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崇安寺開了家包子鋪,領銜的是從廚53年的王興記老師傅

2019-06-10   一怪食志




無錫崇安寺,玉皇殿算是最古老的建築之一。

據記載,玉皇殿遷建於公元1010年,當然,後來又經過多次的重建修復。大殿坐北朝南,雄峙高聳。

玉皇殿的兩側各建有一個較低矮的廂房(不知準確的稱呼應該叫廂房,還是應該叫耳房,暫且叫廂房吧),東廂房的門上掛有一塊匾,上書「雲水居」,由雕塑大師錢紹武題。

雲水居的主人叫王雲文,這天,他打來電話說,他新開了家包子鋪,就開在雲水居旁,請我去品嘗。

如此儒雅文人,怎麼突然開起包子鋪來了?

「雲水居」由雕塑大師錢紹武題。後面還有一排小字「雲文老弟世居太湖之濱朝晦夕陰雲煙供養也」

我認識王雲文好多年了。他40多歲,個頭不高,平時不苟言笑,說話語速雖慢,卻有板有眼。

雲文出道較早,23歲就做了廣益汽配城首任總經理,並擔任全國汽摩配行業協會副會長,曾創下一年十個億的業績。

雲文還酷愛傳統文化和收藏。他初中在老輔仁(東林書院旁)上學,每天都要經過崇寧路。

崇寧路曾是無錫的古玩一條街,受其影響,雲文從初一開始集郵,21歲開始淘紅木家具,22歲買珠寶,28歲收書畫。到現在手裡藏品繁多,他收藏的紅木家具,光老式的梳妝檯就有二十來張,像曾國藩、錢松岩這些價值不菲的書畫,他也有收藏。

老闆王雲文

我如約來到店裡。久別初見,雲文分外熱情。

寒暄片刻,我好奇地問他:怎麼會想到開包子鋪的?

雲文笑而不答,起身走近後廚,拉來正在後廚操作的一位師傅,一同坐下,講起一段經歷——

此師傅大名陳向陽。1965年,王興記搬了新址,中山路崇安寺對面,「吟春書場」旁。

這一年,對年少16的陳向陽來說,意義重大,他考進了王興記,學徒。

然而,命運捉弄,他卻被分到「西餐室」。金德美和金義樓,是當時「無錫西餐室」的負責人。好在第二年,文革開始,西餐這類「封資修」,自然在掃除之列。

陳向陽終於心隨所願學徒案板,師從「王興記」第三代技術傳人李劍鋒、韓錫寶師傅。

一晃16年,習得了一身無錫小籠和餛飩技術的老陳,走出了王興記,自己闖社會了。

這位53年前在王興記學徒的老陳,現在正是這家包子鋪的技術總監。


包子鋪起名「王品源」,距離「玉皇殿」東側僅50米,店面積120平,廳內方方正正,完全敞開式的廚房,連道玻璃牆都沒有。

大廳最晃眼的是左右兩面牆上的「壁畫」,畫的是百年前,無錫小籠餛飩店工作的場景。為此雲文特地請出江大美術系的唐鼎華教授,由唐教授的研究生完成畫作。





聊起「王品源」這個牌子,雲文坦承,這完全是隨興而起。首先他姓王,老陳又藝從「王興記」,取名品源,意求小店賣的包子,能達品質之源的境界。

雲文入行餐飲純粹是偶然。三年前,他與老陳相識,對老陳的技術頗為賞識。

雲文說,他創立這個品牌,並非只想立足無錫,而是意在高遠。想進軍上海,之後再逐步鋪向江南。

在澳大利亞考察時,拍於墨爾本楓葉谷


陳向陽師傅和央視名嘴水均益

原來,2000年代,老陳被聘請到東北工作了六年,業績不俗。無錫包子的口味如果照搬到北方,肯定會「水土不服」,怎麼樣進行微調,老陳很有心得。這恰恰是雲文最看重的。

老陳曾在大連受聘「不二心」包子鋪,從零開始,三年間發展到20家,年產值7000多萬。

目前,無錫的第一家「王品源」,主要賣大包和小籠,另外還有餛飩和麵條。店鋪的宗旨就四句話:

「百年傳承,真材實料,精工細作,好吃不貴。」

老陳跟麵粉打了半個多世紀的交道,了解透了麵粉的脾氣,甚至一打眼,兩指一捏,就知道這麵粉,可以做什麼。

老陳跟我說,目前無錫的大包市場很混亂,門檻低,誰都想進來分一杯羹,導致質量不一,消費者無所適從。

這兒的大包重在傳承,並且每一個環節都已量化、標準化。比如,肉包,包子皮90克,餡70克,餡料中的輔料也有嚴格比例。

素菜包的餡料頗為講究:青菜、香菇、木耳、香乾、麵筋等,選材、質量專人專責;其中的菜子油,必須先燒滾,除去菜籽氣,方才能用。

賣出去的每一隻包子,都得做到外形漂亮、紋理清晰。這跟餡料的乾濕控制有關,應比標準稍干一些,若是水分大,包子蒸熟後容易下垂塌陷,影響美觀。


無錫小籠皮12克,餡36克。小籠皮的最後一道工序必須手擀,使之邊沿薄,中間稍厚。

只有這樣褶出的成品,才會解決目前小籠普遍存在的褶子中心很厚的通病。

我品嘗了一隻,果然很有改觀。老陳解釋,小籠的褶子,市場上一般15、16褶,最多18褶,而老陳要求要達到20褶。

皮凍多少為宜?也有嚴格標準,以蒸熟後,一小湯勺滷汁為標準。


店裡的機器,全部從北方購來。北方以麵食為主,機械也更服「水土」吧,哈哈。

我發現,店裡的和面機、揉面壓皮機,大都是哈爾濱的冰城牌。雲文說,他們用下來的確好使,質量可控。

雲文眼光毒辣,膽識過人又管理有道。陳師傅有半個多世紀的「面經驗」,更可貴的,還有連鎖店的實踐。

這一對「老少配」,我很看好呀。

在這個商家普遍賺快錢的浮躁社會,久違的敬業與匠心,有時就是像雲文和老陳這樣的簡簡單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