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盃比獎金更激勵人心!提升孩子自信,精神鼓勵比物質鼓勵更有效

2019-08-22     爸媽有方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慾望是人類最原始的需要,它能促進人的生產、發展、進步。

有的家長在給孩子鼓勵時,懂得利用孩子的慾望,根據孩子的所想所盼,許諾一些物質的獎勵,作為對他們進步和完成任務的認可和鼓勵。

從某種角度來說,物質獎勵作為一種激勵手段,短時間內是具有一定成效的。這也是為何孩子為了得到某個東西或實現某個願望,會付出百倍努力,以爭取達到家長要求的原因。

但物質獎勵的作用期很短,難以做到持之以恆。

心理學家德西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群特別調皮的孩子每天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他們的大聲喊叫讓老人實在難以忍受。

於是,這位老人和孩子們商量,他願意給每個人10美分,請孩子們一直保持這種吵鬧的狀態。因為「聽到你們的玩耍聲,我覺得自己年輕了許多。」老人說。

孩子們高興極了,第二天如約而至,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出來給每個人10美分。第三天,孩子們鬧完之後,老人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雖然減少了金額,但孩子們仍然興高采烈地拿走了。

第四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不樂意了,紛紛說:「我們每天辛苦地大聲吵鬧,卻給這麼點,我們再也不會來了!」

故事中的老人可以說是十分有智慧的,他明白物質鼓勵無法持久,因為人的慾望難以用同一標準來恆定。所以,老人達到了他的最終目的——制止孩子們在門口玩鬧。

這也是心理學界有名的德西效應——認為適度的獎勵有利於鞏固個體的內在動機,但過多的獎勵卻有可能降低個體對事情本身的興趣。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如何將合理且高效的獎勵機制,作用於孩子的成長,是家長們需要引起深思的話題。

了解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

物質獎勵顧名思義,是以物品、金錢等實物給孩子激勵。

比如,有的家長會承諾,當孩子期末考試獲得什麼成績時,可以為孩子購買遊戲機、玩具、IPAD等物品或者給孩子一定數量的獎金。

給予孩子物質獎勵對於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來講,是一種負擔,而且會給孩子造成一種,他能以某種方式換取不符合現狀的物質享受。

當孩子習慣因為某個條件達到目的後,未來也許會不擇手段去觸發這樣的條件,以便能實現最終目標。

精神獎勵則為從心理層面給予孩子完成任務的獎賞。

小魚是個特別喜歡自然變化的孩子,春夏秋冬交替、雨天燕子低飛等等現象都讓他著迷。媽媽也給他買了很多相關書籍,讓他了解這些知識。

小魚特別想去大自然中實地記錄各種數據,但是學習任務過重,他沒有這樣的時間去觀察自然。

媽媽許諾,如果小魚雙科排名能在前三,她就給老師請2天假,帶他去離家60公里外的一個景區去調查植物分布。

這個獎勵太誘人了,是小魚夢寐以求的願望。他更加認真地聽講,充分利用在校時間完成作業,把回家的時間留給了複習和預習以及課外知識補充。

果然,到了期末,小魚的雙科成績不僅名列前三,還進入了年級前五。媽媽也沒有食言,專門請了兩天假,帶小魚去景區好好觀察了一下動植物。

心理學認為,人們做一件事,動機十分關鍵。

作為激勵孩子進步的有效方式,精神獎勵恰恰是結合了孩子完成任務的動機,而且更能刺激其主動性。

精神獎勵比物質獎勵更有效

正是因為精神獎勵能促使孩子自發地、積極地去做事、學習,所以教育學家才建議廣大家長應該側重從精神層面給孩子獎勵。

落落媽媽這兩天由於熬夜做表格,早上起晚了,導致送落落去幼兒園的時間也往後延遲了半小時。

下班接落落回家時,剛看到孩子,落落媽媽就發現她眼圈紅紅的。「這是怎麼了啊寶貝,誰欺負你了嗎?」落落媽媽著急地詢問道。

落落一聽媽媽問,直接大哭起來。媽媽嚇壞了,以為孩子受了什麼天大的委屈,立刻把老師喊住,仔細問問情況。

結果完全和落落媽媽想像的不一樣,落落不是因為被欺負才大哭不止,而是今天遲到了,最終沒能獲得「全勤寶貝」的獎狀。

《蘋果橘子經濟學》的作者、芝加哥大學教授Stephen曾經做過一個對比實驗:

他以獎盃替代獎金,作為孩子學習的獎勵,獎盃的價格並不昂貴,大概100塊錢左右,但是對於小學生而言,同樣金額的獎盃比金錢更具備激勵效果,孩子們明顯更喜歡這個代表榮譽和成功的獎盃。

由此可見,孩子們對於精神獎勵的需求更甚,來自這一層面的獎勵也更加觸動孩子的內心。

精神獎勵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心理學家庫利認為,人們普遍具有一種追求榮譽的心理,這是由個人自尊心、名譽感、光榮感、好勝心、自我感、集體主義情感組成的一種複雜的道德情操。

要激發人們的榮譽感,就要注重精神獎勵的作用。這也是可以從兒童時代培養的一種好的進步方式。

√精神獎勵可提升孩子積極性

家長運用好精神獎勵,可以有效促使孩子對於自己的事務、學業產生內生動力,這種積極性是自發的,帶有主觀意願的,不是被迫去完成,所以更具活力。

√精神獎勵可培育孩子的興趣

精神獎勵往往會和孩子的興趣愛好相結合,更加有利於孩子特長的塑造。就像上面的例子所提到的,小魚媽媽帶孩子去大自然中觀察動植物的活動,也是培養孩子研究生物學的基礎。

√精神獎勵可塑造孩子的品味

精神獎勵也是一種情操的培育,孩子在精神方面的需求,是其未來性格養成、品味選擇的基礎,家長通過精神獎勵,可以引導孩子培養自己的喜好,並將其變為陶冶情操的生活方式。

心理學認為,具有社會性的人,除了生物屬性所必須的各種物質需要外,還有更高的社會屬性所必須的各種精神需要。而這種精神需要,也是激發人自身潛能、開拓創新的重要因素。

今日互動話題:你是否在意過如何獎勵孩子的優秀表現?你是否發現了,孩子對於精神獎勵的歡喜程度甚於得到玩具?歡迎下方留言分享。

————————————

爸爸媽媽的育兒良方,你值得擁有!

讓孩子擁有雙倍的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8C6wWwBJleJMoPML2z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