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渤這次攤上「大事」了

2023-08-14   伊姐看電影

原標題:黃渤這次攤上「大事」了

了解伊姐本人最新動態、參與線下活動

加伊姐微信:eemoviekf04(不閒聊)

你如此特別,我又怎會失望

每天上午9:30,伊姐在這等你

文 | 伊姐(周桂伊)

「慢點!」

黃渤被裹挾在人流中,提起腳步奮力往前跑。

他無法慢下來。

因為前一晚,他就已經在排隊等待。

但,終究還是慢了一步,大門已經關上,將一隻只伸出的手阻攔在外。

這是《學爸》的開場,那種「前排的人已經站起來,後排的人只能開始跑」,瞬間具象了。

徹夜等候在小學門口,自帶水杯刷牙洗臉的男人,在長條板凳上湊合過夜的女人,都只為了一個目標而來。

這不是春運,也不是偶像見面會現場,是家長在排隊搶入學名額。

你說誇張了?

前段時間的一則新聞。河北廊坊,為爭幼兒園升小學名額,全家頂著四十度高溫,輪崗通宵排隊,即便中暑也在所不惜。

(圖片來源:搜狐新聞 廊坊微生活綜合、微友提供照片)

再來。

三年疫情過後,終於可以帶娃過暑假了。北京最熱門的景點不是故宮北海白塔寺,外地家長同時使用三四個手機預約清北名校參觀,甚至付費聘請黃牛高價搶購,結果反遭詐騙......

(圖片來源:海淀那些事兒)

《學爸》,對焦教育現狀、父母焦慮,用120分鐘,以教育為原點,以親子關係為切入點,描摹出一幅辛酸苦樂的眾生相!

《學爸》

《學爸》中塑造了四組背景各異、理念不同的家庭。

雷大力(黃渤 飾)與雷小米(單禹豪 飾)是一對快樂父子。作為川渝洗浴中心老闆的雷大力,一開始對兒子雷小米無欲無求,父子更像朋友,小米喊他爸「大力」。

好兄弟火哥(張子賢 飾)家,執掌教育大權的火嫂(萬茜 飾)對兒子箭箭實行棍棒教育,他最開始只有不屑。

直到幼升小這道門檻,擺在了他的面前。

他曾經簡單地認為,求人就可以上好學校,卻被打臉。

他決定躬身入局,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他終於意識到:優質的教育資源是有限的,這是永恆的殘酷事實。

但哪個父母又願意,自己的孩子是「有限」之外的存在?

就在這個時候,他遇見了中產單親媽媽劉真真(閆妮 飾),她的孩子,以996精神無休止學習八種課程。

她甚至因為搭建了家長群,授課培訓,生動詮釋了:生命不息,雞娃不止。

好一點的民辦學校,都需要孩子展示基礎功,展示特長,由此衍生的一整個教育培訓產業鏈,終於讓雷大力看到了自己孩子和別人孩子的差距。

雷大力痛下決心,不再逃避現實。

他終於理解了火嫂的那句話——「所有人都在跑,我不敢停。我慌。」

可從小散養的孩子,學習基礎並不容易提高,想突然靠強行灌輸何嘗容易?這條路雷大力走得處心積慮,小米跟得心力交瘁。

一線大都市新貴高亞琳(張鈞甯 飾)是雷大力亡妻的妹妹。她的出現,讓雞娃這件事看到了新的可能。

上海的國際名校環境雅致、國際師資,還有英國女王同款優雅的下午茶,需要面試孩子,也面試家長。

但問題來了,雷大力作為家長的面試,結果如何呢?

《學爸》堪稱幼升小白皮書,展現了優質公立學校,民辦小學,國際學校的上升路徑,手把手告訴觀眾每條路側重的雷和坑,真一張電影票在手,幼升小我全有。

《學爸》充滿現實主義意義,而四組家庭的對照,折射出當下差異化的教育方式,使得不同維度的觀眾都能引發深思,心生共鳴。

在充滿各種壓力的現實主義中,電影展現了這種錯位生活造成的各種啼笑皆非。

比如,當一天「雞娃」撞一天鐘的雷小米,頻出歪招,威脅要把雷大力的茅台酒全倒光。

比如,箭箭媽火嫂教兒子背乘法表,逼迫箭箭戴上「揍娃神器」——頭盔,以達到「放心揍娃」目的。

比如,幼升小行動學習促進班的瘋狂PUA程度不亞於詐騙,魔性口號「心要野,命要硬,越努力,越幸運」,簡直用專業術語,打造出升學奇觀,出了電影院還被傅首爾的聲音環繞。

不同於一想到教育題材,就是苦大仇深的刻板印象。《學爸》笑點鋪得密集,笑梗也很有新意,不誇張地說,笑梗不斷,又能引人思考。

過度的雞娃,不僅影響了大力和小米的父子感情,最重要的是,使得小米的自信逐漸被摧毀。

「爸爸,對不起,我沒有別的小朋友棒。」

為了讓雷小米念一個所謂的「牛小」,《學爸》也血淋淋展示著,大力如何被自己內心的執念逼得,走火入魔。

一開始,雷大力只是找陸總托關係求人,為找陸總找到了浴池裡,追著陸總屁股後面問,結果打斷了陸總跟人聊生意,找人這條路走不通;

雷大力被火哥火嫂影響,又想一步到位,乾脆直接購買學區房,偏偏名額限制,雷大力沒有本地戶口;

雷大力在中介建議下,乾脆花十萬買通本地人劉真真假結婚,結果政策更改,到手的學區房成了燙手的山芋......然而「牛小」之路到此並未畫上休止符,反而以學區房為起點,開啟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結舌、啼笑皆非的上學旅程。

可是,到底是誰在說,才藝傍身、牛小校徽,就代表著「人上人的精英感」?

父母們確定,自己付出一切雞的娃,最後一定獲得一個我們想像中的「完美人生」?

前段時間,哈爾濱商場19歲外賣員彈鋼琴,引發眾多家長破防。

琴棋書畫的培養,在教育上如此砸錢,「最後只是當個外賣員」是所有父母覺得恐懼的一個畫面。

(圖片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然而事實上,身為大專學生的外賣員後來接受採訪:他並沒有將鋼琴人為賦予更多意義,他只是純粹愛彈琴,平時也經常找時間練習。

到底誰在賦予教育那麼多無法承擔的意義?是在自己人生有太多匱乏感的人吧。

雷大力到最後開始問自己,到底為了什麼瘋狂?

他想了想,回答自己。

「可能是輸慣了吧,太想贏了。」

電影里,雷大力總強調,兒子雷小米是「土泥鰍」,而小米的表弟,就讀國際學校的盧卡斯才是「小鯉魚」。

雷大力總是拚命讓土泥鰍成為小鯉魚,但經歷幼升小這條奇幻之旅,他終於明白——

「土泥鰍不一定要過龍門,總有一汪水讓他好好活著。」

教育的基本目的是讓孩子有技能,身體獨立地生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讓孩子有認知,人格完善地活著。

放棄自己的虛榮心,父母們其實有很多選擇,因為不管有多少名校、職業、榮譽光環加持,我們依然是有苦有樂,有無數考驗要慢慢度過的普通人。

今天,科技指數級增長著,AI、機器人、早就不再是遙遠的事,ChatGPT正在造成無數行業的顛覆改革。

我們的孩子會活在一個,也許我們自己都從未想像和見過的世界,《學爸》在試圖用一個笑中帶著思考的故事,跟家長們講一個道理——

別用自己的舊經驗,指導新世界。

讓教育回到它自己樸素的位置,多關注孩子身心的發展,讓孩子成為自己。

以及,小心被世俗的「成功」裹挾,誰說平凡快樂不是一種偉大呢?

為人父母,放過孩子,也放過自己吧。

每個人生而有自己的劇本,擁有足夠被愛的確信和安全感,就有能力按照這個劇本成長為自己喜歡的樣子,擁有一個自己喜歡的人生;而不是別人喜歡的、認可的、認為「成功」的那個人生。

愛,不只是給予;更是不剝奪。

不剝奪一個人按自己劇本去活的權利。

強烈推薦父母們帶孩子一起看《學爸》,暑期檔最適合親子關係的電影,最適合和孩子一起來一次深度交流的契機。

教育,考驗的從來不止於孩子,而是父母對生命的理解。

我們一起加油。

獲取更多好文

·《33歲知道的事:關於錢,關於性,關於愛》 ·《34歲知道的事:關於錢,關於性,關於愛》 ·《35歲知道的事:關於錢,關於性,關於愛》 ·《36歲知道的事:關於錢,關於性,關於愛》 ·《37歲知道的事:關於錢,關於性,關於愛》 ·《38歲知道的事:關於錢,關於性,關於愛》

微信訂閱號總是莫名其妙改版

為了避免我們一不小心 錯過彼此

大家記得把「伊姐看電影」設置為星標關注

只需要五秒鐘哦~~

先點擊任意一篇文章標題下的藍色字「伊姐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