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貿易應如何發展?全球化與合作是答案的一部分 | 社會科學報
▋世界經濟
全球經濟繼續從多重衝擊中逐步復甦,但增長依然疲弱。儘管如此,全球貿易仍保持正增長,這凸顯了貿易對經濟復甦的推動作用。為了克服當前世介面臨的挑戰,全球貿易需要「再全球化」。
原文:全球貿易需要「再全球化」
作者 | 本報記者 朱 唐
圖片 |網絡
· 全球經濟正在逐步復甦 ·
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世界經濟展望》更新報告,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3%,較此前預測上調0.2個百分點。報告指出,新冠疫情帶來的健康危機已正式結束,供應鏈擾動也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儘管環境仍充滿挑戰,但在勞動力市場意外走強下,今年第一季度的經濟活動展現了韌性。能源和食品價格已從衝突引發的峰值大幅回落,使全球通脹壓力緩解的速度快於預期。然而,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皮埃爾·奧利維爾·古蘭沙警告稱,現在慶祝勝利還為時過早,未來仍存在諸多挑戰。
全球經濟增速預計將從2022年3.5%的估計值下降至2023年和2024年的3.0%。雖然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的預測值略高於2023年4月《世界經濟展望》中的預測值,但以歷史標準衡量其仍然疲弱。經濟放緩主要集中在發達經濟體,其增速將從2022年的2.7%降至今年的1.5%,明年仍將保持在1.4%的低迷水平。歐元區繼續受到去年衝突造成的天然氣價格飆升的影響,其增速料將急劇降低至0.9%。報告預計美國今年經濟增速為1.8%,日本1.4%,英國0.4%,德國則降至-0.3%。相比之下,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仍有望回升。其中,亞洲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今年的增速預計為5.3%,而許多大宗商品生產國將因出口收入下降而遭受損失。報告預計2023年中國經濟增速為5.2%,維持4月預測不變。
在亞洲地區,根據近日亞洲開發銀行發布的《2023年亞洲發展展望》,鑒於強勁內需持續支撐亞太地區復甦,亞行維持本地區發展中經濟體今年4.8%的增長前景展望不變。報告預測,亞洲地區通貨膨脹率預計將隨著燃料和糧食價格的走低而繼續下降,逐漸接近疫情前水平。預測亞洲發展中經濟體今年的通脹率為3.6%,而4月份預測值為4.2%。與此同時,2024年通脹前景從此前3.3%的估計值上調至3.4%。中國經濟預計將在今年增長5.0%。亞太地區正持續穩步推進疫後復甦,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朴之水指出,內需和服務業的發展正在推動經濟增長,此外,旅遊業的強勁復甦也對多個經濟體產生了積極影響。然而,工業活動和出口仍然疲軟不振,明年全球經濟增長和需求前景相較今年有所下滑。
亞洲開發銀行繼續保持對亞太地區大部分區域的經濟增長預測不變,但對東南亞地區今年和明年的前景展望進行了調整。他們將東南亞地區今年的增長預測從4月份的4.7%下調至4.6%,明年的增長預測從5.0%下調至4.9%。對於高加索和中亞地區,亞洲開發銀行將今年和明年的增長預測小幅下調。今年的預測值從4.4%調降至4.3%,明年的預測值從4.6%調降至4.4%。
· 世界貿易表現出顯著韌性 ·
「隨著新冠疫情、通貨膨脹、貨幣緊縮和廣泛的債務困擾等一系列危機衝擊全球經濟,世界貿易失去了動力,貿易增長在2022 年放緩,並在2023年初持續疲軟。儘管如此,全球貿易仍保持正增長,這凸顯了貿易對經濟復甦和韌性的推動作用。然而,從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到潛在的金融不穩定,眾多下行風險正在為貿易和總體產出的中期前景蒙上陰影。」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奧孔喬-伊韋拉指出。
近日,世界貿易組織發布了年度旗艦出版物《2023年世界貿易統計報告》,涵蓋全球商品和商業服務貿易的關鍵數據。該報告介紹了在地緣政治和宏觀經濟緊張以及技術挑戰影響全球經濟和供應鏈的國際貿易的最新趨勢。該報告回顧了2022年的世界貿易格局,並從更廣泛的國際背景出發,對2023年的貿易前景提出了見解。從數量上看,2022年世界商品貿易增長了2.7%,但從價值上看,這一數字遠低於12.4%的增長,反映了全球商品價格高企的影響。在製造業方面,一個值得注意的發展是,中國在2022年第一季度的汽車產品出口額同比增長了30%,利用其在鋰離子電池生產方面的強勢地位,成為僅次於歐盟的世界第二大電動汽車出口國。
2022年商品和服務貿易總額達到31.0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3%。服務貿易的表現好於商品貿易,2022年增長15%。2022年中國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商品出口國,但在世界出口中的比例從2021年的15%下降到了14%。美國(占世界貿易總額的8%)和德國(7%)排名第二和第三位。瓜地馬拉和哥斯大黎加的世界排名顯著上升,分別均上升了8位,升至第76位和第77位。這主要是由於哥斯大黎加醫療器械和電器的出口以及電機和設備的進口有所增加;瓜地馬拉的崛起是由於石油產品進口的增加而引起的。2022年工業品在世界商品出口中的份額下降至63%,主要原因是高能源價格限制了需求。2022年運輸服務貿易繼續增長,儘管隨著運費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增長速度低於2021年。2022年,歐洲的區域內商品貿易占世界的65%,是世界主要地區中最高的。最低的是非洲地區(2022年為14%,低於2018年的16%)。
國際旅行繼續強勁反彈。在許多地區取消了與新冠疫情相關的流動限制後,國際旅行同比增長了70%。旅遊業正走向全面復甦,並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占服務貿易的近四分之一。回顧整個新冠疫情期間,計算機服務是服務貿易中最具活力的部門,2022年的全球出口額比2019年增長44%。遠程工作、在線學習和家庭娛樂促進了經濟增長。在全球範圍內,對軟體、雲服務、機器學習和增強的網絡安全的需求持續上升。數字交付服務(通過計算機網絡提供的服務),從流媒體遊戲到遠程諮詢服務,都是新興的增長來源,占2022年全球服務出口的54%,占全球貨物和服務貿易總額的12%。在歐洲和亞洲,區域內流動占數字交付服務貿易的很大份額,2021年分別占62%和 43%。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以及商業和技術服務推動了這種快速增長。在北美,區域內貿易在數字交付服務中所占的比例從2019年的15.8%上升至18.2%。相比之下,中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區以及非洲的區域內份額分別僅為 8%和 3%,這表明其具有增長潛力。
最不已開發國家的貨物和服務出口在2019年至2022年增長了31%,貨物出口價值在此期間增長了41%,再次反映了商品價格的上漲。最不已開發國家的商業服務出口仍然低迷,比新冠疫情前的水平低14%。導致出口下降的一個主要因素是旅遊業復甦乏力,特別是亞洲地區對亞洲最不已開發國家的旅遊業,部分原因是該地區持續採取與新冠疫情相關的措施。2022年,亞洲最不已開發國家的旅遊出口額仍比2019年低74%。相比之下,非洲最不已開發國家的旅遊出口表現相對較好,2022年僅比新冠疫情之前的水平低9%。
· 世界需要更多貿易與合作 ·
儘管國際貿易在2022年呈現出碎片化的趨勢,但全球貿易總體上仍呈現出強勁的增長。9月12日,世界貿易組織發布最新一期年度旗艦出版物《2023年世界貿易報告》指出,為了克服當前面臨的挑戰,全球貿易需要「再全球化」,而不是「去全球化」。
國際貿易在建設一個更安全、包容和可持續的世界方面的作用是什麼?世界貿易組織首席經濟學家拉爾夫·奧薩指出,「這個問題是關於全球化未來辯論的核心」。《2023年世界貿易報告》提出,以一個強化的多邊貿易體系為基礎的國際貿易在創造更加安全、包容和可持續的世界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基於這些發現,報告指出,替代碎片化的更好選擇是「再全球化」,將貿易一體化擴大到更多的人、經濟體和事務中。
貿易變得更加數字化、綠色和包容。數字革命通過大幅降低這些服務的交易成本,促進了數字交付服務的貿易。全球環境商品貿易的價值迅速增長,超過了商品貿易總額。全球價值鏈(GVC)已經擴大到包括更多的經濟體。例如,柬埔寨、羅馬尼亞和越南的GVC參與率有了極大的增加。貿易有很大空間成為氣候變化解決方案的一部分,提供對綠色轉型至關重要的技術。進口高質量的風力渦輪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它們允許風力豐富的國家擴大其可再生能源發電規模,即使它們沒有在國內生產這種渦輪機的專門知識。模擬表明,全球碳稅實現的減排量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由於貿易帶來的環境收益。
貿易政策也取得了重大進展,世貿組織在這一進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例子包括2017年生效的《世貿組織貿易便利化協定》和2022年6月通過的《世界貿易組織漁業補貼協定》,以及世貿組織成員團體之間關於服務國內監管、投資促進和電子商務的談判。發展中經濟體的貿易成本仍然比高收入經濟體高出近30%,農業的貿易成本比製造業高出50%。服務領域的貿易成本也仍然很高,儘管各部門存在很大差異,因為技術和政策導致了與數字交付服務交易相關的成本大幅下降。
總的來說,該報告的調查結果清楚地表明,當今世界需要更多的貿易和更多的合作。政策制定者面臨的主要問題——從安全到包容性再到氣候變化——超越了民族國家。大流行、衝突和溫室氣體排放不會局限於邊境。來自國內選擇和政策的溢出效應比過去要大得多。因此,不能單方面地、孤立於他人的行動來找到解決辦法。如果世界要解決其危機,全球化與合作就必須成為答案的一部分,但是,全球化本身也需要不斷發展,並需要在相關領域採取適當的政策。技術發展可以為更多的人、部門和經濟提供更多貿易提供新的機會,有助於解決全球環境、社會和安全問題。為了獲得這些利益,需要加強在貿易以及其他廣泛問題上的國際合作,而這可以通過「再全球化」來實現。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70期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亞太地區為世界經濟復甦注入活力 | 社會科學報
聯合國:積極重振亞太地區的貿易與投資 | 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