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戶蘇州人家最富的時候,大半條觀前街上都是他家的商鋪

2019-06-05   姑蘇好時光

姑蘇好時光,每天聽見有趣的蘇州。

不久前我們講述了蘇州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貴潘」家族的故事,今天我們再來講講另一個潘姓世家「富潘」家族的興衰史。


衛道觀前是平江路上的一條小巷,禮耕堂就座落在巷口不遠處,高牆外是平江路上喧譁的人聲,牆內卻是難得的幽雅靜謐。

禮耕堂的主人是蘇州另一個有名的潘家,為了區分兩者,蘇州人把出了狀元的潘家稱為貴潘,而衛道觀前的潘家則是富潘。


既是富潘,那富到什麼程度呢?

據說鼎盛時觀前街上的大部分商號,如元大昌、稻香村、黃天源……都是他們家的。上世紀七十年代潘家後人維修老房子,工匠推倒一面老牆,沒想到牆壁里全部是銅錢,怎麼也有好幾百斤。

和貴潘一樣,富潘的祖上也是徽商。徽商落戶蘇州,自然要融入傳統士族文化占上風的主流社會,讀書做官才是正經。「禮耕堂」三個字,就是潘家 「詩禮繼世、耕讀傳家」家訓的濃縮


不過富潘在科舉道路上,運氣遠遠不及貴潘家,歷經幾代一無斬獲,家境也漸凋敝。到了第九代的潘麟兆心裡盤算了一下,大概自家不是讀書的料,索性改習商賈,重回老祖宗的路。因其努力,後來家業倒也有了點起色,1721年舉家遷到了衛道觀前。

真正為潘家打出一番天地的,是潘麟兆第三個兒子潘元純。元純年少時,在家裡人看來,就是一個不問家事,終日流連市井,結交三教九流的浪蕩子。

央視紀錄片《記住鄉愁》第5季第7集平江路


20歲時,元純因和家人發生爭執,少年意氣,一堵氣帶上千兩白銀,騎上馬就離家出走了。

元純第一次離開對他而言太過溫軟的蘇州,他想去看看天有多大,地有多廣,這一走就走到了山海關。

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北國的冰封雪飄似乎非常契合性情豪邁、篤信誠誼的他。



一路遊玩中,元純將帶出家門的銀兩,變成了蘇州鮮見的海味和皮毛——骨子裡他天生是個商人。

回到蘇州後,這些稀罕物竟然一搶而空,潘元純賺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潘家的百年傳奇就這樣從那條蘇州到山海關的官道上開始了。

馬雲說過,眼光決定格局,潘元純為潘家的小本經營、小富即安找到了突破的原點



後來,潘元純又做起了國際貿易,他帶著蘇州的茶葉和絲綢,輾轉西藏去到印度,換回了金砂、藥材和香料,潘家的財富開始幾何倍數的增長。

不過這種風險極大的跨境貿易,在一次路遇土匪,潘元純的結拜兄弟送了性命之後,划上了句號。從此潘家立下規矩:必須在局勢穩定的內地開辦實業,方為長久之計。

潘家實業里,代表性的就是北京瑞蚨祥綢緞莊。潘元純的侄子潘文起,繼承了叔父的開拓精神,18歲時就執掌家務,在北京、天津、鄭州各地奔走。


無從知曉他是如何與康熙的十七子胤禮——也就是《甄嬛傳》中的果郡王——相識的

據說有一次胤禮無意間提起皇太后身體不行了,駕崩就是這幾日內的事了。這觸動了潘文起敏銳的商業觸覺,他馬上動身回蘇州購進大量的黑布白紗,結果,在接下來的國喪中真的大派用場,狠狠賺了一筆,從此潘家在京城的生意開始興盛。

電視劇《甄嬛傳》中的果郡王


商業的成功往往會被後人傳奇化,故事未必能全信,但潘家的商業眼光確實讓瑞蚨祥在乾隆年間的皇城根下立穩了腳跟。

關於瑞蚨祥的淵源,很多人知道的是孟子第68代後裔孟洛川,八萬兩白銀在京城前門大柵欄買地,成立瑞蚨祥綢布店,但那已經是清光緒十九年的事情了。這之前,瑞蚨祥在潘家的經營下,已歷經了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五個朝代。

人們記住了重新將瑞蚨祥發揚光大的孟家,卻早已忘了真正創立的蘇州潘家。


中國人的家族觀念根深蒂固,無論潘家人在外如何風光,但蘇州平江路衛道觀前的潘宅,依然是他們衣錦還鄉、光宗耀祖的終點。

乾隆48年,潘家耗資三十萬兩白銀,花了十多年時間,翻建了衛道觀前宅地。那塊濃縮了潘家祖訓「詩禮繼世、耕讀傳家」的牌匾「禮耕堂」,被高高掛在大廳上。



衛道觀前的1號到8號自此姓潘,那是潘家最為輝煌的時刻。

鴉片戰爭之後,大清王朝走向末路,國家衰亡下的潘家,命運也急轉直下。潘家除了絲綢,另外經營的藥材、木材都是以東北為經營基地的,但連年的戰亂、政局的不穩定,讓他們在東北的基業盡數被損,潘家就此沒落。


潘家翻建老宅兩百年後的1978年,那些當初精心尋覓,後來散落在破敗老宅里的湖石假山,遠渡重洋被運到美國,在大都會博物館裡,成為「明軒」的一部分。

這是蘇州古典園林第一次在世界的舞台上粉墨登場,而於衛道觀前的富潘家族而言,他們是把一個古城的歷史,烙上了那片陌生的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