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市場的判斷,有兩條基本理念——
一則,對股市中長期大方向是持樂觀立場的,根本原因在於對中國經濟此次改革轉型的前景,以及中國金融經歷「刮骨療毒」後「康復」,有樂觀預期(同樣是面臨經濟增速下行壓力,美國仍然只想著通過貿易戰、逼迫降息等「千年老方子」繼續轉嫁風險;歐洲更乾脆,要麼束手無策,要麼分家單過;倒是中國在不斷的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同時改善國內市場環境,極力幫扶小微民營企業。
最新的例證是,10月8日的「國常會」,通過《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草案)》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興業提供製度保障),相關的改革紅利與政策糾偏,終將體現到相關資產價格上,這只是個時間問題;
二則,雖然大方向「積極樂觀」,但在「預期收益上」,筆者則堅持認為「不能走『寄希望於一夜暴富』的老路」:在經濟增速「平穩下降到『潛在增速』的中樞附近」的過程當中,資產價格的中樞也勢必要保持與這一趨勢的「大體一致」。
因此,普通投資人需要深刻理解的是「儘快降低對資產收益率的『過高期待』」,一個與「GDP增速+合理的風險溢價」水平相當的收益預期,可能更適合「中長期投資人」的資產規劃。
A股10月算是「開門紅」,雖然中小創受到「外力擠壓」而收跌,好歹滬深指數算是挺住了。
在未來這場「比誰更耐『糙』」的馬拉松當中,A股雖然沒有表現出更多的「暴利機會」,但至少還晃晃悠悠的「站著」,倒是「故事和事故不斷的歐美經濟體」,股市「敏感」的反饋著「宿主」的健康狀態——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稱美國經濟擴張能持續下去,但仍面臨風險。投資者同時還在關注國際貿易局勢的進展與經濟數據。
與此同時,歐洲股市因受到國際緊張形勢升級的影響。與此同時,英國脫歐前景悲觀,也導致股市承壓。
10月8日紐市盤中,「避險資產」金價大幅攀升,現貨黃金一度漲逾1%,較日低反彈超20美元,刷新日高至1509.66美元/盎司。
美國9月PPI創8個月來最大跌幅,但白宮卻在忙於應付國會發來的「傳票」,而被特視為「美國製造」代表的通用汽車,因為關廠問題引發的4.8萬人罷工,與工會的拉鋸戰依舊未解;通用電氣仍舊掙扎在負債的泥潭中,不得已瞄上了2萬名員工的退休金。
美國全國商業經濟協會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多數經濟學家認為MY摩擦是美國經濟的主要威脅,高達81%的受訪經濟學家認為美國經濟面臨進一步放緩風險,高於6月份時的60%。超過一半經濟學家認為,MY政策是今明兩年美國經濟面臨的主要風險。參與調查的經濟學家預計,今明兩年美國經濟增速將降至2.3%和1.8%,均低於6月時的預測。
歐洲經濟數據面,周二公布的數據顯示,德國8月工業生產意外較上月成長。但分析師指出,這個微小回升不代表製造業持續數月的萎縮結束。製造業萎縮狀況有可能拖累德國經濟步入衰退。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8月工業生產較上月上升0.3%,優於市場原預估的下滑0.1%。
在全球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大的大背景下,投資人對資產價格的預期,也應當「及時的理性的做出調整」。
芒格說:「所有人類對幾何級數增長的過度追求,在一個有限的地球上,最終都以慘痛收場。」
依靠人力、資本、土地等要素紅利和全球化紅利的總量高速增長時代已逐漸遠去,中國經濟走到了一個關鍵時期,必須通過一場「刮骨療傷」式的深刻變革,告別傳統路徑依賴,真正發揮市場經濟的優勝劣汰作用,方能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這是當前這場全方位改革的背景所在。
然而,「刮骨療傷」必然經過一個陣痛期,在這個過程中,經濟下行壓力將持續存在,相應地,資本市場也將告別系統性的企業利潤高速增長時代。
中國有2015年的「槓桿牛」,美國有2008年之前的股市狂漲,對應的恰是兩國債務周期的高點,如今,中美兩國(其實應該包括更多的主要經濟體)都已經進入「痛苦的問題暴露和清理期」,目前看起來的差異是——
美國壟斷資本集團操控的華盛頓仍然寄希望於「向全球轉嫁風險」(一方面是鷹派雲集的白宮對華、對歐的貿易戰,一方面是對美聯儲施壓降息);
而中國這邊倒是切切實實的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當然這個過程當中難免會有磕磕絆絆,包括股市的來回折騰、買單)
前者在製造、擴散風險,而後者的改革,在當前階段對金融市場仍然需要「刮骨療毒」,免不了「幾番風雨」……
10月1日,美國估值第二大的獨角獸公司WeWork母公司We Company在宣布,公司撤迴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S-1文件(招股說明書),尋求推遲備受期待的IPO。
對此,摩根史坦利表示,WeWork首次公開募股的失敗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投資者已經表明,他們不再願意為過度投資買單。
而美股則在對美國經濟數據與美聯儲「降息意願」的猜測與驚嚇當中,而上躥下跳;
幾乎與此同時,在中國,10月5日,網信官微發布消息,先鋒集團董事長、網信集團實際控制人張振新先生因多臟器衰竭、酒精依賴、急性胰腺炎經搶救無效,於倫敦時間2019年9月18日在英國倫敦切爾西和威斯敏斯特醫院去世,享年48周歲。
談到張振新最後的時光,一位身邊的工作人員感嘆道「他一直咳嗽、失眠,靠抽煙和飲酒緩解壓力和幫助睡眠。沒有人的時候,他就一個人坐著默不作聲。在英國期間,他總是一個人關到房間裡喝酒。」
而這僅僅是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在短短不過七年時間內「從萌芽、風口、泡沫再到存亡之爭」的一個縮影……
日前,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發表《2019年上半年中國影子銀行》研報。研報顯示,2019年上半年中國影子銀行資產規模進一步縮減。
穆迪表示,2019年上半年廣義影子銀行資產縮減近人民幣1.7萬億元,至人民幣59.6萬億元,是2016年底以來的最低水平。具體而言,2019年6月30日廣義影子銀行資產占名義GDP的比例從2018年年末的68%降至64%,較2016年底87%的峰值低23個百分點。
此時,距《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的意見反饋截止時間已過去1月有餘,不久之後,《辦法》將正式出爐。
注意到,《辦法》統一了監管標準,並強調持續、穿透式監管,嚴把准入關,要求資金來源真實可靠,對於防控少數金控公司監管套利具有積極作用。
2018年,A股頻頻出現個股閃崩,信用違約事件頻發,P2P平台頻繁爆雷,根本問題在於主動去槓桿引起信用條件收緊,導致信用利差上升與風險偏好下降,進而引發風險資產價格下跌與風險暴露。
如今,「去槓桿」已經從「解決表象問題」,深入到「根治制度瓶頸」,這就必須告別路徑依賴,打破對「大水漫灌」的幻想。
而這背後是決策層對金融體系風險清醒的認識,防範與化解重大風險被置於「三大攻堅戰」首位。
在此前的研究當中,筆者明確指出,在經濟增速「平穩下降到『潛在增速』的中樞附近」的過程當中,資產價格的中樞也勢必要保持與這一趨勢的「大體一致」,因此,普通投資人需要深刻理解的是「儘快降低對資產收益率的『過高期待』」,一個與「GDP增速+合理的風險溢價」水平相當的收益預期,可能更適合「中長期投資人」的資產規劃。
換言之,投資人必須與追求「一夜暴富」的燥熱預期相抗爭,回歸常識與理性,雖然投資者在財富的積累上可能速度放慢了,但收益的增長將變得更為穩健,也更為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