遠流長,其來有自,是為浙江文學和浙江文化的一個重要表征。考察當代生態文學中的金華地方文化特色和金華地方審美特質,進一步探究其中的因果關係可見,傳統與範式是金華文學生態意識的兩大體現。
一、流變:金華文學生態意識的時代特徵
1.古代文學:科舉仕宦的傳統肇起
浙中「小鄒魯」金華山多地少,素有「勤耕苦讀」之風。科舉是金華文化繁盛的肇因。唐以降,金華教育日益興盛,進士題名者甚眾,其中不乏名臣。古代金華文學大家眾多,駱賓王、陳亮、宋濂、李漁等蜚聲累世,他們多有對地方自然風光的讚頌和對地方文化精神積澱的貢獻。具體看,有關金華的文學作品多有生態意識,外在形態主要在自然書寫和山居書寫,內在形態主要表現為婺學精神的生成和傳承。如:自黃初平故事流傳後,「赤松山」等金華意象就在文人筆下流傳;「八詠樓」自沈約後成為金華文學書寫的重要意象。南宋,中原文化重心南移臨安,金華文學創作隨之得到極大促進,金華意象開始頻繁出現於文學作品中,「金華山」「北山」「雙龍洞」及「鹿田三洞」等常見金華古代文學意象,既是作家對自然風光的書寫,也是作家文學思想與文化精神的載體,隨著科舉的興盛和仕宦文學的影響,金華古代文學的生態意識逐步確立。崔顥《題沈隱侯八詠樓》、李清照《題八詠樓》等名篇的金華意象書寫在金華域內外得到廣泛接受和認同。此外,蘇軾、陸遊等文學大家遊歷至此,多有歌詠金華的作品,也成為其中的一類重要表現,他們著眼於浙中山川風光及金華道教文化等自然和人文生態的創作,進一步促進了金華文人及金華文學生態意識的形成。
2.現代文學:家國鄉土的範式沉澱
現代文學時期,金華地方文學的成就更加突出,家國鄉土主題成為這一階段金華文學的重要選擇,也使得金華文學成為特殊時代地方文學的重要代表。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基於自然和人文兩個因素形成的金華「鄉土文學」,歷來名家輩出,成就斐然,實際正是在這個時期打下堅實基礎。艾青、馮雪峰、王西彥等人,不僅文學創作成就高,更能在家國鄉土的砥礪中,將文學創作化作呼喚良知、激勵人心的有效途徑,創作多能顯現一種基於家國美好願望生成的自然兼社會生態意識。無論是潘漠華的詩情畫意、馮雪峰的鄉土熱血,還是艾青的土地歌詠,等等,都充滿赤子之情的自然流露,是金華現代文學生態意識的直接表現。金華優美的自然山水,加上長久積澱的文化底蘊,可以涵養出文人的寥廓心性和雲水襟懷。而金華文學生態意識的傳統積極影響,從金華域外作家有關金華的文學創作亦能得見一斑,如《浙東景物紀略》的大部分篇目,都是以金華景點為描寫對象的,其中著名者有郁達夫的《方岩紀靜》,多可從側面透視金華文化底蘊深厚而又多秀山麗水的特點及其影響。
3.當代文學:生態文明的創新發展
生態文學是反思人與自然關係的生態關係的文學。生態文學的批判性,是基於觀念意識、實踐行為、社會形態和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反思。學界有關金華文學生態意識的研究較少。兩本著名的專著——王嘉良主編的《浙江文學史》《浙江20世紀文學史》對生態文學也沒有明確的表述和整體性的關照。汪全玉《金華當代文學中的生態寫作》一文是不多的專門論述金華生態文學的作品。憑藉對深厚人文歷史的承續,金華當代文學在詩歌、小說和兒童文學創作上,都積累了一定的實績。在當代生態寫作興起之後,生態寫作的意識也逐漸滲入金華作家的作品中。其中,以小說創作為代表的生態書寫,集中體現了金華當代文學在鄉土文學創作內容的取向,而這種取向,既是基於金華文學傳統的現實主義批判精神,也是基於文學創作領域日漸濃郁的生態批判意識。金華當代文學的生態寫作,是被動的,也是主動的;是傳承的,也是創新的。
二、成因:金華文學生態意識的四維
1.教育:地理環境影響下的自然觀
自然生態維度看,金華經濟雖非繁華,但既毗鄰南宋國家行政中心,又遠離權利鬥爭中心,地域地理風貌吸引呂祖謙等大批學者來此遊歷寓居、授業講學,文化氛圍極盛。金華的自然環境十分符合追求自然生態生活,逃避政治紛擾,或者以退為進的士人的內在和外在需求。這些,也賦予並促進文人的一類使命的完成:在自然山水中,於「獨善」和「兼濟」找到了完美的和諧統一的解決之道——興辦教育,這成就了金華至今不衰的教育傳統和影響力。科舉時代,金華重視教育、書院林立、氏族繁盛,域中金華縣、義烏、吳寧(今東陽)等皆是科舉勝地。獨處一處幽靜的天地,不僅教育興盛,對國家發展有重要貢獻,更對普通民眾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環境中,逐漸形成「耕讀傳家」的自然觀有著根本性的影響。宋室南遷之不幸,成就了金華文化之大幸。呂祖謙開創金華學派,創辦麗澤書院、北山學派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和許謙承續之,代代相因,薪火相傳,終成金華教育文化之輝煌,影響延續至今。燦若星辰的文學和政治家的言傳身教澤被地方,他們的詩文,處處可見對金華山水的吟詠,呈現出一種自然與人文聚合的典範。
2.婺學:經世致用理念下的社會觀
婺學作為儒學的一個部分,歷經幾代,立根孔孟,基於各種地域特色思想的交流融合,兼蓄朱熹、陸九淵心性之學、呂祖謙經史文獻之學、陳亮事功之學,成為中國哲學走進金華地方日常和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現,也是哲學指導地方文化思想的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現代意義的婺學可概括為「崇尚德行,經世致用」。簡言之,婺學的精神就是「尚德務實」,這與當下新時代精神鼓勵向善、強調從小事做起的出發點幾乎完全一致。陳亮的愛國思想和事功思想在後輩的承續中的影響,堪稱代表,其與文學相關的思想表達,即是尚德向善的態度、經世務實的精神和不斷進取的實踐歷程的反映。以陳亮為代表的眾多作家在文化傳承、積澱及其創新性發展,以及對傳統儒學天人合一理念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整合,使得金華文學的生態意識在社會生態這一維度表現得尤為突出。以積極進取為核心理念的經世致用思想,實際是一種基於現實的改變社會、推動社會發展的源動力。
3.使命:歷史命運衝擊中的啟蒙觀
現代多災多難的歷史圖景中,充滿啟蒙的先聲和戰鬥的精神。時代帶給文人不幸,也賦予其更加奇秀凜然的精神。立足現實,用文學進行戰鬥。浙江作家中,金華作家的這種現實主義創作傾向最突出,具有啟蒙和先導作用。王嘉良認為:「啟蒙意識的自覺以來自『小傳統』地域的浙江作家為甚」。金華作家多秉持「耕讀傳家」家風,創作多元,文學創作時代感濃烈,偏重歷史敘事和社會價值。現代文學時期與南宋國難當頭的時代特徵似乎有諸多相似之處,在內憂外患的大環境中,文人的選擇往往代表著最富有正義感和最能引領時代發展的抉擇。金華人浸染吳越文化,本就有積極進取、保家衛國的左翼進步精神;金華文學家多革命者,勇而無畏,捨生取義,在不同歷史時期如辛亥革命、國民革命、抗戰等國家危難之際,文學家或親身參與,或以筆為投槍和匕首,救國於危難之中。如馮雪峰作為左聯發起人之一,擔任左聯領導,不僅「湖畔詩」藝術價值極高,其文學理論對糾正極左文藝思潮也有重要作用;潘漠華為左翼文藝運動(北方左聯)獻身;曹聚仁領導過金華抗戰文藝運動;陳望道、吳晗、傅東華為左聯盟友,有明顯的左翼傾向;艾青的詩歌創作也正是在抗戰時期達到第一個高峰……金華現代作家的思想政治傾向、文學創作及其價值取向,是時代前進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4.覺醒:新中國文學體系中的人文觀
金華文學生態意識於新中國文學體系中的主要體現,為率先覺醒後的與時俱進的人文觀。其一是文學家基於知識分子身份,在商品經濟衝擊下的自我覺醒;其二是經濟地位確立後的人文復歸;其三是新時代生態文明的轉型升級。中國當代文學生態意識的發軔,一是現實生態問題的嚴重,二是外來生態思潮的影響,三是本土生態傳統的承續。1980年代末期,生態批評開始成為文論界的顯學。改革開放後,面對商品經濟衝擊,在最先成為改革先頭地之一的浙江,知識分子較其他地方更早地感受到商品經濟的衝擊,也更直觀和迅速地在作品中表現出了對經濟大潮衝擊帶來的各類影響的思考。在新中國文學體系中,特別是改革開放前三十年,城鎮化發展的衝擊,使得金華作家的鄉土文學創作傳統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都市文學在這三十年的創作量日漸豐富,但是鄉土小說的創作,特別是其創作的精神,並沒有丟失;二是都市文學中的覺醒、反思意識逐漸顯現,文學對自然生態為基礎的人文精神的訴求逐步復歸。在國家頂層設計更加重視農村和生態問題的近十年,金華作家繼承現代文學鄉土小說的創作傳統的過程,伴隨著當代金華地方人文精神指引下的生態寫作意識的不斷增強,金華當代作家生態寫作的自覺意識,同現實主義批判意識有機融合,是積極主動的。新時代金華精神確立為「信義和美、拼搏實幹、共建圖強」,在文學作品中多有體現。21世紀第二個十年,金華文學的生態意識凸現,如盧文麗《外婆史詩》不僅有婺學精神「經世致用」的寫照,蘊含了植根於民間的鄉土信義,更能發現商品意識塑造的「工商為本」的浙江人文精神內涵。這些,無疑都是新時代浙江文學創作生態意識繼續健康積澱的激勵因素。
三、影響:桃源範式的人文認同
金華2007年就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文學、詩詞、戲曲、書畫、科學等方面人才薈萃。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生態文明打造的鄉村景觀、人文典籍傳續的精神底蘊、婺學精神滋養的地域特色,都是金華文學生態意識密切關聯的創作內容,推動著自然、社會和人文生態的全面、健康發展。金衢盆地中的金華猶如世外桃源,地域本色及其人文認同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以休閒文化、讀書風氣、農林產業等形式得以彰顯,也在作家的作品中有數之不盡的展示。作品多少並非金華文學的生態意識的主要特徵,其作為傳統和範式的永續性影響,才是值得深入挖掘和傳承的。
「生態文明」自十八大報告專章論述以來,其核心要義如「美麗」「綠色」「鄉村」「低碳」等在「兩山理論」的引領下,逐漸被廣大群眾接受。2014以來實踐「美麗中國」建設的金華「兩美」建設、「兩富」現代化建設高度重視生態建設,在自然生態、人文生態和社會生態等多個層面都頗見成效。金華生態文學研究百廢待興,正當其時。金華文學的生態意識砥礪傳統,鍛造範式,彰顯了重要的歷史文化精神,成為各自時代的重要表征。其發展是基於傳統的,更是一種自然和自覺對範式的持續鍛造過程。探析金華當代文學生態寫作的審美特質和思想傾向,有利於探究金華古代、現代特別是當代文學生態書寫的表現及其中的原因,從而為金華人文生態建設探尋一種借力於文學的發展途徑,沿著文學這一載體,將浙中文化發展的歷史和以婺州金華為中心的婺學精神更好地傳承下去。而各種基於文化成就打造的創新型文化產業平台,必將更加有利於地方文學的發展,帶動更大範圍內文化相關產業的持續性興盛。
(作者系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後記】習總書記說,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形態,是古往今來各種知識、觀念、理論、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結果。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八婺大地,發展迅速,萬象紛呈,該如何解讀,該有怎樣的視野。我們和金華市社科聯一起,為你打造一份權威的金華社科讀本。每周四推出,幫你解開現象的迷霧,助你追尋理論的真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WIAFXEBrZ4kL1ViU9c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