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品、滷味爭相上位,火鍋開始「競爭周邊化」

2022-08-12     火鍋餐見

原標題:甜品、滷味爭相上位,火鍋開始「競爭周邊化」

本期看點:

1、火鍋行業競爭周邊化現象

2、火鍋人如何利用競爭周邊化

甜品、飲品、滷味……

火鍋配角要上位

隨著火鍋店對一些基礎產品(諸如牛肉、毛肚、黃喉等)的不斷花式研發,諸多火鍋人紛紛瞄上火鍋周邊產品,像飲品、甜品、滷味、燒菜等,就連場景裝修也開始進入白熱戰,有些火鍋店為爭奪客流,甚至開始跨品類競爭。

我們稱這種現象為「火鍋競爭周邊化」。

打開小紅書、大眾點評等平台,不難發現,關於牛羊肉毛肚等火鍋店基礎產品的照片、文字、視頻,逐漸變少,而關於甜飲品、燒烤、滷味的分享,則越來越多。

眼花繚亂的甜品(來源:小紅書)

像重慶「超級李毛肚火鍋」,其甜品比毛肚還出圈,排排坐雪糕桶、草莓雪糕桶、雪山草莓椰子凍等甜品,滿滿登登一大份,醒目、好看,適合拍照,很多人稱其「火鍋界的甜品天堂」。

提到火鍋店飲品哪家強,吼堂應該上榜,像熊貓噗噗椰椰冰、竹子奶茶、芭樂雪花冰,都是爆款飲品。

川滷的聞名,也讓火鍋店摸到了流量密碼,尤其是川渝地區,火鍋店沒滷味,仿佛西方失去了耶路撒冷,甚至還由此細分出一個品類——滷味火鍋。

鹵校長、辣斗辣、楠火鍋……都是做滷味的一把好手;再如後火鍋,吃火鍋前,先點一些燒菜,諸如紅燒肥腸、紅燒肉、耙雞腳、鹵豬蹄等等,鍋還沒開,顧客就已幹掉好幾盤。

像全面發展的朱光玉火鍋館,滷味、甜品、飲品一起上,他們家的包子、炒飯,都大有來頭,人送外號「卷王之王」。

如果把場景也看成火鍋周邊產品,你會發現,有工業風、廢墟風、二次元風,什麼莊園火鍋、公路火鍋、天台火鍋、公園火鍋……不一而足,甚至一些火鍋店裡都能唱K、玩劇本殺了。

火鍋+KTV(來源:小紅書)

不知哪些苦守產品的老餐飲人看了,會作何感想。

還有劉一手火鍋,在火鍋店裡開小麵館,直接跨品類競爭……

連配角都捲成了主角,尋常火鍋店還怎麼活?

要攫取更多流量

品牌須從更高維度進行競爭

有時候,某些現象的原因不重要,目的才重要;搞清楚目的,你就能預測傾向,從而料敵先機,找到破解之術。

餐見君認為,配角上位有3個目的。

>>打擊競爭對手

產品的同質化,是火鍋店長期以來的難題,牛羊肉、毛肚黃喉土豆片金針菇,你有我也有,同樣的兵器對著打,比的只能是搏擊技巧了。

所以,有些火鍋店開發出香辣嫩牛肉、藤椒牛舌、桂花毛肚、千絲黃喉(將黃喉切成細絲)等產品,但這些產品壁壘很低,很容易被跟風模仿。

卷到極致的火鍋飲品(來源:小紅書)

基礎產品的研發之路逐漸狹窄(主要是模仿速度太快),出新,也愈加困難,而甜飲品等周邊產品之爭,則是鳥槍換炮,對競爭對手進行降維打擊

>>迎合消費者需求變化

火鍋是強社交屬性的品類,而現在的消費者,已經不滿足線下(火鍋店)的朋友社交了,線上炫一波,獲得流量和關注,內心也獲得極大滿足。

有心理學家認為,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和滿足個人存在感。

當下,各種社交平台的崛起,也為「個人存在感」提供了豐厚土壤,從這種意義上而言,爆火的品牌、顏值超高的火鍋周邊產品,成了不折不扣的「社交貨幣」。

換句話說,顧客急需更多的社交貨幣,來博取更多人的認同和關注,以獲得存在感。

所以,你要想清楚,你能為消費者提供哪些社交貨幣。

當然,這些社交貨幣由你提供,到最後,仍會以另一種形式返還給你,比如知名度、品牌力、客流量等等。

>>製造稀缺,獲取更多溢價權

當一個新產品出現時,一般來說,市場對其而言,屬於真空地帶。

沒有競品,通常意味著它有足夠的稀缺性;稀缺,則意味著商家充分掌握議價權。

這也是很多火鍋店瘋狂開發周邊產品的原動力。

想掙錢,就得搞些不一樣的玩意兒出來,如果你的產品滿大街跑的都是,命運估計也會跟大多數火鍋店一樣,流於平庸。

半天妖烤魚(來源:小紅書)

當然,不一定非在產品上製造稀缺,像海底撈的服務,也是種稀缺;半天妖的商業模式,也是種稀缺;喜家德的人才管理方式,也是種稀缺。

如何製造稀缺,直接決定了你的盈利空間。

寫在最後

火鍋行業競爭的周邊化,讓焦慮的火鍋人「焦上加焦,慮上加慮」。

唯有看清楚對方的行為動機,才能更好地預測走勢,進而找到屬於自己的方法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0c02838ec749f584ee450827f7ad1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