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 | 打開數字經濟時代人才培養新思路

2023-07-27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時評 | 打開數字經濟時代人才培養新思路

時評 | 打開數字經濟時代人才培養新思路

▋時評

我們希望的是能夠用知識把學生變成駕馭機器的人,而非把學生培養成另外一個機器人。

原文:打開數字經濟時代人才培養新思路

作者 | 阿里研究院院長 高紅冰

圖片 |網絡

國務院發布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里談到了數實融合的話題,提到以數位技術跟實體經濟融合。我們首先應準確把握數字經濟跟實體經濟融合的基本含義、特徵及其外延。數實融合應該是指數字化向非數字化實體經濟的應用、滲透和重塑。非數字化的實體經濟有幾個基本的特徵:採用數位技術,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是數字化的各個要素。要有創新驅動、結構升級的動力,變革的動力源。主要任務是產業數字化。時代性的標籤或者特徵,IT化是第一次浪潮,網際網路化是第二次浪潮,智能化是第三次浪潮。現在數字經濟系要培養的人才必須瞄向智能化。

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同時在進行,它就是實體經濟,但是這個實體經濟會不斷滲透或者延展。一是它的要素化,數位技術、數字網際網路或者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各方面,向經濟技術社會滲透,帶來驅動力。二是它的結構體系發生變化,從工業經濟的經濟結構轉向信息或者數字的技術結構。

數實融合經歷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上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以IT化或者信息技術擴展和應用為主,主要的載體是個人電腦PC,這個技術不斷地向工廠深入,產生了IT時代信息技術滲透或者進入,建立各種信息系統的過程。所以,在全球出現信息化的概念,以信息技術驅動為主。其中IBM是代表性企業,IBM在銀行端建立了小型機,家庭建立了個人電腦,市值達到了1.36萬億元,同期產生了微軟企業,讓Windows軟體系統跟隨著PC向各個行業進行滲透。

第二次浪潮,網際網路出現以後,美國出現雅虎,中國出現了新浪、網易,後面進一步推動了平台經濟、雙邊市場發展。從Web開始轉向APP以後,帶來空前的產業變革,在這個時代我們看到了蘋果公司作為代表的生態系統,大量頭部的網際網路企業誕生。數字經濟的基本含義,在這個階段是以網際網路經濟體現的。

第三次浪潮,我們正在迎來一個全新的高度規模化的人工智慧時代,後面出現了AlphaGo、特斯拉、大模型、ChatGPT,等等,它們不斷疊代發展。在人工智慧時代全面到來、數實融合第三次浪潮到來的時候,一定會產生10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它會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領域的發展。我們的教學要朝向第三次浪潮設計,才能夠贏得未來。

探索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是關鍵

在數實融合發展的大勢下,數位技術或者說智能化技術也正在向產業網際網路、產業深度演進。討論數實融合的人才培養要建立一套知識架構和體系。這個知識架構體系,可把它比喻成一個「梳子」型,首先要研究數實融合的基本理論、框架、特徵,要把數實融合代表的跨學科交叉融合、快速疊代的特徵體現為一套體系,就像梳子的「把」一樣,然後再跟各個縱向的產業行業進行融合,建立知識體系。核心的數實融合的基本要素要掌握。更重要的是五個能力的培養,即轉向用數字經濟的思維方式來討論問題,而不要用工業經濟方式討論問題,我們要用「數」賦「智」的創新能力。還有就是知行合一的學習能力,不只是學書本,還要學實踐的東西,跨學科的融合能力,把握數位技術廣泛使用的能力。

傳授知識只是手段,能力培養更重要。我們希望的是能夠用知識把學生變成駕馭機器的人,而非把學生培養成另外一個機器人,這點是極為重要的。在學科設置中,跨學科、跨邊界的特徵極其鮮明。原來的文理分科、專業化分工已經行不通,要用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不僅需要理工科的基礎,還需要經管、歷史、文化、心理學、倫理學等學科的融合。數字經濟是個綜合的交叉學科,它的教學和科研需要跟產業實踐結合,我們要深入到田間地頭,而不是關在象牙塔裡面。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3期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數字轉型 | 新型人才需要交叉思維

人才強國 | 厚植人才發展生態競爭優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b9d672aa1f7e4fe052d00ebc2e44a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