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 · Lavigne | 阿格拉:華服魅影(上)

2019-10-16     星球旅行

愛情,作為人類的最高情感,不可說不可觸。而能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寥寥無幾,阿格拉泰姬陵絕對能算一個,據說黛安娜王妃訪問印度時曾在泰姬陵殿前流淚沉思。關於這座愛之宮殿及沙賈汗國王與泰姬愛妃愛情的傳說汗牛充棟,Lavigne就不多敘述了。而關於這座建築背後的美學價值,包括伊斯蘭文化潛移默化進入印度,承載了古印度美學巔峰的莫臥兒王朝已經消散無蹤……在這一站的遊記中,Lavigne將在不可一世的莫臥兒建築與華服間追尋縈繞千年的魅影。張愛玲說:服飾是一台流動的戲劇,是一本無聲的詞典。在歷經眾多教派入侵、王朝更替的古印度歷史長河中,更是如此,或許只有從細微的註腳處著手,才能窺見一個王國恢宏的影子……

你寧願聽任皇權消失,卻希望使一滴愛的淚珠永存

——印度詩人泰戈爾

倩影在召喚

上海地鐵站里耀眼的燈箱廣告「Incredible India」在軌道沿線有質感的牆上大肆鋪展開來——水天一色的藍中洗鍊出一輪純白的泰姬陵,成對的駱駝涉水而行。我的心跟隨駱駝昂首的方向靠近泰姬陵,時光面頰上的淚珠,闖入潮濕悶熱的城市下午,不容分說的牽引我的目光——直到那抹微藍被呼嘯而來的列車撕成長長的流光碎影,車門打開,湧出香衣鬢影的都市男女。

呵!泰姬陵並不遙遠,我在萬里之遙暢想她的倩影,那一晚,我們就這樣登上了開往阿格拉的夜行列車……

「Quick! Quick!!」我們背著龜殼般的大包,跟隨印度貧民們追趕著到站的列車,車還沒有停穩,人們就開始往上涌,第一次體會到印度低等車廂的瘋狂,我們拽著手裡的車票求助無門。由於臨時變換了站台,車廂座位號都沒用了,這昭示著一場惡戰,沒空調沒座位,體驗一回印度的下等車廂滋味吧!

一位列車警衛員發現了我們兩個快被撞倒的無助外國人,終於在千鈞一髮混亂之中用手將門擋住,拉我們從一扇門上車!顧不得這是哪節哪號了,上了再說吧。待我們腳一跨進車廂,警員立即把閘門關上了,任憑外面無數人還在敲打吵鬧……警員對我們笑笑,顯然是特別照顧我們的,此時我才松下一口氣,開始環顧四周:這是一個獨立的車廂,裡面只有一格六鋪的位置,但空間比較大,還有獨立衛生間。六個鋪位及地上都坐滿了人,他們友好的留出下鋪空位給我們,我觀察很久才發現這裡多是殘疾人,原來這是殘疾人專用車廂!所以還有獨立衛生間,空間也較大,相比其他下等車廂算是很好的條件了。看來當年老英留給印度的殖民時期火車,雖然陳舊,設施考慮卻如此周全!

待坐定後,人們開始「研究」我們兩個外國人,雖竊竊私語縈繞於耳「Japanese? Korean? Taiwanese?」,但態度還是友好的。通往阿格拉這一路,徹底體驗了傳說中的印度火車「架勢」。每到一個站,進站前人們就開始緊張的關窗鎖門,若是稍晚一點,車窗上就爬滿了人,無數乾枯的手臂往車廂窗戶里攀爬,還有小孩子被大人扛著往窗格子裡鑽……車廂內的人誓死不開門,門外的人用盡各種方法敲打、撞擊、乞求、辱罵……咚咚的撞擊聲讓人心顫,若是誰不忍心開了門,就如潰堤的洪水車內再沒容身之地了,所以經常聽見車內外人爆發的吵架聲,情形遠遠勝於中國春運。

在一片混亂中終於搖晃到了阿格拉,已是凌晨。傳說中夜晚的泰姬陵更加迷人,據說在滿月之夜,泰姬陵的白色大理石在皎潔的月光下有靈動仙氣飄渺,恍若那絕色女子凝脂的皮膚仍在散發溫潤光澤。

事實上泰姬陵的美遠不止白天黑夜,就連不同的時間也會展現出不同的風情:在黎明的朝陽中呈粉紅色,似一朵嬌艷的花朵;中午光彩耀眼,純白無暇;傍晚由金粉轉為深藍最後呈現灰白,似一顆絢爛的珍珠……泰姬陵和她安睡在裡面的女主人一樣,美人多善變。也因此泰姬陵成為了世界上唯一一座早中晚遊覽價錢不一樣的景點。

世界上最美麗的愛情宮殿

這絲毫不誇張,泰姬陵之所以風情萬千,還得益於她修建時選用對光線溫度都靈動感知的珍稀石材——來自印度齋普爾和巴基斯坦的上等大理石、中國的玉石和水晶、西藏的綠松石、阿富汗的青金石、埃及的橄欖石、葉門的瑪瑙、斯里蘭卡的藍寶石、波斯的紫水晶、阿拉伯的珊瑚、俄羅斯的孔雀石、還有來自喜瑪拉雅的石英和鑽石、緬甸的翡翠等,耗資4000萬盧比,經過22年……而這些都只為了印度歷史上一個絕世女子:蒙泰姬·馬哈爾。

這還得從一個真實悽美的愛情故事講起:

古代印度的集市,不僅是商賈繁榮的流通之地,還是皇室子弟便服遊玩的生動場所,一天王子玩心大發漫步集市,邂逅一位打扮成商販的貴族美女,儘管包頭束腰,還是不能掩飾她驚人的美貌,王子被吸引到她貨攤前拿起一塊晶瑩剔透的石子問價,少女竟刁蠻地道出了一個天價,還說:「這不是普通的石頭,而是稀有的鑽石,你根本買不起。」話音剛落,就見王子如數遞上錢幣, 買下了這顆鑽石。

王子的舉動立刻引起了少女的注意,回去之後王子就要求父親賈翰格大帝主婚迎娶了這一見鍾情的絕美女子。這位任性的王子就是後來的沙賈汗大帝,儘管後宮嬪妃三千,他摯愛的泰姬一直隨他鞍前馬後,既是隨軍顧問,又為他掌管著玉璽大印,19年間生下14個孩子,死後唯一的遺願就是為她修一座陵墓。

這是一座愛情的豐碑,可是只完成了沙賈汗愛情之夢的一半,他曾打算在亞穆納河對岸用黑色大理石為自己再修建一座「黑色泰姬陵」,與愛妻遙相呼應,中間再建一條橋相連。看來牛郎織女的情愫真的普遍存在於人間,無論國界和歷史。可是沙賈汗兒子奧朗則布在白色泰姬陵完工不久發動政變,奪權軾兄,囚禁了父親。

在生命的最後八年中,沙賈汗被囚於阿格拉紅堡,每日憑欄眺望泰姬陵身影以淚度日,最後發現國王屍體時,他的頭還偏向能看見泰姬陵的一側。如今兩位有情人合葬一起,沙賈汗寫給愛情的墓志銘是「永恆」!

為了看到晨妝羞澀朦朧的泰姬陵,我們趕在日出之前就買票入內,蕾蕾一直趴在窗口催促我:「快啊!你看天都要亮了!」為了便於觀賞泰姬陵,我們所定的旅店步行直泰姬陵也不過十分鐘,遠遠隔街望去,淡藍天色下標誌性的伊斯蘭圓拱大頂迎著東方一抹魚肚白,果真如一朵頂著露珠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兒,亞穆納河是她暗波流動惺忪的眸子,紅了一半的大理石是她春夢無痕緋紅的雙頰……

整個陵園呈長方形,外圍被紅砂岩門樓圍起來,門樓上用伊斯蘭文刻著一行小字:「爾等作為一名僕人正進入她的花園。」

步入門樓豁然開闊,一個恬靜精美的花園,綠草成茵、蝶飛蜂引,幾條水渠噴泉將花園分割成四個小長方形,按照古蘭經的描述,水道里流動的應是泉水、牛奶、美酒和蜂蜜,當你的目光跟隨涓涓水流,匯入花園中心的大理石水池時,猛一抬頭,就是泰姬陵潔白的身影,和一彎蒼穹一起倒影在明鏡一般的水池中。水池前方有一張大理石長凳,這裡是近觀泰姬陵最好的位置,據說黛安娜王妃第一次訪問印度時,曾坐在這裡長久觀望泰姬陵而淚流滿面。

泰姬陵的主體建築就被安置在一塊碩大無比的大理石基台上,正面呈八角形,被譽為世界八大建築奇蹟的泰姬陵,體現了伊斯蘭建築藝術和印度傳統建築風格的完美結合,無論從哪個方向看都是勻稱完美的。陵堂的正中高聳一個半圓形穹頂,四周四個亭子式的小穹頂,平台四角還分別立著四座白色大理石細長圓塔,伊斯蘭教稱為「宣禮塔」又叫「召喚樓」,是伊斯蘭教召喚信徒來祈禱的地方。每座圓塔上各有一個小圓頂,從高空俯瞰,大小不一的圓頂,猶如眾星捧月。

消失中的莫臥兒藝術

光腳踏進陵堂,我用腳心感受大理石的溫潤和聖潔,近處看泰姬陵更是嘆服於它表面雕刻的美輪美奐和玲瓏剔透,僅僅主堂內一扇大理石透雕屏風,就耗時十年之久,當年沙賈汗集中了伊斯蘭教各國精通天文、占星、宗教、藝術,擁有最精湛技藝的工匠們來打造這座愛妻的宮殿。建築表面的花紋最全面的體現了伊斯蘭教義中的裝飾藝術和信仰,在這裡我們要給大家插播普及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常識,那就是關於印度莫臥兒王朝的來歷及文化根基,這對了解印度文化淵源非常重要!

印度莫臥兒王朝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自今中亞南下攻入印度建立的封建王朝。在帝國的全盛時期,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南亞次大陸以及阿富汗等地。莫臥兒帝國上層建築是穆斯林的,而基礎則是印度教的。宮廷、公眾事務、外交、文學和上流社會的語言卻是波斯語。泰姬陵的美麗女主人就是一位來自波斯的絕艷女子,可見那時大部分皇室貴族都是來自波斯血統,信仰伊斯蘭教。

眾所周知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多以植物花紋作為裝飾。因此,在泰姬陵我們看不到任何關於泰姬·瑪哈的雕像和畫像,只有這些玫瑰、水仙、鬱金香等花朵紋飾,都是波斯神秘詩中對所愛美人的隱喻。伊斯蘭教進入印度,在莫臥兒王朝時期達到了頂峰,原有的印度文化和莫臥兒文化高度結合,不僅在建築、繪畫層面,在印度服飾花紋上也體現了莫臥兒文化元素。

現在就讓我們跟隨這座愛之宮殿的建築美學,來重新認識已然消失的古印度莫臥兒美學:

幾何圖案、植物紋樣和裝飾文字是伊斯蘭藝術的三大主題,在伊斯蘭植物紋樣中代表圖案的是花頭紋和卷草紋,在世界上所有伊斯蘭教盛行地區都可以看到這樣的紋飾。這與莫臥兒王朝盛行的細密畫風格也有緊密聯繫,伊斯蘭教是徹底的一神教,禁止偶像崇拜,清真圖案都是植物花卉紋飾,絕少動物和人物,在細密畫產生之前,畫家和繪畫藝術因被視為偶像崇拜而受到扼制。

傳說,這是源於伊斯蘭教徒目睹了蒙古軍隊在巴格達燒殺搶掠、焚毀書籍的暴行,決心把蒙古軍隊的暴行畫出來,由此開創了神秘隱喻的細密畫藝術。從繪畫藝術到刺繡服飾藝術,最具代表性的是莫臥兒時期的服飾和地毯,均帶有濃郁的波斯藝術風格。刺繡大多以奇花異草、祥禽瑞獸、少女形象及神話故事為題材,設色單純明快,針法精細入微,廣泛運用了細密畫藝術中的紋飾及絢爛色彩特徵。

沙賈汗在位期間,他衣裝的奢華精美程度在莫臥兒王朝中是相當有名的。莫臥兒王朝時期設計首飾的工匠已具有高超的技藝和豐富的想像力,當時的一些首飾式樣至今仍在印度民間流行,認為能支撐耳垂的「卷花條」就是一例。當時流行的一種含八種象徵意義的花紋垂飾,今天南印度婦女還用它來避邪。

實際上,印度本土的美學精神很早就開始將大自然中植物花朵的美感形式融入服飾藝術中,早在古印度摩揭陀國笈多王朝時,造型藝術進入黃金時代,在人體的造型中講求「……女人的鼻子要象胡麻子花,潤軟、鮮紅的唇則與紅相思果相比,下頰比作芒果核,頸上橫紋比作貝殼,身驅的柔軟要如母牛的口鼻,而英雄的胸膛則如雄獅的肢體,肩部與前臂要彎曲得似象鼻,前臂應像橡樹幹,手指的豐滿如豆英,腿的胖部要隆起象產卵的魚,手與足則為兩瓣蓮花……」

試以忍冬紋與印度舞姿的關係為例,印度舞蹈堪稱為手與腳的藝術,手、腳姿態律動和節奏如同語言一樣傳情達意。笈多王朝藝術強調造型曲線與自然相結合,佛教造型藝術更將人的手腳與植物做了巧妙比擬:

手、足與植物造型儘量相似,這種向自然汲取靈感的思維方式,從動植物形態上尋求曲線美的造型手段,以及柔韌、和諧、充滿生機的裝飾風格,作為印度佛教美學的新觀念,與印度佛教一起傳播到了中國,在敦煌莫高窟中可以尋得很多這樣的佛教雕塑。

歡迎關注Lavigne的微信公眾號

「感性研究所」

- To be continued-

藝術人文 | 興趣旅行 | 品質生活

* 新的藝術星球分享會微信群開通啦!

添加微信號:shenchenglian 邀您來尬聊!

(請備註來自微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Z471m0BMH2_cNUgsOx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