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把國產劇變成了二倍速?

2019-09-26     牛牛影視創想

前幾天,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又引起了熱議:

#為什麼年輕人看劇都用倍速#



為什麼會發生現在的情況,是所有人都好奇關心和曾探討過的問題。

有結論嗎?

有,現在國產劇劇情注水太嚴重;觀眾生活節奏過快,沒時間沉澱……



是這兩個理由,但又不止。

因為不值得。

看多了現在的國產劇,總會有一種不值得的感覺。

不值得花費時間,不值得投入感情。

01


之前的觀眾,看電視劇為的是看戲。

劇情開場,敲響鑼鼓,各路角兒都登台亮相。

這齣戲,大家奔著的是熱鬧

看的是精緻和真實。

劇情圍繞兩位主演,沒有刻意的篇幅。

短短几集就能跟著裡面的角色,感受跌宕起伏的人生。

劇終了,咂摸咂摸還能品出其他的味道來。


是誰把國產劇變成了二倍速?

(《濟公》劇照)


戲是假的,做這齣戲的人是認真的,演這齣戲的人也是認真的。

演戲認真,從骨子裡願意為了角色付出自己的一切。

陳寶國。

剛剛完結的《老酒館》,暫且不論故事有沒有爛尾,但他在裡面貢獻了紮實的演技。

拍攝的雨中戲份,沒有倚老賣老,沒有替身,乾脆利落的起身拍戲。



他對角色的尊重,從年輕時到現在從未消退。

拍攝電影《神鞭》的時候,他在劇中飾演獨眼龍。

為了更好的展現獨眼龍的缺陷感,他把扣子磨薄了放進眼睛裡。

這樣「狠」的副作用就是每天流淚不止,甚至還把角膜磨破了。



值得麼?後悔麼?

叔相信再給他一次機會他還會這樣選擇。

王勁松。

拍攝《大明王朝》時,敢拼敢演的勁兒值得後來的演員,永遠的借鑑。

北京大冬天,被潑了12盆冷水。



臉上帶著針,等著全劇組的工作人員吃飯。



李雪健。

拍攝《搭錯車》時,演一個啞巴,會背所有對手戲演員的台詞。

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和對手搭戲。



在之前的演員心中,演戲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

它是對手互相成就的過程,更不會有搶戲份的說法。

郝蕾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聊到拍攝《親愛的》時的故事。

編劇和導演都曾找她開過會,原因是她的那條故事線,戲點不在她身上。

她覺得無所謂,她和黃渤兩個人,一個是爸爸一個媽媽,黃渤為主,她就做好鋪墊,讓他放彩。


(採訪截圖來源:橘子電影)


「戲永遠是大家演的,不是一個人演的。」


(採訪截圖來源:橘子電影)


這些演員心中永遠只有「角色」,只會為角色服務。

角色面前無自我。

如果說演員認真演戲是這個角色大放異彩的原因,一部劇的成功幕後的功力更不可忽視。

那會兒,不光演技真。

打光也真,沒有所謂的磨皮,濾鏡。

用最自然的光,還原最真實的生活。


(《穿越時空的愛戀》劇照)


妝容真。

83版本的《紅樓夢》裡面的眉,至今值得琢磨。

普通的古裝劇中,女演員也不是韓式平眉加美瞳。

尊重角色,有正確的審美,這樣的班底做出來的劇,看起來就舒服。


(《紅樓夢》劇照)


故事,就更不用提。

一條主線,兩位主角,就能完整的講好一部戲。


(《上錯花轎嫁對郎》劇照)


就算有配角,也是絕對的輔助存在。

注水、加戲,不存在。

但沒有刻意抻長的戲份,依舊可以出彩。

《上錯花轎嫁對郎》里,沙溢飾演的小將沙平威,戲份不重,稱得上是絕對的配角。



但,依舊讓很多人記住了那個特別單純的小將,成為了記憶中紫衣少年。



以前所有的製作,為的是一齣戲。

一出觀眾看了會滿意的戲。

現在很多的作品,為的也是一齣戲。

一出賺錢的戲,出名的戲,自己的戲。

而觀眾滿意不滿意,結果並不重要。

02


現在的作品製作上,很多影視劇和之前的作品完全反著來。

之前的影視劇,努力開拓不同的題材。

現在的電視劇,熱衷於翻拍

或翻拍於小說,或翻拍於之前的電視劇……

且,最有意思的事實,翻拍一部,毀一部。



當時你以為這已經是最爛的作品了,幾年後會用另一部作品告訴你:沒有最爛,只有更爛。



偶爾自己想出來的浪漫橋段,都可以投稿迷惑行為大賞。


是誰把國產劇變成了二倍速?

(這樣接吻,真不覺得浪漫,只覺得噁心)


場景可以虛假,可以糊弄。

一部電視劇,場景可以乾淨到讓人出戲。

懷舊戲火了,大家就扎堆的鑽進去。

生活劇,演員家中永遠乾淨的沒有生活痕跡。

古裝劇,韓式平眉搭配上矽膠網紅臉。



打光,逐漸走向審美妖魔化。

美顏開到十級,有時候鼻子都快看不出陰影了。

濾鏡開到十級,詭異的畫面,有時候只會讓觀眾覺得畫面不清楚。

至於演技?

流量小生小花霸屏的幾年,粉絲和路人關於演技之爭,永遠是一觸即發。

有人目光呆滯。

有人眼中毫無感情,複製模板。

有人演戲哭都哭不出來。

當然,最誇張的還得是演技差也就算了,摳圖,替身,憑一己之力毀掉行業口碑的人。



她們在演戲中比起為角色去設計細節,更多的是在乎自己美不美,可不可愛。

臉上抹了點灰,就是乞丐裝。

嘴上貼兩抹鬍子,就是徹徹底底的男人。

這些是這一代演員做的事情。

當然,不是所有演員都這樣做,但這一代最火的演員是這樣做,大家對這代演員還能有信心麼?

這樣的人多了,認真做事的人就顯得尤其優秀。

正午陽光為什麼可以成為國產劇標杆?

因為細節。

被譽為處女座劇組,打造一部作品從細節上費了真功夫。

從戲裡的飯桌到演員身上的衣服。

從不可見的道具到一塊背景板。



演員選擇上,比起流量,他們更看重演技一些。

用實力撐起的作品,觀眾就是願意夸。

而於正的翻身之作《延禧攻略》,除了劇情暴爽被觀眾追捧外,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服裝和造型。

眉放棄了平眉,衣服用了刺繡。

最主要的是整部劇再也沒有奇奇怪怪的濾鏡。

觀眾看了一個舒服,就願意買帳。



當那些越來越敷衍的作品變多的時候,觀眾會越來越覺得不值得,會慢慢失去耐心。

可有些劇,又不能不看。

因為追星。

只要還在追星,偶像演的作品,粉絲都會買帳。

哪怕她們心裡也明白這是一部爛劇,也會硬著頭皮買帳。

只會事後找製作方算帳,可當製作方已經賺得盆滿缽滿,誰還理會這些訴求。



因為社交。

有些劇一旦出現小爆的趨向,很有可能就會成為朋友或同事間的談資。

為了可以融入話題,自己必須要看。

劇爛怎麼辦?

所以,就有了倍速、只看TA、綠鏡精華版。

這些都是順應觀眾需求產生的快捷方式。

我們要反思的不是到底應不應該倍速看劇。

要思考的是觀眾為什麼有這種需求?

這種需求是因為國產劇需要瘦身的地方越來越多,它不僅僅是劇情注水。

是因為它們徹底失去了觀眾的信任。

之前用心打造作品,現在用心打造自己,這才觀眾倍速觀看的原因。

文章轉載自原創作者:扒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hFpbG0BJleJMoPMPd9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