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評論 ▏《大樹小蟲》:池莉的存在主義

2019-09-18     武漢文學藝術


池莉的存在主義

作者:於可訓

從種種的不如意中體悟人生的滋味,這便是池莉的生活哲學,也是池莉的存在主義。

好多年沒讀池莉的小說了,突然收到她的新作《大樹小蟲》,很是意外。又一想,只是我沒讀她的小說,不是她沒寫小說,幾年前,分明出過一部名叫《所以》的長篇,期間還出過詩集。這些作品大約都是套在一起寫的,雖然有諸多不同,但也說明一個作家的勤奮和能力的多面。作家之於評論家,就像大學時代的某同學,多年沒有他的音訊,有一天,突然接到一個電話,說,我結婚了,一想,此前並沒有聽說他談戀愛呀,但結婚了又是一個事實,放下電話後,你只好搖搖頭說,啐,這小子。

我當然不能對池莉說,這小子,但這三個字所包含的感情和意思,大體相似。一個作家的創作,還真像從戀愛到結婚,起初總是懷著朦朧的理想,等到提筆寫了,就得去琢磨文學,咀嚼人生。倘若他把嘗到的滋味及時告訴你了,那必定是他的一些中短篇小說。倘若多少年後,他突然說,想請你喝茶,要跟你好好聊聊,那必定是他完成了一部得意的長篇。池莉似乎就到了這時候。

初讀這部長篇,覺得它幾乎包含了池莉此前的中短篇小說,尤其是「人生三部曲」時期的中短篇小說所有的精神元素,包括藝術方面的追求,是一部總其成又發為新創的作品。在我的印象中,池莉最先的創作,似乎也有開始戀愛時的一些朦朧的理想,如《月兒好》時期的作品,後來漸漸地看出了這人生和文學的不理想,詩意的成分漸弱。再後來又發覺這不理想,正是我們所熱愛著的生活和文學,如一篇小說的標題所示,《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便生出許多無奈。她後來的作品多寫這無奈,有論者說她受了存在主義的影響,大約也是看到了這一點。但池莉的存在主義,似乎應該用另外一個譯名,叫生存主義,或翻得更白話一點,叫活著主義。活著要克服種種的困難,前人已做出了榜樣,活著要承擔種種的不如意,還要活得有滋有味,池莉筆下的人物正「從我做起」。從印家厚、莊建非到俞思語、鍾鑫濤,都是如此。簡言之,從種種的不如意中體悟人生的滋味,這便是池莉的生活哲學,也是池莉的存在主義。

 

池莉·簡介

當代著名作家,武漢市文聯主席。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表文學作品,80年代末的「人生三部曲」——《煩惱人生》《不談愛情》《太陽出世》成為中國新寫實小說流派的發軔之作,曾獲魯迅文學獎、「中國作家」鄂爾多斯文學獎等文學獎項八十餘種,代表作《來來往往》《小姐你早》《你以為你是誰》《生活秀》《雲破處》《大樹小蟲》等。其作品有法國、英國、西班牙、日本、德國、韓國、泰國、越南等多國文字的翻譯出版和研究。多部小說不斷被改編為影視、話劇、舞台劇等各類藝術形式,社會反響強烈。

作者簡介·於可訓

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作家協會文學理論批評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湖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長江文藝評論》主編。著有《於可訓文集》10卷等多種學術專著,發表文學作品數十萬字。近年來發表有長篇小說《地老天荒》《幻鄉筆記》系列短篇及散文《淡水的詩意》等作品。

 

出品:武漢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新媒體中心

監審:鄧鼐 監製:吳曉君 編輯:張傑

文字:源自《長江叢刊》

投稿:[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8f0Q20BJleJMoPML0s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