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小西
一
49歲,再次拿起書本學習新知識,簡單嗎?不簡單。
49歲,工作之餘想要自學過法考,容易嗎?不容易。
但49歲的朱騰強,卻花費8個月自學備考,每天還要保持學習5小時,如願以償地通過素有「天下第一考」之稱的法考。
遇到難題,他迎難而上:請教攻讀法律的女兒,甄選適合自己的課程,埋頭苦學思維導圖……
朱爸爸說,「每天學習都很有收穫,活到老學到老,真的是很對的一件事情。」
不僅朱爸爸硬核,學計算機的妻子也跨專業考取了CPA(註冊會計師考試)。
而女兒朱林嘯,更是全方面發展的學霸,學校辯論賽副隊長、年級學生會主席、多次獲得國家獎學金,今年更是保研到北大讀法律碩士。
女兒說,一家人最喜歡的,就是聚在一起交流學習內容,「我的良好學習習慣和成就,離不開爸媽從小的教育和氛圍。」
優秀的孩子,他們的成長都是有跡可循的,追根溯源,它的因就在於他的家庭,他的父母。
有人說,「最好的教育就是拼爹。」這話毋庸置疑,父母所站的高度,往往決定了孩子人生的起點。
然而,所謂拼爹拼媽,就是比拼父母的物質條件嗎?其實不然。
它拼得,更是父母的榜樣以及自我成長:奮發向上、以身作則的父母,養育出的孩子通常也勤奮努力,未來更加可期。
孩子的教育,從來不是奪目的煙花,一點就絢爛,而是父母手中輕輕捻動的燭火,慢慢燃燒心血、照亮前路的過程。
這個過程無聲卻虔誠,你在前面走,孩子自然跟著你的光亮前行。
二、父母肯拼搏,孩子就敢努力
前兩天,朋友說叔叔找她家借車,她媽媽有些不樂意。
當年,朋友的爸爸和叔叔從縣城來市裡,他們去磚廠搬磚、水泥廠裝貨、跟車送貨……
不到兩年,叔叔覺得工作太累,揣著自己賺到的一點錢回了縣城,開了一家麵館。
而朋友的爸爸卻咬牙堅持了下來,用自己多年的積蓄買了一輛二手拖拉機,沒日沒夜地拉貨送貨。沒幾年,拖拉機變成了大貨車。
趕上樓市興起的時候,他承包了一個小區的泥沙運輸,雇了不少人開車送貨。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妻子也是肯吃苦的人,女兒也考進了市裡的重點中學。
而那幾年,叔叔卻總是跑到朋友家裡借錢,說是給兒子的學費。
後來才知道,叔叔迷戀上打牌,麵館撒手不管。他兒子耳濡目染,不是曠課就是逃課,小小年紀竟也成為牌桌好手。
總有人埋怨自己的孩子沒出息,供他上學卻沒本事學好。
他們卻忘了,在他們打牌、玩手機的時候,別人家的父母卻為了孩子的未來搬磚扛包。
前不久,硬核雙胞胎李國安、李國平兄弟,保送北大、中科院博士的消息,被網友頂上了熱搜。
兄弟倆3歲時,父母就成為了下崗工人,一家四口就擠在一間30平米的宿舍里,一住就是16年。
為了不耽誤孩子的未來,父母分工協作。爸爸每天開計程車的時間長達10小時,媽媽除了操持家務,照顧孩子以外,還要出門打零工賺錢。
父母拚命為孩子創造條件,兄弟倆更懂得體恤父母,主動學習,分擔勞作。
一個優秀的孩子,他的家庭必定是幸福而溫暖的,父母不一定聲名顯赫,但必定擁有努力向上的內心。
父母是一束光,孩子就是那個追光的人,越是懂得拼搏的父母,孩子才會懂得奮鬥的意義。
三、孩子的未來,拼的是家長的尊重與支持
這個夏天,王一博徹底的火了。
他是電視劇《陳情令》的藍忘機;
是《你好陌生人》公益測試中,細心為聾啞人指路的被測試者;
是亞洲公路摩托車錦標賽D組冠軍;
更是大家熟知的,《天天向上》所有主持人眼裡的「冰激凌」弟弟……
而他取得的成績,其實都離不開媽媽的支持。
曾經的王一博,成績不好,喜歡非主流遊戲。第一眼看到街舞時,就被深深吸引,軟磨硬泡地央求著媽媽送自己去學街舞。
媽媽卻沒有如一般家長那樣訓斥孩子,而是確定孩子有天賦以及態度堅決後,讓他放手一搏。
沒有威壓、沒有逼迫,王一博卻始終堅持奮鬥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因為這是自己的決定。
很多時候你越強壓,孩子越叛逆。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尊重還是控制,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哪怕前途渺茫,他們依然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付出得來的果實才最甜美。
曾看到一個故事。
高二的女兒提出想考美院,媽媽拉著女兒分析利弊:女兒的成績,一本很有希望;學習美術,結局卻不得而知。
見女兒始終堅持,媽媽沉默,隨後開始聯繫美術輔導老師,搜集當時的新聞,歸納社會熱點。
高考時,當女兒發現作文就是媽媽搜集的熱點時,她哭了。
不是每個人都有允許女兒「胡鬧」的魄力,但正是媽媽的尊重又不缺乏溫情的做法,讓女兒有了擁抱夢想的勇氣。
那張紅艷艷的重本美術院校通知書,就是對媽媽愛的最好證明。
每個橫空出世的孩子,都不是天賦異稟的奇蹟,他們身後始終有一雙手,沉穩而堅定地推動著他們繼續往前走。
智慧的父母都懂得,發現孩子的特點、尊重他的選擇,運用自己的思維和能力幫孩子跨過障礙。
哪怕不成功,孩子經過這番歷練,亦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四、父母的榜樣,就是孩子最好的教育
被譽為民國時期「國民岳父」的張武齡,四個女兒一直都是為人津津樂道的傳奇。
長女元和,是著名的崑曲名家,與丈夫顧傳玠一生致力於弘揚崑曲;
次女允和,擅長詩書格律,嫁給「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86歲時仍堅持寫作,成為「世上最小雜誌」的「最老主編」;
三女兆和是著名女作家,與丈夫沈從文琴瑟和鳴,恩愛情深;
四女充和,哈佛執教20多年,與漢學家傅漢思結合,被譽為「最後的才女」。
四姐妹才華橫溢,獲得高度讚譽。而她們的優秀,不僅僅是因為自己的天賦,更離不開父親的悉心栽培。
張武齡淡泊名義,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的發展,自掏腰包,興辦學校;
為了讓孩子擁有更加開闊的的成長環境,他舉家搬到蘇州,這才有了孩子快樂幸福的童年;
孩子四歲啟蒙之時,他拋棄了私塾學習,聘請老師教授孩子現代教育,才有了女兒們高於當下的眼界;
父親每天手不釋卷,潛移默化之下,才有了孩子腹中有書氣自華的氣度;
父親耐心教導崑曲戲文,才有了孩子與崑曲的不解之緣。
張武齡從不給孩子設限,而是身體力行地告訴孩子,什麼才是真正的文人風雅。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
正是受父親張武齡的影響,四姐妹才能緊隨其後,成為眾人眼中的才女。
莫言曾說,每個人一生,最早接受的是家庭教育,受到影響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
父母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家庭,是孩子紮根的土地,父母的品格決定了他們澆水施肥的品質。
父母默默拼搏的身影,是孩子努力向上的動力;父母源自內心的尊重與支持,是孩子全力以赴的勇氣;父母正面積極的榜樣,是孩子耳濡目染後,深藏於心的根基。
世間最好的傳承,莫過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感嘆。
世間最好的關係,莫過於父母與孩子的「你往前,我緊隨其後」的目光一致。
別再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在這個拼爹拼媽的年代,我們要先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父母是根,只有我們不斷積蓄向上的能量,孩子才能枝繁葉茂面向陽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20Uf28BMH2_cNUgi-A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