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勛臣流浪四十年遭冤殺,唐玄宗薄情?幕後真兇是一位千古名相

2023-01-24     尋根拜祖

原標題:大唐勛臣流浪四十年遭冤殺,唐玄宗薄情?幕後真兇是一位千古名相

王琚搞不清楚,唐玄宗的臉為何變得這麼快?

四個月前的「先天政變」中,他追隨唐玄宗,率領萬騎誅殺了太平公主及其黨羽蕭至忠等人,逼迫太上皇李旦將皇權交給了唐玄宗。

唐玄宗投桃報李,授予王琚銀青光祿大夫、戶部尚書,封趙國公。

四個月來,唐玄宗像一位多情的公子,每天將王琚「扣留」在宮中,不到半夜絕不放人。

即便休假日,王琚也睡不上懶覺,因為宮中的太監會早早地堵在他的家門口,等著將他接入宮中。

最長臉的是王琚的母親,唐玄宗會定時派宮中的女官來探視王母,各種新鮮水果、珍饈美味從來就沒斷過。

千萬別想歪了,唐玄宗對王琚如此寵幸,跟癖好無關,而是需要王琚幫他處理朝政。那段時期,朝政上的重大決策很多都出自於王琚,惹得官員們都酸溜溜地稱王琚為「內宰相」。

既然王琚這麼大本事,唐玄宗為何不直接任命他為宰相?內宰相,怎麼聽都有一點「董賢」(漢哀帝的男寵、大司馬)的味道,傳出去很容易讓人遐想。

其實唐玄宗也想正大光明地任命王琚為宰相,可是不行,因為王琚太年輕了,還不到三十歲,鬍子都沒長壯實呢。估計要真是任命他為宰相,朝廷一定炸鍋。

沒辦法,只好委屈一下王琚。年輕人嘛,再歷練幾年,將來機會有的是。

豈料,有個人在唐玄宗跟前說了一句話,直接斷送了王琚的前程,從那以後唐玄宗就疏遠了王琚。

不久,唐玄宗令王琚以御史大夫身份,去太原巡視天兵軍。三個月後,王琚剛剛邁進長安,新的任命書又來了——澤州刺史。

很顯然,王琚被唐玄宗踢出了朝廷中樞系統。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唐玄宗會不會是故意磨練王琚呢?且看王琚接下來的履歷,答案就一目了然。

從那年開始,王琚漂泊了三十多年,歷任十五州刺史、二郡太守,除了有一年在家丁憂,就再也沒有回到過長安。

天寶五載,王琚又被貶為江華郡員外司馬,並被奪封。才到江華郡,酷吏羅希奭就追來了。王琚一聲長嘆,自殺而死。

如果這也叫「磨練」的話,分明是給閻王爺培養人才。

那位在唐玄宗面前「進讒言」的人究竟是誰?他到底說了些什麼,以至於唐玄宗對王琚的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呢?

我們先賣個關子,暫且按下不表,先回答另一個問題:王琚咋這麼牛,如此年紀輕輕就成了唐玄宗的紅人?

王琚是河內人(河南沁陽),他自幼聰慧,頗有才學,《全唐詩》收錄了他的四首詩,還有一部《射經》存世。

但他最擅長的卻是「玄象合煉」之學,所謂「玄象」就是將天象與儒學結合,解釋社會現象、政治事件的一種學問。所謂「合煉」之學,就是指道家的煉丹術。

但凡熱衷這種學問的人都不是一般戰士,王琚也是如此,他20歲出頭就在京城結交了一位權貴——雲麾將軍王同皎。

王同皎是「神龍政變」的功臣之一,唐中宗李顯第三女安定公主的駙馬爺。

李顯上位後,刻意扶植韋後、武三思一黨,打壓「神龍政變」的功臣勢力,以至於張柬之等五人全都慘死。

王同皎兔死狐悲,不甘心革命成果被武三思篡奪,於是便計劃刺殺武三思。

作為王同皎的好友,王琚熱血沸騰:哥,兄弟跟你一起干!

年輕人就是好衝動,也不想一想武三思背後是誰?殺了武三思就能改變局面嗎?嘴上沒毛辦事不牢。

果然,行動還沒開始消息就走漏了。李顯也夠狠,一點不心疼女兒,直接處死了王同皎。

王琚腿長,他第一時間跑了,一口氣跑到二千多里外的江都,並隱姓埋名,賣身為一位富商家的奴僕。

這位富商長了一雙慧眼:小伙一看就氣質不凡,哪裡是個奴僕?說不定是豪門之家的落難公子,潛力股啊。小兄弟,老朽有位如花似玉的女兒……

就這樣,王琚因禍得福,不光娶了美嬌妻,還得到了老丈人資助的一大筆錢財,並在江都瀟瀟洒灑四五年。

唐隆元年,驚雷一聲響,唐中宗李顯駕崩了,李隆基(唐玄宗)幹掉韋後,將老爸李旦扶上了皇位。

王琚大喜,改天換日了,再也不需要隱姓埋名了,於是他帶著家小回到長安,拉開他「二次創業」的大幕。

別看王琚才二十四五歲,其見識之高卻令人嘆為觀止。

他的目標很清晰,咱乾的是大事業,必須攀龍附鳳,就眼下的局勢,太子李隆基才是承載自己夢想的巨艦。

可是王琚與李隆基並無交集,這些年他流浪在外,長安風雲雷動,故人們早就飄零散落了,連個牽線搭橋的人都沒有,怎麼辦?

這難不倒王琚,經過一段時間觀察,他發現李隆基與寶昌寺和尚普潤關係密切。於是王琚扮演了一回豪放的施主,很快成了普潤的座上賓。

幾次深談後,普潤發現王琚對天下大勢洞若觀火,言及時局入木三分。再一打聽王琚的履歷,普潤驚喜:有夢想敢拚命、有才學無名氣,這不正是太子爺最理想的幫手嘛。

挖門盜洞求官的人見多了難免審美疲勞,李隆基並未將王琚放在心上,礙於普潤的面子,賞了他一個諸暨主簿的小官、外職。

還沒跟太子見上一面,就被一腳踢到了南方,王琚大失所望。一個志在攪動天下風雲的人,你卻讓他給縣長當秘書,打發叫花子吶?

放在一般人身上可能就知難而退了,但王琚是煉丹爐里重生的猴子,難能輕易認輸?他二話不說直奔太子府。

「諸暨主簿王琚拜謝太子舉薦之恩,速速通報。」王琚對太監高聲喝道。

太監們鼻子裡直冒涼氣:什麼玩意兒,別人來拜謝無不點頭哈腰,少不了賞幾兩跑腿費,這傢伙怎麼一點規矩都不懂?做官?「做棺」去吧!

「殿下在帘子後面,有本事自己去。」太監們一臉嫌棄。

不料王琚卻提高了音量:「殿下?誰是殿下?我只聽說過太平公主殿下,沒聽說過太子殿下。太子有大功於天下,怎麼就混到這幅田地了呢?」

這不挑事嗎?也不看看這是在哪裡!太監們正準備將王琚掀翻在地,李隆基被驚動了:喲呵,這人不簡單吶,那就見一見吧。

人就是賤皮子,有時候適當動點粗,遠比溫文爾雅管用。

就是那一次爭取來的見面機會,王琚征服了李隆基,他一槍中的,指出太平公主就是最大的威脅,必須先下手為強。

這種事王琚經歷過一次,代價很大,收穫滿滿,四五年的反思和總結,讓他提出的方案更具可行性。

李隆基正被姑姑太平公主搞得七暈八素,不反擊是死,想反擊又無處著手,突然天上掉下個王哥哥,羽毛扇輕輕一搖,瞬時雲開霧散了。

幸福來得猝不及防,李隆基激動得差點抱住王琚。從此王琚成了東宮的常客,太子爺的心腹幕僚。

為了掩人耳目,王琚還玩了一個小花招,他利用「專業特長」,將自己偽裝成煉丹師、陪太子爺插科打諢的佞幸之徒。

看見沒,什麼叫人生的機會?機會就是埋在地下的一塊金子,您得有慧眼,得有百折不撓的精神,還得會挖,留在地面的往往是狗頭金,不值錢。

扳倒太平公主後,唐玄宗將王琚與姜皎列為第一功臣,賞賜食邑七百戶,寵幸之盛無與倫比。

那麼到底是誰,僅憑一句話就摧毀了王琚的用命換來的幸福呢?

這個人史書並未交代是誰,僅用了一個「或有」代替:

「或有上說於玄宗曰:『彼王琚、麻嗣宗譎詭縱橫之士,可與履危,不可得志。天下已定,宜益求純樸經術之士。』玄宗乃疏之。」

意思是有人對唐玄宗說:「王琚與麻嗣宗一樣,都是靠陰謀詭計起家的縱橫之士,可以一起共患難,但決不能一起共富貴,天下安定之時,一定要走正途。」

我在介紹「唐隆政變」四大功臣時介紹過麻嗣宗,他的結局也很淒涼,而干倒他的人史書有明確記載——宰相姚崇。

那麼,對王琚下手的人會不會也是姚崇呢?應該就是他,我從史書中找到了一點蛛絲馬跡。

就在那四個月,唐玄宗接見了被從同州召回的姚崇。在那次密談中,姚崇拋出了「十事聞」,即國家治理的十條方略。

對此,唐玄宗全盤接受,並於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宣布姚崇拜相。

在「十事聞」中有一條跟王琚有關聯,即「壬佞」問題。所謂「壬佞」就是皇帝的親信、弄臣,泛指唐玄宗之前的交際圈。

姚崇明確提出,這些「壬佞之徒」必須被排斥在權力核心圈之外,這既是治國之策,也是他擔任宰相的條件之一。

儘管王琚在唐玄宗的朝政決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王琚畢竟太年輕,從來沒有過治國經驗,跟姚崇差了好幾個檔次。因此,重用王琚只是唐玄宗的權宜之計,姚崇才是他追求的目標。

為了給姚崇創造良好的環境,必須廢掉王琚,跟他是不是「縱橫之士」其實無關。這就是王琚突然被疏遠、外放的原因。

客觀講,姚崇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他這個舉動也不為過。作為皇帝,唐玄宗必須以國家利益為重,不得不扮演冷麵君王的角色,他這麼做也無可指責。

然而,王琚卻實實在在地成了受害人,這一步跨出去後,他的命運走上了岔道,再也沒能回到他夢寐以求的「正途」。

三十四年間,他以不到兩年就換一個地方的速度,走遍千山萬水,成了「帶薪旅遊」的官員。

很顯然,唐玄宗不需要王琚真的在地方上有所建樹,而是刻意不讓他做事。

王琚肯定不甘心,三十四年,再加上在江都的五年,前後將近四十年,這種流浪生涯簡直是一種摧殘。

於是王琚做出了一個頗具「轟動效應」的事:講排場、擺闊氣、縱情聲色、戲謔人生。

他每去一個地方,攜家帶口、美女僕從三百餘口,車馬填路,綿延數里。每到一地,又超規制定製器具,大肆收受饋贈,張設寶帳,與當地官員、豪酋豪飲無度,席間女伎歌舞,言談舉止戲謔放縱。

總之,王琚將自己活成了徹底淪落的窩囊廢。

王琚是聰明人,他看穿了唐玄宗的心思,他夢想的人生巔峰不會再來,唯有讓皇帝放心,他才能保住最後的底線——不被人弄死。

所以,他只能做貪圖享樂,自污其身的可憐蟲。

然而,王琚畢竟曾經顯赫過,他終難與過去徹底切割。

王琚有位好友叫李邕,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書法家,李白、杜甫共同的至交好友,因為李邕,王琚被拖進了污水。

起因是這樣的:天寶五載,左驍衛兵曹柳勣誣陷岳父杜友鄰勾結太子李亨謀反,李林甫借力打力,趁機借這個案子企圖扳倒李亨。

李邕因為與柳勣有交往,被卷進了案子。在搜查李邕住所時,又發現王琚寫給李邕的一封信,其中有一句犯忌諱的話——譴謫留落。

意思是,我王琚遭到貶謫,人生沉淪,四處飄零。這個詞很符合王琚的實際情況,也是他心境的真實寫照,頂多說他有心懷憤懣的傾向,並不算過分。

但問題是,李林甫需要營造「太子集團」存在的假象,所以王琚居然莫名其妙地成了太子黨羽。

這個邏輯太奇葩:柳勣告杜友鄰與太子有勾結,李邕與柳勣有交往,王琚與李邕是好友,王琚由此竟然成了太子的人。

於是王琚被奪封,並被貶為江華郡(今韓國江華島)員外司馬。王琚剛剛落腳,酷吏羅希奭就奉李林甫之命追過來了。

流浪三十多年依然不能避禍,命該如此啊。王琚長嘆一聲,自殺身亡,享年六十餘歲。

人生六十年,流浪四十載,您覺得唐玄宗會有什麼感受?他該不該對王琚負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49a78e57ebe87ba886656046d980b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