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卿生病一回,賈府先後找了不少太醫來看,都沒有看出個所以然來,有說喜脈的,有說病症的,有說不相干的,反正各說各的。
作為太醫院的醫生,面對同一個病人,為什麼他們的診斷結果各不相同呢?這且不說,幾位太醫商量著開的方子,秦可卿吃了也不見效。
賈珍、尤氏為此事也是夜夜憂心,也到處打聽名醫,終於馮紫英聽聞此事,給賈珍介紹了一位學識淵博,醫理極深,甚至能斷人生死的醫生張友士。
按照馮紫英所說,這張友士並不是專業的醫生,而是他幼時從學的先生,一位先生能在醫學上有很深的造詣,這就不簡單。
秦可卿的病,已病入沉疴,想要治癒越來越難,所以這也十分考驗醫生的醫術,那麼這位張友士醫生靠譜嗎?
從原文情節來看,他還是很靠譜的。
首先,這個張醫生給秦可卿看病診脈前,完全沒有詢問秦可卿之前的症狀表現啥的,而是直接上手,並且還說,看過脈再說為是。
單是這一點,就能看出這張醫生絕不是濫竽充數之輩,更不是那些平庸的醫生,他對自己的醫術還是很有自信的。
一般的醫生,在給病人把脈之前,往往都會望聞問切一番,在對病人病情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之後才把脈,但張友士完全不需要。
你看他是怎麼說的,如今看了脈息,看小弟說的是不是,再將這些日子的病勢講一講,大家斟酌一個方兒,可用不可用,那時大爺再定奪。
這就是醫術高明的醫生和醫術庸常的醫生的區別,那些醫術高明的醫生,根本無需詢問你的病情,通過望和切就能得出結論,而不用聞和問。
其次,這張友士診脈時間很短,而且是左右手先後診斷,每隻手診了有半刻工夫,診完就出來聊病情。
這張醫生,先說的是自己的診斷結果,而且直接否定了此前其他醫生診斷的喜脈的結論,並說秦可卿這病的症候是不思飲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軟。
果然,話剛說完,旁邊一個貼身服侍的婆子就說,何嘗不是這樣呢。真正先生說的如神,倒不用我們告訴了。如今我們家裡現有好幾位太醫老爺瞧著呢,都不能當真切的這麼說。
由此可見張醫生的醫術之高明。
他高明就高明在診斷結果是明確的,不是模稜兩可含混不清的,再看看那些太醫的診斷,有說喜脈,有說怕冬至的,連個准信兒都沒有,簡直就是胡鬧,甚至有濫竽充數的嫌疑。
病人生病,醫生看病,只要不是疑難雜症,自然要診斷出一個結果來,這個結果應該能明確判斷出病人得的是什麼病,應該怎麼治。
秦可卿之所以一直沒好,就像張友士所說,大奶奶這個症候,可是那眾位耽擱了。要在初次行經的日期就用藥治起來,不但斷無今日之患,而且此時已痊癒了。
也就是說,秦可卿的病最開始是能治好的,但因為沒有遇到像張友士這樣的醫術高明的醫生,只是幾個醫術平庸的太醫輪流瞧,就這麼給耽誤了。
對於病人來說,遇到一個好醫生簡直太難了,遇到了是運氣好,也許就能救你一命,而遇不到也是你的命,不是人力所能強為的。
張醫生不僅診斷出了秦可卿的病症,還說出了她之所以得這個病症的深層原因,說她是思慮太過導致的,說她是憂慮傷脾,肝木忒旺,經血所以不能按時而至。
這就是馮紫英說他醫理極深的原因之所在,不僅能診斷病人的病情,還能說出發病的深層原因,而這層原因往往才是病人生病的根源所在。
但就像秦可卿所說,任憑神仙也罷,治的病治不得命,她的病被耽擱的太久了,早已病入膏肓,沒那麼容易根治了。
即便是張友士這樣的名醫,也說只有三分治得,如果吃了他的藥,夜裡能睡得著覺,就又添了兩分,但也只有五成把握。如他所說,人病到這個地步,非一朝一夕的症候,就是吃了藥也要看醫緣。
所謂的醫緣,就是天意,賈蓉是個聰明人,也就沒往下細問。其實張友士說的很明白了,即便你找到我,因為病得太久了,已經延誤了最佳的治療時間,所以我也沒把握。
張友士不僅醫理極深,醫術高明,對病人家屬也沒有任何隱瞞,而是實事求是,讓病人家屬有心理準備,這才是救死扶傷的好醫生。
作者:夕四少,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