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十大好書」

2023-07-08     商務印書館

原標題:2023年7月「十大好書」

1.道理學理哲理·黨的創新理論研究闡釋叢書

2.雙語對照外國詩叢

劉文飛 主編 布面精裝╳ 手工裝訂╳燙金燙銀

譯者:劉文飛╳樹才╳趙振江╳傅光明╳胡蔚╳劉德潤

中外雙語對照 六國詩歌精粹

「雙語對照外國詩叢」含英、法、俄、德、日、西班牙六個語種,每個語種一本詩集,甄選該語種詩歌史上的100首名詩,以雙語對照形式呈現,詩前有一段對詩人及其詩作的雙語簡介,幫您概括性地了解詩人及作品。附各語種志願者雙語朗誦音頻。叢書以新譯呈現,百首詩歌意境悠遠,火樹銀花,異彩紛呈。

3.《古漢語大字典》

張雙棣 編著

收入單字約16000個,加上異體字及簡化字對應之繁體字,近20000個。

本字典主要考慮了以下幾個要素 :

第一是古籍中有用例的字,儘量收錄。先秦、兩漢典籍中有書證的字盡皆收錄;同時,字書《爾雅》《方言》《說文》中出現的字,亦全部收錄;魏晉及唐宋文言文出現的字,儘量收錄;宋元及以後白話專用字不收。本字典收單字約16000個。

第二是形音義兼顧。漢字字形,有時對理解意義有很大幫助,所以本擬凡有古文字字形者,如甲骨文、金文,擇其典型者舉出一二;《說文》字形小篆及其附列的籀文、古文盡皆標出,列於字頭之下。後因某種技術原因,只能將甲骨文、金文及《說文》 表意字和部分形聲字列表,作為附錄,置於字典正文之後。字音方面,本字典標有現代讀音,用漢語拼音標示;列出中古音,舉出《廣韻》 或《集韻》反切,標示聲調、韻目、聲母;上古音則只標上古韻部。字義方面,釋義遵守詞義系統性的原則,強調詞義的概括性;強調歷史觀點,突出詞義的時代性。這些,我在《古代漢語字典》《 古漢語小字典》的前言中講了很多,可以參考,不再重複。古籍中所運用的意義,在考慮詞義的概括性的前提下,儘量有所體現;同時注意音義的匹配。釋義中所引書證,有古人訓詁,認為恰當者,多所利用。

第三是為加深對字形、字義的理解,設立【說明】欄,說解字形結構以及字體演變情況。設立【辨析】欄,辨析相關字的細微差別。同時,有些需要解釋的問題,加「按」語進行說明。在字典正文後設立【備考】,古籍中出現的音不詳或音義不詳的字收入其中。

4.《百分百貨幣》

[美]歐文·費雪 著;蔣豪 賀一杭 譯

百分百貨幣一是項提議,即將存款準備金提高到100%,這事實上是歐文·費雪、米爾頓·弗里德曼等一些重要的現代主流經濟學家的基本觀點,但被急功近利的銀行業現實所忽視。

作為貨幣主義學派創始人,費雪晚年通過對大蕭條成因的思考,將他的貨幣理論應用於政策建議, 堅定地主張活期存款(checking deposits)應具有100%準備金。

在這一體系中,商業銀行仍然會獲得收益,而且它們不再承受那種哪怕是最輕微的,為了能夠滿足活期存款人不論何時也不論多少數目的取款願望而產生的恐懼。同時,由於新系統對大繁榮和大蕭條的免疫能力,會出現更多的存款,因此,銀行就會有更多的錢來用於貸款。

總之,費雪認為100%的準備金系統具有許多好處,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重新獲得了憲法賦予的對貨幣的主權權力,重新掌握了曾經失去的特許權。

點擊圖片 購買圖書

5.《人:遵守規則的動物》

韓林合 著

為什麼人是遵守規則的動物?

「按照其本性人是有理性的動物」,這是亞里士多德最為著名的哲學斷言之一。

應該如何理解和闡釋這一主題呢?本書以亞里士多德思想為起點,藉助康德和維根斯坦的諸多洞見展開討論,落腳於人類的遵守規則活動之上。

與之對照,儘管在人工智慧時代機器貌似也能夠遵守規則,但這僅僅是單純因果機制中的一個環節。 它們所依據的是「原因」而非「理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規範性活動。人類遵守和改變規則的活動,雖然涉及因果關聯,但本質上不是一種因果機制,而是基於內在的、規範性的辯護關係建立起來的技術、習慣或習俗,以及制度。

康德有關理性的理解向我們提示了一種可能的闡釋方式。按照康德的理解,知性是一種規則能力,而理性在其較窄的意義上則是一種原理能力。按照一般的理解,理性包括康德意義上的知性和理性。 因此,亞里士多德的命題「人是有理性的動物」可以重新表述為:人是擁有規則和原理能力的動物。

顯然,作為擁有規則和原理能力的動物,人之本質當進一步體現為其自主制定規則並遵守自己所制定的規則的能力,進而體現在其所做出的相應的行動之上。這樣,亞里士多德的這個命題應當可以進一步改寫為如下形式: 人是制定並遵守規則的動物,簡言之,人是遵守規則的動物。

6.《現象、實體與識——〈成唯識論〉的哲學論證》

章啟群 著

如何用哲學的方式理解佛教理論?

由本書入手,探尋理解唯識學集大成之作《成唯識論》的門徑

1、《成唯識論》是印度佛教巔峰時期產物,代表了佛學理論的最高形態。因此,《成唯識論》的哲學思想亦為佛教哲學之最好範本。

2、《成唯識論》是漢語寫作的印度佛學,具有兩種文明交匯的特徵。因此,《成唯識論》哲學研究,既屬於一般的佛教哲學研究,也屬於中國哲學史研究,是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必答題。

3、此外,唯識學在論證塵俗世界萬事萬物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樣態和方式中,進行了極為精緻和邃密的討論。這個理論與現象學討論作為對象世界的「事物本身」,在某種程度上相似,但是實質差距甚遠。因此,關於《成唯識論》的哲學研究,與當代西方哲學亦可以對談。

本書以《成唯識論》文本為依據,以中印佛學發展為歷史線索,並參照相關梵文文獻,用20世紀的哲學視野,從形上學、存在論、認識論三個方面,系統整理了唯識學的哲學思想理論,並著重做了以下工作:從六個核心問題論證唯識學與現象學理論上的根本差異,為唯識學與現象學的比較研究清理了一些重要基礎理論問題;從四個方面展示了《成唯識論》存在論與海德格爾存在論的不同,揭示兩種哲學理論的意趣和旨歸,呈現兩種文化、文明鮮明、異樣的人生底色;將唯識學形上學與中西方哲學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唯識學的種子論不僅具有世界萬物生成發展和本質的唯物論傾向,也具有理念、意志作為宇宙萬物本原和動力的觀念論傾向。本書作者期望以此探索出一條漢語佛教哲學研究的道路。

7.《通靈者之夢——以形上學之夢來闡釋》

[德]康德 著;李明輝 譯

我已提過:在我們的作者看來,心靈之各種力量和性質與受它支配的身體器官有交感。是故,整個外在的人對應於整個內在的人;且因此,當來自無形世界的一種顯著的精神感應特別涉及他這些心靈力量中的某一種時,他也在其外在的人之四肢(它們對應於這些心靈力量)中協調地感覺到精神感應之明顯現身。如今,他使其軀體中各色各樣的感覺均關聯到這種感應,而這些感覺始終與精神觀照相聯結;但這種精神觀照太過荒謬,因而我不敢提到其中的任何一項。

如今,只要人們認為值得費心,便能由此形成一個關於最離奇且最罕見的想像之概念,而其一切夢幻都統合到這個想像之中。因為如同各種力量和能力形成一種統一,即心靈或內在的人,不同的神靈(其主要性格相互關聯,正如一個神靈之各種能力相互之間一樣)也形成一個團體,該團體本身顯示一個巨人之相;而在這個影像中,每個神靈均在一定的位置及外顯的四肢(它們合乎它在這樣一種精神性軀體中的獨特職司)中看到自己。

本書是德國哲學家康德聽到瑞典通靈者史威登堡的神秘事跡後的即興之作。康德在此書中將形上學家與通靈者相提並論。此書一方面批判了西方傳統的形上學,重新規定了形上學的任務與界限,並為之尋求新的基礎;另一方面則試圖為知識、信仰與迷信劃定界限。它包含了康德日後形成的批判哲學之基本構想。就康德哲學的發展而言,此書代表了他由非批判觀點發展至批判觀點的一個轉折點;而就整個近代西方哲學的發展而言,它亦被視為十八世紀以來啟蒙運動的產物。

點擊圖片 購買圖書

8.《醫藥、巫術與宗教:1915年和1916年在倫敦皇家內科醫師學會的菲茨派屈克講座》

[英] W.H.R.里弗斯 著;何鈞 譯

醫學人類學奠基之作

詮釋原始醫藥中表現的思維方式

本書為作者1915—1916年所做的四次菲茨派屈克講座的講義。在本書中,作者討論了他所調查的美拉尼西亞地區原始部落中與醫療相關的實踐。里弗斯並不是以西方現代社會的理性和醫學觀點來評價土著人的醫療實踐,而是將其作為與土著人的宗教觀念、社會生活不可分割的社會生活之一部分討論,詮釋原始醫藥中表現的思維方式,指出土著人的醫藥實踐是基於其宗教思維的。本書對原始醫藥做的整體性思考,對人類醫藥史有重要貢獻,這本書也成為醫學人類學的奠基之作。同時本書亦對探討原始思維乃至人類意識等有重要的意義。

9.《漢語句法學》

[美] 黃正德,李艷惠,李亞非 著

運用轉換生成語法理論和方法分析漢語句法論題之名家名作,

語言學家陸儉明教授在序言中三度「推崇」之經典。

本書是運用轉換生成語法理論和方法研究漢語句法的代表性成果,是一部漢語語法名著,而且被眾多院校作為語法學教材。

本書用轉換生成語法理論和方法分析一些曾引起廣泛討論的漢語句法論題,論題包括語類、論元結構、動詞短語,被動句「把」字結構、話題結構和關係結構、疑問句、名詞性短語以及照應語等。每一論題的討論都總結了關鍵性的研究成果,提供了詳細的分析與論證過程,並提出了進一步研究的新起點。不僅為語言學專業的學生提供豐富的形式句法學信息,也為語法學學者帶來更深入的思考與新的研究思路,使他們對構建人類語言能力及其可能變異的優選理論產生更大的興趣。

10.《血緣:尼安德特人的生死、愛恨與藝術》

[英]麗貝卡•雷格•賽克斯 ; 李小濤 譯

尼安德特人將告訴我們:我們是誰,我們來自何方,我們可能歸向何處?

《血緣》書寫優美,耐人尋味,嚴謹可靠

一本書囊括有關尼安德特人的生物學和文化知識

科學前沿與抒情美文的融合,以散文筆法寫出古人類學的動人之處

自160年前尼安德特人被發現以來,他們就總是喚起我們無窮的想像:從冰冷荒原上瑟瑟發抖、衣衫襤褸的失敗者形象,一直演變為跋涉在歐亞大陸廣袤多變的土地上、從幾十萬年的大規模氣候變化中倖存下來的強者。然而《血緣》一書告訴我們,儘管科學家的好奇心日增,大眾文化越發吸引人,媒體報道依然未能講清故事的全部;21世紀尼安德特人的現實既複雜又迷人。

它揭示了我們對尼安德特人及其文化層出不窮的新發現,令人信服地講述現代科學是如何揭開這個消失的人種神秘的面紗。在智人登上舞台之前長達35萬年的歷史裡,他們曾棲居在一片「像羅馬帝國一樣遼闊寬廣」的大地上。

——布萊恩·考克斯教授(Professor Brian Cox),物理學家、電視節目主持人

本書融合一手研究、前沿理論和通俗小說,展示尼安德特人生活的場所、遷徙模式、他們的食物,從改變我們觀念的驚人發現,到關乎尼安德特人生死觀念與喪葬儀式的謎團,逐漸呈現尼安德特人的文化。在此基礎上引出最重要的問題: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究竟存在怎樣的血緣關係?他們的過去,是否就是我們的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070925b66ae9b82ed02455a8d464e48.html








閱讀非洲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