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扇子不僅僅扇風驅熱,文/趙雨

2019-07-28   終南文苑

身處伏天,「扇」又風行。只不過,此扇非彼扇,現如今的扇,基本都是家用的大吊扇、台式或立式電風扇,要麼就是可隨身攜帶的拳頭大小的「小電扇」。雖然現如今的扇子比過去的要先進許多,但我還是挺懷念過去的扇子。

三四十年前的扇子,是人們度夏必備的引風用品,夏日幾乎人手一把,且各自根據「身份」配備。蒲扇最普及,幾乎家家都有,是年長者的最愛;年輕人一般用摺扇,即以竹子為骨,附上印刻詩詞、山水、花鳥圖案的紙質或絹布扇面;而小團扇則為待嫁美女的專用扇,竹、木或獸骨做成手柄,粗鐵絲圍圈,上繃絹布,再鑲上綢緞緄邊;也有家庭婦女用鵝毛自製「鵝毛扇」;還有草編、竹編扇以及商家饋贈的用以廣告宣傳的塑料扇……

扇子的歷史非常悠久。《爾雅》謂:「以木曰扉,以葦曰扇。」《說文解字》說:「箑,扇也,從竹。」還有一種說法,「扇」,戶下從羽,古代單指羽扇。而晉人崔豹《古今注》卷上說,扇子是舜發明用來廣開視聽、求賢自輔的,從秦至漢一直沿用,魏晉時又變成了皇帝的「專利」。隋唐以後,扇子走向普羅大眾,並隨著工藝的提升,出現諸多品種及系列產品,如竹扇、紈扇、摺扇、油扇、芭蕉扇、鴨腳扇、檳榔扇、麥草扇、繭扇等等,僅羽扇就有孔雀扇、鶴翎扇、鵝毛扇、鵲翅扇、雕毛羽扇等。

按理說,無論什麼樣的扇子,其主要功能無非是扇風驅熱,可古人卻憑藉聰明智慧將扇子的用途發揮到了極致:插在車上的扇子,不僅是宏大排場,更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皇權;掛在室內牆壁上的扇子,是道家驅妖逐邪的法器;拿在孔明手中的羽毛扇,輕輕一揮,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扇子又成為儒雅智慧的象徵;《西遊記》中鐵扇公主的芭蕉扇,不僅能刮「龍捲風」、放「燃燒彈」,還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滅火器呢;濟公和尚不離手的一把破蒲扇,是禦敵千里之外的神器;文人墨客手中的摺扇,是吟詩作畫、彰顯風流的載體;舞台戲台上的扇子,是藝人的道具;閨閣仕女手搖的小團扇(也稱「合歡扇」),不僅為主人平添了嫻雅文靜的儀態,更預示著花好月圓的幸福。「扇」與「善」諧音,便有了「善行」「善良」之寓意。而扇子開合,則蘊含進退自如、逍遙自在之意。甚至,連扇子的拿捏也有了乾坤:抱扇於胸前,便是胸有成竹的神態;用扇指東西,立顯運籌帷幄之氣度。然而,「有扇如無扇,用扇不見扇」乃是最高境界……

古詩詞中的扇子,更有著千般姿態、萬種風情。古詩《怨歌行》里的扇子是美女訴說幽怨的道具:「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白居易詩里的「白羽扇」比喻的是擁有智慧、志向高潔之人:「素是自然色,圓因裁製功。颯如鬆起籟,飄似鶴翻空。盛夏不銷雪,終年無盡風……何人稱相對,清瘦白須翁。」宋代傑出女作家朱淑真的「扇子」,表達的則是對無愛婚姻的不滿和憂傷:「一夜涼風動扇愁,背時容易入新秋。桃花臉上汪汪淚,忍到更深枕上流。」的確,多姿多彩的扇子形象在不同的時空中輾轉著,或與美人相襯錦上添花,或以扇喻人、言其志向,或借扇消愁、發泄不滿。

其實,扇子衍生的「正能量」或「副作用」全憑執扇人而定。在源遠流長的歲月中,一把小小的扇子除日用扇風外,還孕育著中華文化和智慧。它既是情感的延伸、情趣的彰顯和文化的拓展,也是藏家關注的藝術瑰寶。而傳統扇子的這些「編外功能」,卻是如今各式各樣電扇所無法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