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是給東北去工業化?

2023-11-15     BusinessCars

這幾年,東北汽車產業的壞消息,接踵而至。尤其是一汽奧迪銷售公司搬遷到杭州,撕開了東北汽車工業的「難治之症」。

還記得,當時有傳言說,其實早在五六年前,一汽奧迪就想「逃離東北」。言外之意,已經從豪華車銷冠位置上跌落的奧迪,再留在東北,可能丟失的不僅僅是「銷量第一」,而是中國市場的「半壁江山」。

新能源大勢的崛起,讓原本蒸蒸日上的東北汽車工業,苦楚變得清晰可見。掙扎與希望,組成了這些年東北汽車工業的主旋律。掙扎的不僅是產業,更是人。BOSS直聘曾發文,「體制內月入上萬的工作,也留不下95後東北老鐵。」

從人口外流的數據來看,東北36個城市每天都在發生「逃離東北」的故事,年輕人辭去體制內工作當北漂的不在少數。都上岸了,還去當北漂幹啥?說是趕一趕網際網路的「晚航班」,追一追電動車的「新熱潮」。

於是,漫長的季節、漠河舞廳……這些頗有年代感的熱詞,直指喧囂且悲愴的東北。

「逃離東北」

一部《漫長的季節》,讓人們的視野再次聚焦在東北。那是20世紀的尾端,人們生活在被技術理性控制著的節奏中,關心的多是鍋爐運行是否正常,火車加煤燒得快不快。

《漫長的季節》的主人公王想,是一位樺鋼廠火車司機,他是典型的「尾端人」,經歷過東北工業最輝煌的年代,也隨著時代的列車轟隆隆碾過,榮耀與輝煌都被迫隱入塵埃。

他們這一代人,被稱為「在工業機制中成長,也在工業機制中衰老」。現在寫東北的故事,主基調都是過去值得留戀,現在並不盡如人意,「逃離東北」的故事市場發生,王想的兒子想要離開樺鋼,現在的年輕人想要離開東北。

逃離,也上演在汽車工業上。

但是,東北的汽車工業輝煌,從不能一筆帶過,寥寥數語也難以講完。一汽集團所在的長春是中國第一個喊出「要做底特律」的城市,其他後來者皆是「效仿」,已經可以說明輝煌時代,東北汽車工業對中國汽車的引路之意。

什麼時候開始改變的呢?

或是從合資放開的第一時間,寶馬拿走華晨寶馬75%的股權開始,或許從奧迪丟掉豪華車榜首開始,或許從連續19年銷量第一的麵包車金杯破產開始。總歸,一切都已經開始。

不過,只用悲愴這個詞,對如今的東北汽車產業來說,是不公平的。因為,這幾年很多汽車品牌也在東北開設工廠,主掌東北汽車產業大勢的一汽集團,也隨著時代大勢,做著各式各樣的變革與努力。

只是努力的過程中,裹挾著悲愴,屬於東北汽車品牌的好日子,正在結束。

2005年後,華晨引進了寶馬的生產線,貼牌生產「華晨寶馬」,最高年凈利可達60億元。但是,丟掉股權之後,沒了寶馬的輸血,中華、金杯前後腳申請破產重組,大廈轟塌。

在華晨和金杯倒下之後,有些人開始憶往昔。如果,2000年仰融能把金杯、中華搬離東北,遷到浙江,後面的故事會不會不一樣?當時的仰融也未曾想到,一個搬家的想法,換來的是長達兩年的產權談判。

「我做夢也沒想到,一個『搬家』去浙江的想法,會引發這麼大的風波。」23年後,仰融沒成功做成的事,一汽奧迪接著做了,將銷售總部搬到了杭州,這被視為對東北汽車工業的暴擊。

搬家的原因很直接,就是因為在長春沒有辦法得到更好的發展。業內認為,一汽奧迪搬家僅僅是一個信號,後來的效仿者還會有。隨之而來的是,東北車企積攢的技術人才,也在流失。

「很多年輕人對東北沒有太多的留戀。」

在東北開電動車?孤勇者

當東北成為現代都市故事的「邊緣」之後,東北的汽車工業也在電動化浪潮的攻勢之下變成了一座「孤島」。

這算不上危言聳聽。畢竟墊底的新能源滲透率,和行業大勢實在無法匹配。數據顯示,2022年東北地區新能源汽車占全國總量的1.56%在寶馬坐落的瀋陽,現代化工廠都好幾座,但是路面跑的、路邊停的綠牌車,掰著手指頭都數得過來。

即便現在車企能夠拿出動輒1000公里以上的續航,但是東北對於電動車的熱情仍舊很低。續航和充電,是在東北開新能源車面臨的最嚴重和最直接的問題。

這個問題,從幾年前電動車大勢興起之後,就一直在探討,也在努力改變,但是成果甚微。所以網絡上有個段子是這樣說的,「誰要是在東北開電動車,一定是家裡有礦」。

在東北開電動車,有三大痛苦,「苦地庫、苦裡程、苦充電」。沒有地庫,就沒有辦法安裝專屬的充電樁,電動車扔在路面一夜,電池與底盤能一同被凍住,電池倉被凍住等,再滿的電也得虧掉至少一半。

純電動車不耐高寒的問題,難以得到徹底解決,趴在雪中,拿著吹風機為電池解凍的畫面,很常見。前幾日,東北的朋友說,一場大雪又勸退了一些想買新能源車的老鐵們。

「我這車就只能放海南開,我老家那用不了。」李師傅是一位東北老鐵,來三亞十多年,也跟隨著時代大勢,從燃油車換到了電動車。他開的是一輛埃安,充一次電夠跑一天網約車。

「要是家裡沒地庫安充電樁,就敢買輛電動車,在我們那嘎達那就是孤勇者。」李師傅這話也不算「危言聳聽」,電動車「還開不進東三省」,是一件很現實,但又很無奈的事。

並不是說東北人不買電動車,而是買的時候必須有兩個前提條件,「家裡有輛燃油車,然後還得有地庫。」有地庫,才能裝充電樁,才能保證能充上電。

一個調研數據顯示,全國新能源車和充電樁的比例差不多在3:1,在上海北京這樣大力推廣新能源市場的地方,比例差不多接近1:1,也就是說一到兩輛電動車就能共享一個樁。

在東北這個數據就有點離譜了,很多城市的比例超過20:1,也就是說至少20輛電動車共享一個充電樁,「來東北玩,打車別打電動車,因為打不到,都在等充電」。而且充電樁的分配不均,從縣城開到長春,可能400公里都沒有一個充電樁,「不敢跑,趴窩太常見了。」

電動車在北方不好賣,成為一個公認的事實。與東北市場新能源滲透率剛過一成對應的是,10月份國內市場新能源銷量83萬輛,滲透率再次超過30%。

但是,並不意味著東北市場只想按部就班賣燃油車,在東三省的規劃里,新能源的大勢變革是勢在必行的。奧迪銷售公司搬去杭州的交換條件,就是新能源項目落位長春。

「發展電動化會不會加劇東北衰落?」

上半年的一個統計顯示,東北的新能源車裡,插混車占到35.8%,占比高於全國水平。也就意味著,在東北想要發展新能源產業,普及純電的路徑現階段很難走得通,但是插混和增程是個好的方式。

中國科協主席萬鋼指出,市場潛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的東北、西北,如果普及插混和增程,既可解決消費者里程焦慮,又能通過車輛內燃系統預熱作用,解決冬天起步難問題,還可帶動傳統動力系統的轉型升級。

當然,想要在東北發展混合動力車型,其中之一的必要條件還是要「充得上電」,如果仍舊充電難,把混合動力當油車開,就失去了推廣新能源車型和推動產業升級的意義了。

目前,產業底蘊雄厚的瀋陽和長春,正在傳統汽車時代的優勢上,探索變革的方向。寶馬在瀋陽是變革的先鋒,2022年11月寶馬投資100億元的全新動力電池項目簽約。一汽集團帶著大眾、奧迪與紅旗一起「搶抓變革」。熱衷於搞充電網絡的蔚,也加快在東北地區的充電設施布局。

產業底蘊正是東北老汽車城轉型的最大底氣。但是,新的擔憂在東北老鐵的心中又鋪開了。

也許是隨著產業變革,東北從工業排頭兵,到沒落,再到復興,這條漫漫長途走了20年,工廠倒閉,下崗失業的餘悸仍舊停留在東北老鐵們的心中。

所以,在電動化的大勢之下,新的擔憂是「發展電動化會不會加劇東北衰落?」

因為變革總是帶著一些激進,且不留情面的,「傳統燃油車時代的故事還在繼續,智能化轉型的浪潮已經奔涌而來」,東北的汽車工業底蘊大多在燃油車,一旦加速電動化變革,勢必會對產業鏈進行重塑。

重塑的過程最痛苦的是什麼?淘汰。

沈從文曾對藝術家黃永玉說:「大時代像篩子,很多人如沙粒般從眼裡漏下去了,耐磨的幾粒留在上面。」新一輪的時代沙漏已經開啟,經歷過老舊工業到現代工業磨礪的東北,也想留在篩子上。

老工業式微,新經濟蓄勢,怎麼留,東北的答案至關重要。

《漫長的季節》里,被迫下崗的王想,在和自己較勁了20年後讀到了一首詩,「打個響指吧,他說,我們打個共鳴的響指,遙遠的事物將被震碎,面前的人們此時尚不知情。」

東北老鐵們,不希望重蹈覆轍。所以,如何解決現實需求和時代大勢之間的矛盾,考驗著東北老鐵的智慧。

換而言之,東三省的工業故事,需要在智能化的浪潮下,尋找新的「共鳴的響指」。

註: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dca933804fa88343c455e6454f85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