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劉長佑集》在崀山舉行首發式,此書作為《湖湘文庫》重點書目,面向全國公開發行。省內一些著名專家、學者應邀參加《劉長佑集》首發儀式。
那麼,這個劉長佑是誰呢?很多人卻不熟悉他。
劉長佑是清末著名的湘軍將領,也是清政府依靠的朝廷重臣。憑藉著平定太平天國、剿滅農民起義、鎮壓天地會等一系列功績,他在仕途上平步青雲,很快便坐到了兩江總督的位置。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劉長佑在光緒七年(1881年)的時候,就提出了主動進攻日本的計劃。
當時,日本的國力遠沒有甲午戰爭時期那樣強盛,如果,清政府肯採納這個建議的話,那就不會有日本後來的侵略。
其實,劉長佑想要對日本開戰,並不是他具有遠見卓識,而是源於當時日本對琉球的染指。要知道,從明朝開始,琉球就一直是我國的藩屬國。明朝與琉球的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洪武五年(1372年)的明太祖時期。所以,琉球在給我國進貢的同時,自身也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
琉球百姓的服飾與內地相似,且皇宮和我國的封建王朝一樣,都是坐東朝西。然而,日本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不僅擅自把琉球劃到了自己的國土中,還在三年之後突然攻下了琉球。此外,為了徹底斬斷琉球和清王朝之間的聯繫,日本侵略者勒令琉球國王不准再向清王朝進貢。
所以,面對日本的蠻橫,琉球國王是敢怒不敢言。由於本國過於弱小,他只有將希望寄托在宗主國身上,希望強大的清王朝可以替自己討回公道。
當時,清廷的大權都被慈禧太后掌握。雖然,慈禧太后沉迷於享樂,但聽說小小的日本竟然敢挑起事端,還是覺得應該有所行動。
她本想出兵幫助琉球趕走日本,可是,兩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也是自顧不暇,根本沒有餘力去幫助他人。最終,慈禧只是派人向日本表示了抗議,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行動。琉球國王見清王朝不肯出兵,頓時面如死灰。
這期間,負責傳信的琉球使者林世功,為了引起清廷的重視,更是在皇宮門外自殺抗議。看到鬧出了人命,慈禧不得不喚來李鴻章,命他全權負責琉球事件,一定要給琉球國王一個交代。然而,李鴻章一心都在訓練海軍身上,並不想將此事鬧大。
因此,他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抗議,想要將此事應付過去。可是,日本侵略的意圖已顯,清廷的幾次抗議根本毫無作用。看著琉球漸漸落入了日本的手中,大臣劉長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於是,為了維護本國的威嚴,他仔細謀劃了進攻日本的路線。
劉長佑一生經歷的血戰無數,並非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人。在他的攻日計劃中,他建議將清軍兵分三路,分別為北路軍、中路軍、南路軍。
在具體的實施上,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的軍隊組成北路軍,在庫頁島集結之後向日本發動攻擊;其餘的軍隊組成中路軍和南路軍,中路軍事先和朝鮮商量好作戰路線,然後和朝鮮軍隊聯合起來,從朝鮮出發進攻日本;而南路軍則從寧波乘船前往日本進行戰鬥。
為了令慈禧太后認可自己的作戰計劃,劉長佑還耐心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在劉長佑看來,日本近年來雖然發展迅猛,但相比於地大物博的清王朝還有不小的差距。而且,在洋務運動後,朝廷已經有了一定的家底。倘若全國齊心協力攻打日本的話,日本方面是很難抵抗的。況且,周邊的朝鮮、越南、緬甸等國家也會從中協助。
當時,劉長佑信心滿滿地將自己的計劃呈遞給了慈禧太后,並再三地揭露日本的野心。但是,慈禧太后等人卻始終認為,歐美列強才是朝廷首要的敵人,國土狹小的日本根本不足為慮。儘管,日本侵占了琉球,但說到底還是無傷大雅的。就這樣,劉長佑的奏疏如石沉大海,沒有得到一點回應。有的大臣見他準備攻打日本,還笑他是主次不分,杞人憂天。
最後,慈禧太后決定用談判的方式來決定琉球問題。
光緒五年(1879年),清廷和日本談判了好多次,但都沒有達成統一意見,使此事暫且被擱置了下來。後來,隨著日本野心的進一步膨脹,甲午戰爭爆發了。這時,清政府才驚奇地發現,自己眼中可有可無的日本,竟然是一隻潛伏已久的惡狼,且非常貪婪。
看到自己引以為榮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慈禧太后這才想起了劉長佑「兵分三路」的計劃。但可惜的是,如今想要攻打日本已經是不可能了。可見,清朝走到如此地步,真的是自作自受,怪不得別人。自此之後,清政府徹底淪為了列強眼中的魚肉,任人宰割。
當初,因為清廷沒有接受自己的建議,劉長佑選擇了辭官回家。但回到家鄉的劉長佑,還是整日憂國憂民,擔心清朝的統治。最終,在1887年(光緒十三年),劉長佑在憂慮中溘然長逝,享年69歲。或許,這就是劉長佑的一生,雖有報國之心,但卻是壯志未酬,遺憾終生。
參考資料:
【《清史稿·后妃列傳》、《清史稿·卷四百十九·列傳二百六》、《東方兵事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