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神秘​丙中洛怒族桃花節

2019-11-29   雲南熱線

雲南最古老最地道的原生態文化——

丙中洛怒族神秘桃花節

怒江之畔巴當騰巴當騰里阿怒人

阿怒先祖有白瑪白瑪精神泣桃花

桃花島上桃花節桃花神下桃花願

桃花酒醉花下眠花開花謝年復年

人神共居的世外桃源丙中洛

很多人知道,怒江大峽谷北端的雲南省怒江州貢山縣的丙中洛,地處「三江併流」世界自然遺產及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核心地區,這裡山川奇特秀美,民風淳樸,多民族共居,多宗教並存,是一個「人神共居」的世外桃源。

丙中洛全景圖(江的左邊為桃花島)

「丙中洛」,藏語的意思是箐溝邊的藏族寨子,但實際上丙中洛最早的土著居民是怒族, 200多年前喇嘛教傳入丙中洛,移入了許多藏族後,才改稱丙中洛。最初,這裡的怒族信奉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後來喇嘛教(藏傳佛教)傳入丙中洛,再後來天主教、基督教也相繼傳入,從此以後的丙中洛,原始宗教、喇嘛教、天主教、基督教以及原始宗教與藏傳佛教融為一體的民間宗教等多種宗教長期並存,和諧相處,人神共居。

最為典型的是,在丙中洛中間那塊不到一公里縱深的台地上,卻分布著著名的重丁天主教堂、東風普化寺(藏傳佛教)、東風基督堂,還有無處不在的原始宗教場所。重丁村有家人居然出現了一家有藏、怒、白、漢、獨龍、納西六個民族和五種信仰的奇特現象。

丙中洛中間台地秋景

丙中洛怒族桃花節的來歷

怒江旅遊有句廣告語叫「天境怒江,心靈呼吸的地方」,天境怒江離不開核心景區丙中洛,丙中洛也離不開桃花島的點綴。站在丙中洛入口的路邊觀景台上往怒江下俯瞰,奔騰的怒江流到丙中洛腳下的時候,神奇地拐了個大灣,在江東造就了一個半島狀的台地,台地上田地、樹木和民居交錯,一座人馬吊橋橫跨怒江,把這塊台地與丙中洛聯繫起來。這塊台地上的小村官方叫扎那桶,怒語叫「巴當騰」,就是有這麼一塊台地的意思。

從丙中洛觀景台俯瞰桃花島(何偉攝)

老形它村拍丙中洛和桃花島

貢當神山拍桃花島

石門關東邊山頂拍丙中洛和桃花島

扎那桶村有「兩多」,一是鵝卵石多,二是桃樹多。桃島方土百十頃,怒水一席石千壘,借問卵石緣何聚?笑翁依石言悟中。桃花島楊島主的這首詩,既描述了扎那桶地少石多的情況,又充滿了哲學的耐人尋味。至於桃樹,原來就有不少野生桃樹,近年來為了開發旅遊,又種植了不少。

扎那桶村裡桃花(楊島主攝)

扎那桶村裡桃花(楊島主攝)

扎那桶村裡桃花

江邊桃花(何偉攝)

在廣為流傳的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里,黃蓉問郭靖:「靖哥哥,你說這桃花島美麼?」郭靖道:「真像是神仙住的地方。」雖然沒有具體的對桃花島之美的描述,卻讓讀者對桃花島充滿了美麗的幻想。每年三、四月份桃花盛開時,不少遊客來到扎那桶,恍似來到夢中的桃花島,所以又稱扎那桶為「桃花島」,扎那桶村的前任組長楊正祥也被戲稱為「桃花島主」。

扎那桶民居與桃花

桃花島對面是貢當神山,右前方是嘎娃嘎普神山,背靠的是碧羅雪山的一部分叫神格,雖不屬丙中洛十大神山,但因正對神山,在村民眼中也是很厲害的存在。

扎那桶全村33戶共110人,97%以上為怒族,官方統計大部分村民信仰喇嘛教,其實是原始宗教與藏傳佛教融為一體的民間宗教。說起桃花島怒族村民的宗教信仰,這裡面有個神奇的傳說。據貢山縣誌記載,公元1773年,維西康普土司派喇嘛到丙中洛傳播喇嘛教,並建成了飛來寺(後改名為普化寺),但是遭到了怒族原始宗教的強烈抵制。巴當騰的怒族女納姆薩(即巫師)白瑪曾多次組織人員到普化寺與喇嘛進行鬥爭,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有一年二月初十,白瑪再次組織村民到普化寺抗爭,結果被喇嘛施展法術用芋頭打傷,白瑪氣憤之下就跳入了怒江以示反抗。

在此之前,每年的農曆二月初十左右,桃花盛開的時候,在一年的辛苦勞作後,巴當騰的村民就會聚在一起,各家都出些糧食酒肉,在一起聊聊天,談談一年的收成和經歷,共同暢飲,互相祝願。這個活動怒語叫「SENC WAEKQ NEUK NGANK」(音譯為「神麼能啊」),算是酒會的意思。後來,為了紀念可歌可泣的先祖白瑪,聚會中加入了祭祀白瑪的儀式, 並祭奠神靈祈求神靈隨時保佑寨子風調雨順、平安吉祥。因為那時醫藥不發達,如果疾病纏繞一般無藥可醫,所以這個酒會同時伴隨著驅鬼避邪的儀式。隨著時間的不斷演變,桃花神逐漸成為了演變過程中的寄託神,這就是今天扎那桶怒族桃花節的來歷。

所以,丙中洛桃花島的桃花節,與那些流俗的以賞桃花為名經濟唱戲的桃花節不同,它是一個有著久遠傳承的、神秘的原始宗教與喇嘛教融合後的宗教祭祀活動。

桃花節的原始組織方式

桃花節的所有事宜,都由村裡的桃花節籌備組來負責,籌備組成員從扎那桶全體村民中選出,三年一屆。籌備組包括三名組員,三人中再選出一個組長,三人各有分工。

桃花節的籌備,一般是在春節過後,離桃花節前一個月開始。進入節日籌備期後,籌備組負責人,以及自願參加的村民,會挨家挨戶到每家登記收糧,每人平均1公斤玉米,收集後按斤數來分配到幾家村民家裡做自釀酒和水酒,統籌安排節慶用的自釀酒與水酒。

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出酒時間到了,籌備組成員先去檢驗是否是好酒,確認是好酒後,集中存放在籌備組組長家,然後才開始計劃歷時三天的桃花節。寨里有這樣的說法,如果釀出的是劣酒,說明寨里不順,是要走人(死人)的徵兆。但實際上每一年都會有不好的酒,只是少一些而已。籌備組會先開個小會,以寨子總人口加外寨人數進行大概的計算,算出桃花節期間整個寨子需要多少生活所需。特別是要算出每戶需要湊多少斤肉,因為年後新鮮肉少,籌備組就安排條件好的農戶提供。同時會安排塑桃花神用的炒麵(怒語音譯為「嘎趁」,包括包穀、麥子、青稞等的炒麵),叮囑寨民每家出一碗五穀炒麵,炒麵必須細而滑,入口即化,這樣才能塑出抬而不掉的桃花神,保佑這方水土遠離瘟疫,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祥和寨盛。

到了農曆二月初九,籌備組組織村民打掃全村衛生,收集各家拿來的東西。在沒有活動室以前,會借用寨里農戶的房子來做活動場所,適當給點借房費,雖不算多但是全寨人的心意。同時,籌備組安排會塑桃花神的村民,做好抬架及塑造定形的支架,為第二天的塑像做好準備。寨子裡的年輕人會主動前來幫忙架迎客門,捆好青翠的松枝,插上鮮艷的桃花。這一天,村裡會做一頓嚇啦給所有幫忙的人喝,然後再明確一下第二天誰負責生活,誰負責總體宗教議式等等,然後早早休息,為第二天的忙碌養精畜銳。

桃花節的迎賓門與活動場所

農曆二月初十到了,籌備組忙著安排宗教儀式及晚餐的準備,生活組忙於準備酒食,塑造組忙於桃花神的塑像,水酒組忙於準備中午的瓊嘿(雞蛋水酒)及嚇拉(雞肉酒)。村民捐出糧食做出水酒,村裡有名字的人,喊來一起喝酒,迎接桃花神,中午12點左右喝的是瓊嘿,送完桃花神後喝嚇拉。

節日當天準備的水酒和嚇拉

往年的桃花節,參加的還有相鄰的斯尼當組十五戶、形它新村日旺不朗六戶,最近幾年新農村建設搬遷了,外組參加的人越來越少,不過增加了外來遊客和其他人員的參與。

野性的原始祭祀儀式

桃花節當日,寨民不約而同穿上民族盛裝,手裡拿著鮮艷的桃花,集中到活動場地上來。難得的一年一次相聚,大家親切地互談著一些生活瑣事,等著隆重的祭祀儀式開始。

桃花節的祭祀儀式,一是念經祭神,二是塑桃花神像,三是送桃花神。

一是念經祭神。巴當騰的祭祀活動,早期主持儀式的是納姆薩,後來由寨子裡面懂原始宗教念經的老人主持。寨子裡最後一個會念經的老人叫扎西,從扎西去世後,村裡再無人會念經,所以從那以後直到現在都是請普化寺的喇嘛來念經,這也反映出經過多年的傳承,原始宗教與藏傳佛教早就從鬥爭走向了融合。

在桃花節前兩個星期,籌備組會與普化寺聯繫,請活佛安排好桃花節到桃花島念經的喇嘛。桃花節的前一天,村裡派人到普化寺接念經的喇嘛和念經用的經書法器等。寨子裡面每家每戶隨心捐出5塊、10塊、幾十不等的錢,湊起來作為喇嘛念經的費用。

念經場所

念經是從農曆二月初九開始的,一般是從吃晚飯時間一直念到晚上12點,而二月初十則是從早上10點左右開始念經直到下午3點左右送完桃花神。念經是分階段性的,喇嘛一直在活動室旁的一間房子裡念經打鼓,到磕頭時間的話,村民會到喇嘛念經的地方磕頭,也就是拜山神的意思,就象正月初三,村民會到神格上觀景台旁邊的燒香台處磕頭燒香一樣。

念經跪拜

二是塑桃花神。念經的同時,塑桃花神的工作就開始了。桃花神像不只是一個模子,前些年是根據寨子裡面去逝的男女多少來決定塑男還是塑女,以器官特徵來區分。如果去逝的是女性多那就塑女,如果去逝的是男性多那就塑男,不過近幾年統一塑成女神,但不管是女神還是男神都統稱為白瑪。一般塑造桃花神像都是在室外開闊的地方,後來有了活動室,就在活動室旁邊好施展的地方,塑好後再抬到活動室里。

農曆二月初十,桃花節到了,早上十一點鐘左右,全部村民才會集中起來,怒族人慢一些的習俗,也體現在了節日上。籌備組要早一點,為塑造桃花神的村民和宗教儀式人員準備早餐,吃完早餐後就開始塑桃花神。塑桃花神一般分6步:

第1步是搭框架,在桃花節的頭一天就做好抬架和塑造支架;

第2步是塑形,在做好的框架上,捆上一些稻草成型,以方便用炒麵圍形;

第3步是合面,合面必須是溫水,使炒麵均勻;

第4步是圍形,用炒麵開始塑造雛形;

圍形(楊島主攝)

第5步是染色,在雛形上進行著色。很早以前是用鍋底灰,現在一般是用雞血、豬血、黑色墨汁等來染色;

染色(楊島主攝)

第6步是修飾,用新採摘下來的鮮艷桃花枝條和各種彩色棉線,對桃花神像和整個抬架進行修飾和美化,把白瑪打扮得格外妖嬈。

修飾完的桃花女神(楊島主攝)

三是送桃花神。在誦經鳴號聲中,桃花神像做好了,到喇嘛說可以送神的時候,一個村民手捧指引燈在前,4個青壯年男子抬起神像跟著指引燈走出活動室,虔誠的村民雙手合什依次跟在後面。

從活動室到怒江的中間有塊籃球場,到了這裡後,會把神像放下來進行隆重的祭祀儀式。這個時候,村民會把身上經常佩戴的小飾品、零錢、項鍊、線等掛在桃花神身上或放進供奉神像的木盤中,意思是讓桃花神把疾病與不祥都帶走。村民們還會把捏成小團的炒麵擦在桃花神身上、脖子上、頭上等,或直接放在桃花神前的盤子上。

往桃花神身上掛小物件

在喇嘛的誦經聲里,寨子裡面身穿神職人員服飾的指路人(怒語MAIC NAK音譯為梅那)手拿一把打獵用的傳統弩弓,搭箭引弦對著桃花神像跳舞驅邪,驅趕那些不吉利的東西,讓桃花神把那些疾病、晦氣和其它不吉利的東西統統都帶走。梅那又叫指路人,是桃花神臨走時的保護人,負責為桃花神指路。梅那跳驅邪舞一般是跟著感覺走,事前先喝點酒,有助於克服面對眾人的羞怯,跳起來更有感覺,身體靈活的話還可以做些高難度的動作,邊跳邊對桃花神進行點化。指路人一般年紀稍大,年輕人不參加。

指路人

指路人圍著桃花神跳舞驅邪

這個時候村民們會跪拜桃花神,祈求寨子吉祥平安,風調雨順,遠離瘟疫、地震、火災、爭鬥,許下美好古樸的怒寨訴願,讓這方水土永存活力。

跪拜桃花神

在梅那圍繞桃花神跳驅邪舞的同時,喇嘛也在旁邊打鼓念經,到了某個階段,喇嘛會用一個避邪的法器裝上仙人洞取來的聖水,灑在桃花神身上,算是對桃花神進行洗禮,還會圍繞桃花神跳舞驅邪。平時,普化寺的喇嘛會從對面的仙女洞裡取出乾淨的水,放在普化寺裡面經常做法事的時候作聖水用。

喇嘛的念經、洗禮、驅邪

經過指路人的點化和喇嘛的洗禮後,桃花神不分白天黑夜趕路,指引燈能指引其明年如期返回桃花島。幾個青壯年就再次抬起桃花神像,在指引燈的指引下一直走到怒江邊據說是當年白瑪跳江的地方。

再次放下神像,喇嘛再念一段經文。然後在口念「請你把我們寨子裡面不吉利的東西帶走,保佑寨子六畜興旺、五穀豐登、身體健康、平安吉祥」等祝詞的同時,把桃花神像推下怒江。然後開始放鞭炮,大家在鞭炮聲中返回寨子,祭祀儀式到這裡就結束了。

在當年白瑪跳江的地方推下桃花神

原生態狂歡

祭祀儀式結束後,村裡還會開展一些趣味民俗活動,比如射弩比賽、運鵝卵石比賽、打籃球比賽等,再從村民捐來的錢裡面發獎金給比賽獲獎的人。活動結束後,村民們就會集中在活動室(沒活動室前是集中在村民的院子裡),喝喝嚇拉,跳跳原生態的怒藏舞蹈。

以前是圍著中柱跳怒族鍋莊舞、宗族的舞,邊跳邊唱邊對唱,在老人逐漸去世以後,會這些的人越來越少,快失傳了,所以現在都改成圍著中柱跳丙中洛流行的藏迪了,一直跳到早上公雞叫二遍天要亮時才散場。

在寨子的活動場所里圍繞中柱歡快舞起來

後記

怒江大峽谷旅遊,最好的時間是2月底3月初,因為怒江水從4月中旬左右開始變渾,到11月中旬左右開始變清,而2月底3月初則是怒江兩岸百花盛開、春來怒江水碧如藍的時候,並且丙中洛經常在這個時候下雪,如果運氣好碰到下雪,那雪後的第一灣、桃花島、吾里村乃至整個丙中洛會美得讓人心醉。當然了,各個季節有各個季節的美,桃花島也是這樣。

2月18日拍的桃花島

5月22日拍的桃花島(何偉攝)

6月12日拍的桃花島(何偉攝)

7月7日拍的桃花島

9月26日拍的桃花島(劉傑文攝)

11月7日拍的桃花島(何偉攝)

3月1日拍的桃花島

桃花島地處江東,其後山神格是觀賞和拍攝嘎娃嘎普神山、丙中洛全景、怒江風光的好地處。

在桃花島後山神格拍嘎娃嘎普神山

在桃花島後山神格拍丙中洛全景

在桃花島後山神格拍怒江第一灣

在桃花島後山神格穿過松蘿拍怒江邊的形它新村

到扎那桶的怒江老橋旁邊正在修一座可以通車的吊橋,預計2020年5月通車,到時去桃花島就很方便了。到了島上也不用擔心吃住的問題,島上有幾家農家樂,最早的是楊島主開的希里家農家樂,希里是楊島主的怒族名字。楊島主當過五任扎那桶組長,他的爺爺是當時的納姆薩。桃花島的土特產不少,包括怒毯、松露、琵琶肉、桃花酒、酒糟辣椒等,此外還有嚇拉、窮嘿、咕嘟等美食。其中還有一種怒語叫「JENC COK」(音譯為「盡交」)的美食,就是殺豬後,把豬的內臟和骨頭放入各種佐料生腌個把月後,再用當地土鍋燉了吃,味道相當獨特。

琵琶肉

手工怒毯

松露(當地叫木海、塊菌、豬拱菌)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其實,比桃花更美的,是桃花島村民的那種純樸善良和熱情好客。由於桃花島被洶湧的怒江從丙中洛台地隔開,連接丙中洛的只是一座人馬吊橋,在新的丙察公路改道前,甚至沒有公路可讓車到扎那桶橋頭,從丙中洛街道上下到桃花島,步行要半小時左右。現在即使車到了橋頭也過不了橋,還是要走路過橋進島。因此,桃花島的怒族幾乎原樣保持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原生態民風民俗。比如:寨子裡路旁樹梢上掛著的工具、地里的瓜果和放養的牲畜家禽,誰都不會動用和偷竊;村民外出時從來不鎖門,只是掛上門栓插根松木,其他人進去喝水休息,主人也不會有意見;如果有人看中了石頭或蜂蜜什麼的,在其旁邊放一束草,或用一個石頭、一片樹葉壓著,說明有人看中並認下了,後來的人就不會再拿走。

由於不通車,所以每年到島上參加桃花節的人不是太多。大概從前兩年起,交通便利的重丁村和日當二組也開始過起了桃花節,時間比桃花島提前一天,農曆二月初九過。這無疑是對丙中洛怒族桃花節的發揚光大,但桃花島的正統桃花節地位顯然也受到了挑戰。擺在桃花島人面前的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如何在發展旅遊業增加收入的同時,努力做好桃花節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