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白露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一般在每年的9月7號或者8號,它表示孟秋時節的結束和仲秋時節的開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節令。露水是由於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白露實際上是表征天氣已經轉涼。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這時,人們就會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過,而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了。
陽氣是在夏至達到頂點,物極必反,陰氣也在此時興起。
到了白露,陰氣逐漸加重,清晨的露水隨之日益加厚,凝結成一層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稱之為白露。
古語云:「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意思是說,處暑仍熱,每天須用一盆水洗澡,過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體了,以免著涼。
還有句俗話:「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意思是說,白露前後若有露,則晚稻將有好收成。
1.白露三候
我國古代將白露分為三候:
「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
一侯鴻雁來
鴻大雁小,自北而來南也,不謂南鄉,非其居耳。
二侯玄鳥歸
玄鳥解見春分,此時自南而往北也,燕乃北方之鳥,故曰歸。
三侯群鳥養羞
群鳥養羞:三人以上為眾,三獸以上為群,群者,眾也,《禮記》注曰:「羞者,所美之食。」養羞者,藏之以備冬月之養也。
2.節氣習俗
祭禹王
白露時節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這裡將舉行祭禹王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兩祭的規模為最大,歷時一周。在祭禹王的同時,還祭土地神、花神、蠶花姑娘、門神、宅神、姜太公等。
吃龍眼
福州有個傳統叫作「白露必吃龍眼」的說法。民間的意思為,在白露這一天吃龍眼有大補身體的奇效,在這一天吃一顆龍眼相當於吃一隻雞那麼補,聽起來感覺太誇張了,但因為龍眼本身就有益氣補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多種功效,還可以治療貧血,失眠,神經衰弱等等很多種疾病,而且白露之前的龍眼個個大顆,核小甜味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龍眼是再好不過的了。
過白露節
浙江溫州等地有過白露節的習俗。人們於此日採集「十樣白」(也有「三樣白」的說法),以煨烏骨白毛雞(或鴨子),據說食後可滋補身體,去風氣(關節炎)。這「十樣白」乃是十種帶「白」字的草藥,如白木槿、白毛苦等等,以與「白露」字面上相應。
白露茶
民間有「春茶苦,夏茶澀,要喝茶,秋白露」的說法。
白露時節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此時正是它生長的最佳時期。
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後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乾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獨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愛。再者,家中存放的春茶已基本「消耗」得差不多了,此時白露茶正接上,所以到了白露前後,有的茶客就託人買點白露茶。
3.白露養生重在防秋燥
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9月7日是白露節氣,也是全年晝夜溫差最大的一個 節氣。此後,天氣漸涼,空氣開始變得乾燥,即便偶爾降雨也不能明顯緩解秋燥的環境,反而更讓秋涼時節「涼燥」的威力加大。
秋燥雖然是自然現象,但這個「燥」如果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 便成為致病因素。所以,白露時節做好日常預防保健非常重要。
第一,燥邪最容易損傷肺臟,誘發呼吸系統疾患,比如大家經常聽說的燥咳,這類咳嗽西醫的治療效果不是很理想,中醫按溫燥與涼燥辨證用藥,效果較好。溫燥咳嗽一般發生在初秋,以咳嗽少痰、不易咯出、口乾咽痛為特點,或伴身熱、微寒、頭痛等風熱表證。
第二,中醫認為燥性肅殺,會克伐肝氣。燥邪五行屬金,按照中醫五行理論,肝屬木,金克木,所以,秋天燥邪太過會對人體的肝氣造成損害,容易引起情緒波動、內分泌紊亂、月經失調、心慌心悸、失眠等問題,這時不但要潤燥還要疏肝解郁。
第三,秋燥中的涼燥容易滯澀氣機。被這類燥邪所傷的患者一般會出現胸悶、喜嘆氣、兩脅脹痛、噯氣、憂鬱寡歡、情緒波動時易腹痛腹瀉、女性易出現乳房脹痛甚至痛經等症狀,這時僅僅潤燥是不夠的,還需要使人體氣機得以順暢。
因此,預防秋燥傷身一定要記得對「證」,如果多飲水或者簡單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是不能緩解的,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接受中醫藥調理。
4.白露飲食養生
白露過後氣候乾燥,易口乾、唇裂、舌燥、咽痛、乾咳,且有皮膚乾燥、大便乾結等症狀。中醫主張秋冬養陰,養生可從日常飲食開始。
防秋燥食療方
- 百合粥
百合 50 克,大米或糯米 100 克
先將百合與米分別淘洗乾淨,加水用小火煨煮。等百合與米熟爛時,加糖適量即可食用。
百合有清心、潤肺、寧神之功,對由呼吸道感染引起的 心悸、煩躁和失眠頗有好處。
- 銀耳粥
銀耳 10 克,發泡後加入大米 100~150 克淘凈同煮,加適量蜂蜜攪勻即可。
銀耳味甘淡性平,歸肺、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適用於虛勞乾咳、少痰和痰中帶血絲、口燥咽干、神經衰弱、失眠多夢等。
- 山藥粥
山藥 100 克、大米 100 克。
山藥洗凈切塊,大米淘凈煮粥,一日 2 次分食。
有健脾胃、益肺補腎的功效,凡身體虛弱、煩躁失眠者均可食用。
- 馬蹄雪梨汁
馬蹄 250 克,雪梨一隻
將馬蹄洗凈去皮,梨洗凈去皮、核切片後一同絞汁,並用涼開水將汁稀釋後,視個人口味加些許白糖拌勻飲用。對燥咳或咯痰困難者,有清熱化痰功效。
此外,在乾燥症初期,可用桑葉、菊花各 15 克,加蘆根、梨皮各 30 克,煎水服用。如伴咽干疼痛、口唇裂開者可用紅蘿蔔加馬蹄、杏仁、蜜棗及兩片陳皮,加水煎飲。
秋氣宜降,飲食須減苦增辛
孫思邈《攝養論》曰:
「八月,心臟氣微,肺金用事。減苦增辛,助筋補血,以養心肝脾胃。」
因此,白露時應適當吃些辛味食物,如韭菜、香菜、米酒等;少吃苦味食物,如苦瓜、萵筍等。適當增加辛味食物可以助肝氣,使肝木免受肺金克制。
多食酸
酸味可收斂不降之肺氣。可吃的酸性食物,如山楂、烏梅;或具酸味的蔬果,如葡萄、蘋果、楊桃、柚子(較寒,適當吃即可,避免吃多)等。
有哮喘、氣管炎、咽炎以及過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儘量少吃帶魚、螃蟹、蝦類、韭菜和辣椒等。
海產品多為大寒之品,易傷脾胃,如和切碎的生薑同吃,有溫中散寒解毒的作用。腸胃功能不好的人應少吃或不吃海鮮,吃海鮮要多加生薑。
5.白露起經常給腎「打打氣」
搓耳泡腳
從白露開始,天氣越來越涼,有些人出現手腳冰涼、肢體怕冷、尿頻、乏力等症狀,中醫講這是腎氣不足的表現。所以白露起要經常給腎「打打氣」,即補養腎氣。
堅持晚上泡腳,用溫水泡,水要沒過腳腕,時間在15到30分鐘,泡到身體微微發熱最好,泡腳的同時把耳朵和腰部搓熱,腎開竅於耳,而且耳朵有密集的反射區,聯繫著全身每一個器官,所以常搓揉耳朵是一種很好的養生方法。
揉腎經
泡完腳以後,要做揉腎經的功課,腰為腎之府,腰可是腎的家,腎以溫為補,所以我們要經常搓一搓腰眼,別讓它凍著。坐到床上,腳心相對,兩腳心湧泉穴是腎經的起始穴,這樣可以連通腎經,然後雙手握住小腿肚的肌肉,稍用力向外翻,讓雙手儘可能大面積地握住小腿肚肌肉,向外上方邊翻邊按摩,反覆操作就把整個小腿肚的肌肉從上翻到下,從下翻到上,直至小腿發熱為止。
加大運動量
白露後,運動量及運動強度可較夏天適當加大,可選擇慢跑、打太極拳、體操、打籃球、羽毛球、導引等,以汗出但不疲倦為度,這樣有助於機體內氣血調暢。
6.白露情志養生
白露時自然界已現「花木凋零」景象,所謂「秋風秋雨愁煞人」,這一時節人很容易出現消沉的情緒。為了避免不良情緒影響,我們應收斂神氣,保持心境平和。
7.起居養生
俗話說「白露身不露,著涼易瀉肚」。白露時大氣已轉涼,在著衣方面應注意避免受涼,宜換上長衣長袖類服裝。尤其是腹部,更要注意保暖,否則脾胃易受寒而引起腹瀉。白露時晝夜溫差較大,早晚應添加衣服,尤其是年老體弱之人,更應注意適時加衣。但添衣不能太多太快,應遵循「春捂秋凍」的原則,適當接受耐寒訓練,可提高機體抵抗力,對安度冬季有益。
夜間睡覺時儘量不要開窗,並注意蓋好被子。在作息方面,應謹遵「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的養生原則。
有問題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
記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