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辦法好好分手的人,是沒辦法好好相愛的

2022-06-17     Lens

原標題:沒辦法好好分手的人,是沒辦法好好相愛的

圖片來源:pexels

愛情的開始總是很美妙,而大部分關係結束的時候,總是伴隨著痛苦:爭吵、劈腿、暴力……一個朋友說,經過一次「傷筋動骨」的分手,對愛情就敬而遠之了。

我也曾一度陷入困惑,愛情里的「好聚好散」是否根本就不存在?面對曾經深愛的戀人,到底該怎麼說再見?

我們找了幾位感情經歷和觀點迥異的編輯,聊聊她們眼中的「分手」,一起來看看。

我在現實生活中

沒見過能好好分手的

和平分手也像鬼一樣,大家都能說出它的樣子,但是沒有人真正見過。

思考一下,「和平分手」其實有一個很簡單但基本無法達成的前提:兩個人在一起的意願同時、同樣程度的下降為零,並且互相知道對方的這個狀態。那這個時候不約而同的說出來,肯定大家都愉快,不會有爭吵和衝突。

但是現實生活中幾乎不可能做到。

首先,兩個人同時漸漸互相不喜歡對方了就不太可能,通常是一方更快的發現「對方沒有我想的那麼好」。那麼這時候又分兩種情況,如果憋著不說,那最後肯定憋出內傷,到說的那天就是兩敗俱傷。如果主動溝通,戀愛上頭的情侶,哪兒有那麼容易接受對方覺得自己「不夠好」呢?那被溝通的一方可能會:假裝沒聽見,或者聽見了但是內心拒絕。這兩種情況的結果就是把不滿和矛盾激化。

第三種嘛,成年人要「修改」自己,是很難的事情,改的了皮毛,改不了本質,就算改了,內心難免生出「我是為對方做出犧牲」的想法。所以真的幾乎是無論如何,都很難好好分手。

那你可能會說,難道世界上就沒有通情達理、不計較自己的面子、更關心對方感受的人嗎?當然有了,可遇到這樣的人,你們還會分手嗎?

至於我自己,上述三種沒辦法好好溝通導致分手的都遇過。有些伴侶到最後會「你要分手我就死給你看」,有些會認為「自己付出了很多、分手算不清楚、所以你不該跟我分手」......但是我都堅持用各種能達成分手結果的方法分了,比如物理消失、拉黑所有聯繫方式、換城市搬家等。

可能這些方式也確實會對對方造成傷害,但是沒辦法溝通的關係,也沒有將來,既然沒有將來,還不如早點結束。

分手分得太晚了

忘了照顧自己

大部分人提到分手,主要的遺憾是傷害了對方,或者被對方傷害。而我回想上次分手,感覺是自己傷害了自己。

我很早就開始糾結要不要分手,覺得有很多事情低於我的底線,比如他很久不工作花錢還很兇,吵架的時候會罵人非常難聽。

一直沒分是因為仔細想想覺得可能是自己不夠有耐心,努努力也許有轉機,甚至還提議去做了伴侶諮詢。最後的大半年時間,我一點點性慾都沒有,當時工作讓我非常崩潰,所以我把問題都怪給了工作,覺得只要辭職了,自然而然就會好起來。

於是我變得隱忍,儘量不讓他生氣,不吵架,不催他找工作,等待一些事情(奇蹟?)的發生。我總提醒自己,要創造一個抱持的環境,幫他找回生活的主動權,而同時,還要處理自己的情緒和工作。

最終,因為一件很小的事情,我們爆發了一次爭吵,我把所有他知道或者不知道的事情,還有我忍耐下來的情緒,全部拋出來,他作為十級抬槓選手,當然也不負眾望地不斷推高氣氛,直到我摔門出去,他還在門裡罵人。

終於,分手。

怎麼說呢,總覺得這個手分得太晚了,不夠乾脆。如果我少一些自我 PUA,少一些退讓妥協,就不會讓自己在關係里攪紐成緊巴巴的一團。也不會最後把這些(他可能都不知道的)怨恨,又全部推到他頭上。這樣的關心和努力只能感動自己,但最後傷害兩個人。如果早點選擇分手,也許大家都能更坦然一些。

勇於離開一段關係

是比開始一段關係,更重要的能力

我以前是典型的焦慮型依戀患者,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很難離開一段關係,即使已經不愛了——「分手」對我來說真的太難了,我完全沒有這個能力,或者這個意識。

這導致我之前的兩段關係,結束地非常狼狽。比如:我會在找好下家後才有勇氣離開,甚至下一段關係都開始很久還要跟上一任糾纏很久;或者只能把關係徹底毀掉,逼對方主動離開。這樣對自己消耗很大,也在關係結束後給對方帶來了痛苦。

後來我才慢慢意識到,表面的分手困境,背後反映出「因為不夠獨立、太依賴關係,而無法離開,困住自己,也困住對方」才是我真正的問題所在,也是每段關係進行不下去我自己這方面的原因。

意識到這一點後,我給自己留了一段空窗期——清空和認識自己、去看書學習、積累一個人生活的經驗。我知道,只要我內在沒有真正地獨立和完整起來,這個毛病是改不了的,下一段關係會繼續惡性循環(我也是真的不想害人害己了)。而且,勇於離開一段關係,是比開始一段關係,更重要的能力。

快一年過去了,我逐漸感受到了自己的變化,也遇見了新的男孩子,我感覺到這次我「敢」分手了,也「有能力」提出分手了(並不是一開始就做好分手打算的意思),才有勇氣開始嘗試新的關係。

雖然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有能力做到離開一段關係了,但至少我想試試,出現在別人的世界裡是一個禮物,而不是一個炸彈。

好好分手真的很難

它與你的依戀類型有關

人們是怎麼分手的?

在一篇發表在《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的論文中,Collins(2012)等人分析了人們常用的 7 種分手策略:

公開表達(Open confrontation) :伴侶雙方直接、面對面討論結束關係。這是最常見的一種分手模式。

退縮迴避(Avoidance/withdrawal) :一方減少與另一方的接觸,逐漸從關係中抽離。

積極的語氣/自責(Positive tone/self-blame) :強調結束關係對雙方都好,認為「都是自己不好」,且儘量不責備對方。

成本升級(Cost escalation) 故意搞砸一段關係,或找藉口挑起爭鬥,讓對方越來越難以忍受,間接逼迫其先離開自己。

操縱(Manipulation) :把想分手的念頭故意透露給「共同的朋友」;通過找新伴侶,讓對方發現自己離開的願望;甚至暗自給伴侶牽線,好讓分手更容易。

中介溝通(Mediated communication) 使用郵件、簡訊、「未經通知的拉黑」等方式將分手消息傳達給伴侶,避免面峙。

逐步疏遠(De-escalation) :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結束(而非突然改變)的關係。他們拖延任何可以改善關係的事,或等待著直到「條件」有利於分手。

這 7 種策略裡面,「公開表達」被認為是最理想的分手方式。

但是,好好分手真的很難啊。大多數分手都不是相互的,而是一方希望結束,另一方不想(Sprecher, 1994)。

這種不平衡本身可能會導致抑鬱和憤怒(Sbarra, 2006),而不同的策略也會影響分手後的情緒。既往研究顯示,間接策略(如退縮迴避)與分手後更大的痛苦有關;「積極的語氣/自責」和更高的「前任復合率」有關。

如果我們想在下一段戀情中「有好好分手的能力」,能怎麼辦呢?

Collins等人的工作提供了另一個有價值的視角:提高自己「安全依戀」的能力。因為人們傾向於使用什麼樣的方式分手,與本人的依戀類型有關:

比如,安全依戀者更擅長使用「直接表達」的方式。迴避依戀者更常使用「迴避、操縱」的方式,焦慮依戀者更常使用「自責、逐步疏遠」的方式。

提升「安全依戀」的能力,不只是為了好好分手,更是為了好好相愛。

電影《獨自在夜晚的海邊》

參考文獻:

Tara J. Collins, Omri Gillath. Attachment, breakup strategies, and associated outcomes: The effects of security enhancement on the selection of breakup strategi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8 January 2012. DOI: 10.1016/j.jrp.2012.01.008

編輯:寒冰,責編:kuma

你經歷過哪些好(或者不好)的分手?

歡迎在留言區和我們分享~

這世界太喪了,我們想做點治癒的事兒。點擊名片,讓我們陪著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5d6623e1df3e93b4e4daecf2d1db2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