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觀點丨「古根海姆效應」後,地標建築真的能改變一座城市嗎?

2022-08-25     UniDesignLab

原標題:百家觀點丨「古根海姆效應」後,地標建築真的能改變一座城市嗎?

Yang Chaoying

自2000年來,美術館,博物館,劇院等公共文化建築在無數個中國城市中落成,不論是由世界級外國建築事務還是國有頂級設計院操刀,這些公共建築都被寄予了 成為地標,帶動所在地區經濟發展的厚望。

天津濱海科學館是Bernard Tachumi首個在中國建成的大型項目 Kris Provoost

大同美術館, Foster+Partners Yang Chaoying

鄂爾多斯城市與藝術博物館, MAD Shuhe

一個地區可以 依靠某個單體文化建築和巨額投資,理想狀態下可改變社會和經濟狀況,這樣的模式,在建築和社會學科中被稱為 「古根海姆效應」

外媒文章,標題為 「畢爾巴鄂效應:弗蘭克蓋里是如何掀起一陣全球浪潮的」

作者|三水金

編輯|Yihan

01 古根海姆博物館與「古根海姆效應」

關於「古根海姆效應」, 耳熟能詳的故事是這樣的:

建成於1997年,位於西班牙畢爾巴鄂的古根海姆藝術博物館,這座由普利茲克獎得主弗蘭克蓋里設計的藝術博物館改變了整座城市的命運, 從原先由於第二產業的落魄而瀕臨瓦解的城市,變成如今西班牙最重要的文化藝術中心之一。

古根海姆博物館投影藝術 Getty Image

古根海姆博物館每年為城市創造 434.6百萬歐元的GDP;自建成以來也創造了超過 9000份工作,在這裡舉辦的文化活動從 每年不到80個,到如今超過 1000個。

古根 姆博物館投影藝術 Getty Image

這樣的故事,聽了不免會讓政治領袖眼紅: 一個迫切需要改變的地區,一筆投資和一棟文化建築的奇蹟。

然而,古根海姆博物館給畢爾巴鄂帶來的效應,並不是這單單這一棟建築的功勞, 其背後複雜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因素,跟進項目始終以居民為主,才是這座城市20年來發生巨大改變的根本原因。

畢爾巴鄂夜景,遠處為古根海姆博物館 Getty Image

90年代末期,畢爾巴鄂面臨經濟轉型的窘境,需要跳出第二產業向以服務業為主的 經濟結構轉型;政治上,1988年的Ajuria Enea條約將巴斯克地區(畢爾巴鄂城市所處轄區)所有 政治力量聯合起來,對抗區域分裂主義恐怖分子ETA;與此同時,在已有的紐約博物館之外, 古根海姆基金會也在尋找一個合適的城市建造分館。

古根海姆場地周遭規劃示意圖,右上為博物館基地

在這樣綜合背景之下,古根海姆藝術博物館也僅僅是 畢爾巴鄂城市的一系列復興項目之一。 其他公建項目為畢爾巴鄂增加了可持續的公共運輸設施,增建公園;政府與私有投資方合作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讓居民的收入能夠跟上逐漸提高的消費水準。而這一切都藏 在了陽光下熠熠生輝的博物館後面。

將古根海姆博物館的故事過於簡單化的後果,就是在那之後的20年里,世界各地興起了一陣 「地標性建築」的浪潮: 已開發國家希望通過這樣的模式來振興處於後工業時代的小城市,而發展中國家則以此推進城市化,刺激經濟的發展。

全球文化基礎設施指標 (2016)

76%建成項目為博物館, 已宣布項目中65%為博物館

來源 Global Cultural Districts Network.

如果要讓一個建築項目在當地的發展中起到催化反應,它必須是一個完整縝密的城鎮規劃中的一環,並且(建築項目和規劃)必須將重點放在當地居民身上。

02 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地標文化建築

如果說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建造博物館建築的推手是私有收藏家,那在中國, 政府對建造博物館的熱忱則既有歷史性,也有當代性。

20世紀50年代,中國共產黨提出「每縣都要有博物館,每個公社都要有展覽館。」2002年,中國國家文物局發出號召,稱中國將在2015年前打造1000家博物館。

雖然難以僅從時間先後關係上推斷是否是對古根海姆博物館的效仿, 地標性文化建築卻是各級政府快速啟動一個地區發展的捷徑,因此地標性文化建築與中國城市化進程關係密切。 自1978年起到2018年,40年間中國博物館從原先的349家增長至超過5000家,文博單位已經變成旅遊產業推動經濟的重要手段。

然而,由於缺少針對博物館等文化機構有效的監管,許多建成的博物館,藝術館是空有其表。一方面是缺少實在的展品來填充,另一方面,不完善的運營和監管機制導致了 「一人多職」現象的存在:一個人既是開發商又是收藏家,也可以是館長和相關監管部門的領導。

公與私的關係如此錯綜複雜,以至於人們很難想像『腐敗』到底從何處開始,又在何處結束。即不存在真正的博物館機構,那麼也就不存在真正上的利益衝突。

摘自 黃韻然 「中國的美術館熱潮」

藏在博物館項目背後的,還有龐大的房地產開發。在中國的政策之下,劇場,美術館,博物館,音樂廳等「服務人民」的建築,成為了開發商占有公共土地最簡單的一個策略。

更為關鍵的是,由於文化類工程建設項目符合民主化服務人民的政策,因此它們也對那些急需獲得政府批准從而為其大型施工項目占用土地的私人開發商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自 黃韻然 「中國的美術館熱潮」)

與房地產開發相似,博物館這一類文化性公共建築往往是保障一個區域未來發展的政治噱頭。建築物建成後卻沒有配套的公共設施支持,或是建築物被刻意選在遠離城市居民密集的地區,以此來「啟動」新的市中心的發展。

鄭州美術館新館位於中原中央文化區,與周邊居民相隔甚遠

在山西大同,2009年時任市長耿彥波啟動的「一軸兩城」規劃中的御東新區,集中了來自世界各地著名建築師的作品:

2019年普利茲克獲得者磯崎新設計的大同大劇院, Foster+Partners設計的大同美術館, 哈佛大學教授Preston Scott Cohen操刀的大同圖書館, 澳大利亞事務所Populous設計的大同體育中心, 崔愷院士設計的大同市博物館。

「一軸兩城」所啟動的一系列大小工程,在耿彥波調離職位後,資金短缺而難以推進。據估計,2013年大同市政府負債率超過100%,負債超過20億人民幣。西城牆修復工程於2015年正式恢復,2016年最終完成。

外媒報道,文章題目「中國的幽靈城市終於在經曆數年的空蕩蕩的街頭後醒來」

另一個案例,是毗鄰戈壁沙漠的鄂爾多斯市的康巴什區。

康巴什區在2004年的規劃中,希望通過建設大型廣場,購物中心,住宅樓和政府建築來吸引周邊地區的居民遷入, 預估2020年能夠達到30萬居民人口。

與大同相似,地標性建築例如由MAD設計的鄂爾多斯博物館,DnA設計的鄂爾多斯美術館已拔地而起,但2021年人口僅有12萬左右,並且城市還面臨著人口減少,缺少個體商業和新興產業的刺激來吸引更多居民遷入,保證長久的發展。

在中國絕大多數城市中,地標性建築並不是城市經濟轉型,基礎設施更新的契機,而僅僅是宏大的政治拼圖中的一塊,這樣的建設時而擱淺,過程中民眾缺乏參與感,建築建成後也難以獲得當地居民的認同感。

03 古根海姆效應轉譯的成功案例

位於法國雷恩斯小鎮, 在上個世紀的世界大戰和納粹占領期間摧毀嚴重,後來興起的採礦業不僅僅對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日後的衰敗也讓整個小鎮陷入荒廢的邊緣。2004年,法國時任總理拉法蘭宣布選擇雷恩斯的一塊前採礦場,作為 巴黎羅浮宮分館的場地。

二戰後雷恩斯小鎮礦區廢墟, 圖片來自:Schutz Group Photographers (Washington, D.C.); May 10, 1919Library of Congress Prints and Photographs Division Washington, D.C

當地政府表示,雷恩斯羅浮宮分館將學習畢爾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館,同時也是法國私人文化藝術機構在 21世紀初所進行的「去中心化」運動的一部分

簡單來說,法國私人文化藝術機構希望 通過在法國邊緣地區建立博物館藝術館的策略來促進文物與藝術品的流動,讓不僅僅是巴黎市民,也讓其它地區的居民能夠方便地看到這些作品。

Iwan Bann

雷恩斯小鎮本身坐落在法國北部,距巴黎兩個半小時車程,向北毗鄰比利時。 通過鐵路和高速,歐洲西北部國家的居民可以很輕鬆到達。

羅浮宮雷恩斯分館的設計,則選擇了來自 日本的普利茲克獎得主SANAA操刀。展館的設計繼承了SANAA一貫對 打破建築與自然邊界的理念, 製造輕盈的感覺。

Iwan Bann

建築接近大地匍匐展開,由五個翼組成。連續交替的玻璃與2mm鋁製板作為建築立面, 反射周邊的景觀,讓建築與周邊融為一體。

Iwan Bann

恰當的政治與社會環境,私人機構的資金支持,世界級建築大師的加成這三個成分都是古根海姆成功因素,但若說羅浮宮雷恩斯分館所學到的精髓, 是將地標性建築與長期的城市規劃緊密結合,在落實過程中始終保持對當地居民意見的關注。

羅浮宮雷恩斯分館項目由兩個主要委員會推進, 一個是「總指揮部」,負責將與地區公共利益相關的內容帶入項目的討論,由轄區議會成員組成; 另一個「執行委員會」則由巴黎羅浮宮相關負責人來指導的,組成科學和文化研究團隊來保障項目的落實。與此同時,另一個 「協調委員會」負責與當地居民的溝通,了解當地需求,來保證項目建成後能夠融入社會。

Euralens官網,來自社會上各個相關行業代表向機構提出需求

項目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於政府和歐洲區域發展基金(ERDF),但投資方也包括當地的銀行,零售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相鄰城市的政府工商部也對這個「競爭對手」的博物館進行了投資。

有學者提出, 羅浮宮雷恩斯分館並不單純是當地政府想要一枝獨秀的手段,而是催發更大區域性規劃支持的領頭羊。

緊隨著博物館的建成,為了能夠系統將博物館帶來的有益影響擴散至周邊地區,促進周邊經濟發展,成立了一個區域性的聯盟Euralens,其中不僅僅有來自政府的代表,還有來自大學,文化部門,旅遊行業等與區域發展息息相關行業的領袖和代表,至今仍致力於周邊地區協調發展。

Euralens官網,截圖為展示藝術博物館周遭輔助場館基礎設施的規劃

Eurolens官網,以雷恩斯為中心建立起相互關聯的城市發展脈絡

Euralens官網,歷年來雷恩斯在內的聯合城市發起的一系列多樣的振興項目

在這樣的結構之中,一棟坐落在 0.2平方千米土地上的地標性建築,為 760平方千米範圍內的超過 55萬人口帶來的效應。

Euralens官網,羅浮宮分館對周遭旅遊業的帶動作用

除了地標性文化建築,雷恩斯小鎮所在的區政府推進將前採礦區列入歐盟世界文化遺產目錄的工作, 在將城市國際化的同時,不丟失當地的身份和自信。

UNESCO官網,雷恩斯小鎮所處的盆地礦區被列入其中

的確,地標性文化建築能否推動一個區域的振興或發展,最關鍵的是當地居民的認同感,項目能否產生「社會粘性」而產生「社會粘性」最有效的手段便是 創造就業,帶來收入,避免生活成本上升而驅趕走原有的居民(地區鄉紳化,精英化)。

在後工業城市的振興計劃中,最重要的目標應該是創造工作。

另一方面,在國際化的同時如何保證原有居民的歸屬感,文化自信,形成當地獨有的產業,也是「古根海姆效應」成功的關鍵。

-

並不是說『古根海姆效應』是一個杜撰的傳說,而是說這樣的案例就像一本書一樣,讀者需要如何去不曲解本意,來得出一個合理的結論。

古根海姆博物館的成功依靠的

並不是宏大敘事或建築的英雄主義

而是長久的城市規劃和系統的貫徹落實

儘管前者有時成為了政治上的捷徑,

也並不代表建築設計完全成為了政治的附屬品。

只是說,隨著大拆大建時代的結束,

設計的對象和目的會變得越來越具體。

設計是為了誰?

設計的目的是什麼?

地標性建築若想產生積極的影響,就必須回答:

如何讓居民參與到建設?

當地居民如何長久受益?

建築如何激發本土潛力?

Reference:

https://www.greeneuropeanjournal.eu/the-guggenheim-effect-pride-and-prejudices/

https://www.theguardian.com/artanddesign/2017/oct/01/bilbao-effect-frank-gehry-guggenheim-global-craze#:~:text=It%20has%20given%20its%20name,shaped%20buildings%20the%20world%20over.

https://www.theguardian.com/artanddesign/architecture-design-blog/2012/dec/05/louvre-lens-sanaa-art-museum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features/2021-09-01/chinese-ghost-cities-2021-binhai-zhengdong-new-districts-fill-up

https://www.time-weekly.com/post/2327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CQGO4AG60521HTSN.html

https://milanpatrick8.wixsite.com/ww1-us-photos/lens

https://www.map-france.com/Lens-62300/road-map-Lens.html

https://www.euralens.org/territoire/villes/lens-ville-centre.html

https://whc.unesco.org/en/list/1360/

Borin, Elena & Paunovic, Ivan. (2015). THE CASE OF LOUVRE-LENS: REGIONAL REGENERATION THROUGH CULTURAL INNOVATION. 10.15308/sitcon-2015-248-251.

百家觀點丨動輒上億的利潤,玩元宇宙建築的人都贏麻了嗎?

百家觀點丨《安邸AD》魔都園林辦新展,如何探討「家」之永續?

百家觀點丨貓咪來當救世主?奧斯卡神作想不周全的,建築師接著想!

百家觀點丨如何用設計「預定」一款網紅展?

百家觀點丨當公共空間開始敵對「城市流浪者」,設計師真的「無罪」?

百家觀點丨阿賈耶「加納大教堂」被要求退設計費?5個項目3億美元,黨派之爭還是違規?

百家觀點丨新東方文化帶貨火出圈之後引發的建築idea浪潮

百家觀點丨7棵西湖柳樹引爭議!從秋水山莊到書院門,城市更新與文化保護百家觀點丨界線在哪兒?

百家觀點丨最能代表杭州的三個地標建築,網友最喜歡的原來是…

百家觀點丨會攝影的建築師才是好的建築師

百家觀點丨不做炮灰、不做卷王、如何拿捏專業的國際建築競賽?

百家觀點丨佐藤大在京都清水寺修了一條「天空之徑」,美到窒息卻頗受質疑?

百家觀點丨「令人心動的offer」要拍建築師?網友:看完勸退,請編劇放過我們!

百家觀點丨2026世界盃舉辦地公布,都不及卡達"2022"大樓出圈!建築遠比足球吸睛?

百家觀點丨帶個建築師一起上太空

百家觀點丨房子是居住的機器,嗎?

百家觀點丨 多薄,才算是薄?-Mark Wigley評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

百家觀點丨永別了,「食神」取景地!紅了46年的香港珍寶海鮮舫

百家觀點丨備受期待的蛇形畫廊惹熱議,這位藝術家創作的「黑色教堂」,為何只有2星評分?

百家觀點丨10家新生代建築事務所,會有30年後的普利茲克得主嗎?

百家觀點丨現代城市需要怎樣的停車場?在水泥地上畫框的時代該翻篇了!

百家觀點丨建築文學愛好者在長三角體制內的所思所想

百家觀點丨室內設計師待遇調研報告

百家觀點丨我在楠溪江芙蓉古村,體會鄉土溫情

百家觀點|2021年,值得細品的十大國內建築

百家觀點丨100年後的建築師會是啥樣?

百家觀點丨2021年國內外20大建築熱點

百家觀點丨四個關鍵詞看 2021 建築競賽

百家觀點丨2022最新互動設計趨勢

百家觀點丨10個懂生活的創意人,為何偏愛不一樣的「城市煙火」?

百家觀點丨現在的建築學,是否值得報考?

百家觀點丨建築師的社區微更新初體驗

百家觀點丨消費行為變遷下,快閃樂園模式如何為品牌IP賦能

百家觀點丨中國當代建築中的「非常」與「業餘」

百家觀點丨To建築師:你的故事感動了誰?

百家觀點丨地產下半場,設計企業向死而生

百家觀點丨問題不是「毛胚房「,而是什麼是「違建「?

百家觀點丨如何全方位創新以人為本的設計?

百家觀點丨品牌扎堆做紙刊,是自嗨還是直擊用戶心智?

百家觀點 | 一座城市為什麼需要書店?

百家觀點丨妹島和世/庫哈斯/賴特/英格爾斯這些建築大師你了解多少?

百家觀點丨2021十 大醜陋建築誕生,冠軍毫無懸念

百家觀點 | 從社群到節日,背後藏著什麼運營邏輯?

百家觀點丨世上最令人艷羨的工作終究繞不開建築

百家觀點丨日本關東地區和港深TOD的一人稱體驗比較

百家觀點丨為什麼美國大城市不修二、三、四、五環?

百家 觀點丨從「瘡痍」到「創意」,上海百年工業遺蹟如何「活」在當下?-上篇

百家觀點 | 用不上的建築師可以換個不鏽鋼盆嗎?

百家觀點丨八個公路客運站的八種思考

百家觀點丨設計競賽如何影響一座城市?

百家觀點|現在開事務所怎麼那麼難?

百家觀點丨在加拿大學習藝術設計,真的畢業即失業嗎?薪資標準到底是什麼?

百家觀點丨大部分設計院的真實薪酬體系,這就是所長不吃食堂的底氣?

百家觀點|建築作品集如何合理呈現「女權主義」?

百家觀點 | 室內設計最熱門的研究領域竟然是?

百家觀點丨新加坡的公共運輸是怎麼發展的?

百家觀點丨今年建築行業寒冬能否成為一個機會?

百家觀點丨如何設計環境觀察站?(繞過阿爾伯蘭海的物理和法律邊界)

百家觀點丨當代共享生活:活像個孤獨患者自我拉扯

百家觀點丨荊州57米關公像斥巨資拆卸,打著「文化地標」旗號的城市廢墟,為何屢禁不止?

百家觀點丨庫哈斯與紐約的資產階級神話

百家觀點丨風雨飄搖中的海地難民住房現狀

百家觀點丨覆巢之下,阿富汗的建築遺產將何去何從

百家觀點丨東京是如何管理城市擴張的?

百家觀點丨來自設計生的吶喊:室內設計≠搞裝修!

百家觀點丨今天聊聊那些著名電影中的建築故事

百家觀點丨設計學院是否不如綜合類大學?

百家觀點丨招不到人的深北,擠破頭的上海

百家觀點丨被東京奧運會的「陰間」裝置嚇到了?莫非,他們眼中的藝術並非你我眼中的藝術?

百家觀點丨全球木材價格大幅下降,為何木建築發展仍然困難重重

百家觀點丨當建築師看到自己設計的第一幢建築建成時內心是怎樣的?

百家觀點丨反內卷,這建築界奧斯卡不要也罷!

百家觀點丨中國建築設計圈子圖解

百家觀點丨15家明星事務所項目量大比拼,扎哈、讓努維爾、OMA…誰才是「內卷之王」?

百家觀點丨建築學究竟是一門怎樣的學科?——談建築學的本體價值及建築學教育的致命危機

百家觀點丨兒童真正需要什麼樣的設計?

百家觀點丨停車場是如何破壞美國城市的?

百家觀點丨 景觀設計師擇業指南

百家觀點丨王澍:觸碰另一個世界的邊緣

百家觀點丨《五十里桃花塢》,明星的鄉村振興?

百家觀點丨室內設計師擇業指南

百家觀點丨歐美小而精的事務所,做的是中國的地標建築項目

百家觀點丨 「提高設計費」——激起設計圈水花的一則倡議

百家觀點丨王澍談尺度:一個人需要多大的房子

百 家觀點丨 我們的城市是否只存在一種未來?友誼書展再思辨

百家觀點丨中國建築的基本概念不是一個整體,而是一個空曠的虛體。

百家觀點丨如何成為加拿大和美國註冊景觀建築師?

百家觀點丨復盤:從東南大學2020屆畢業生去向看建築設計行業市場變化

百家觀點丨為什麼建築師喜歡「磚」?

百家觀點丨比丑更難忍受的媚俗建築

百家觀點丨70後事務所如何撐起日本當代建築設計?以Studio Velocity為例

百家觀點丨在乙方公司之間換賽道是否值得?

百家觀點 | 不想當網紅的建築師不是好建築師——論網紅建築和新工匠精神

百家觀 點 | 為何今年天津大學建築學考研中,本校生全軍覆沒?

百家觀點 | 畫餅的設計公司老闆忽悠不了95後

百家觀點 | 哈佛GSD大陸招生降低至此的原因是什麼?

百家觀點 | 建築+人工智慧,未來在何方?

百家觀點 | 未來建築是什麼樣?

百家觀點|44個建築師才懂的「行話」 (基礎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836282453d953c02f6beca551b04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