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頭大哥很重要:正是因為有陳勝稱王后的戰死,這才有了楚懷王的上位(圖)

2020-09-20     文裁縫

原標題:帶頭大哥很重要:正是因為有陳勝稱王后的戰死,這才有了楚懷王的上位(圖)

手裡有了兵,項梁的底氣也更足了,他左右看看,決定拿景駒練練手。為什麼是景駒?很簡單,因為秦嘉扶持景駒當上楚王了,這是項梁所不能容忍的。老子身為楚國貴族,為恢復楚國四處奔波,你景駒何德何能,敢自封楚王?

出發前,項梁給大伙兒打氣:陳王最先起義,仗打得不順利,不知道如今在什麼地方。現在秦嘉背叛了陳王而立景駒為楚王,這是大逆不道!

跟項梁比,秦嘉只能算小打小鬧,一個回合下來,秦嘉就送了人頭,景駒獨自逃往魏國。打敗秦嘉之後,秦嘉手下的人馬也就歸順了項梁。

景駒自身難保,這也意味著劉邦的靠山沒了。就在劉邦一籌莫展之際,張良又給他指出了一條路:眼下反秦起義的隊伍中,只有項梁風頭正勁,不如我們跟他拉點贊助,借點兵力。

問題在於,項梁那兒能借到兵嗎?

劉邦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上了路,他的運氣著實不錯,此時的項梁兵強馬壯,正在到處搶地盤拉人頭。本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項梁還是很樂意幫忙的,二話不說就撥給了他五千兵力,讓他隨便用。當然,「短工」不能白打,親兄弟明算帳,咱們先得把條件談好,你得給我當小弟!

劉邦表示沒問題,在成功拉到贊助後,他帶著這五千兵力就往老家趕。這一次,幸運女神終於眷顧了劉邦,幫了他一把。豐邑城破後,劉邦著急上火去找雍齒報仇,結果這傢伙留了一手,早在城破前就捲舖蓋跑路了。

站在豐邑的城頭,劉邦想起了這接連三次的攻城戰,越想越氣憤,動了屠城的念頭。這念頭剛一冒出來,就被張良和蕭何給摁滅了:主公,你可是我們的帶頭大哥,將來要做大事的,怎麼這麼沉不住氣?再說了,豐邑也算是你的老家,大伙兒受雍齒脅迫,才不得不跟你對著干,你要是屠城,將來還怎麼贏取民心?

劉邦平時雖然渾不懍,而且愛衝動,但他知道自己的缺點,所以樂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只要你說得對,他都願意立即採納。經張良和蕭何這麼一提醒,劉邦也意識到自己的想法太衝動,於是打消了這個念頭。

我們再來看項梁這邊。

當章邯從咸陽出發,吊打各路諸侯時,項梁由於偏居江東,暫時遠離前線,還在四處打野戰升級搶裝備。當然,這種快活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因為章邯的推進速度實在太快,大伙兒都不是對手,紛紛把目光投向了項梁,等著他出來與章邯槓一波。

項梁反應很快,知道章邯已經在來的路上了,他派出了朱雞石、餘樊君去對戰章邯。

這兩個蝦兵蟹將哪裡是章邯的對手?一場仗下來,餘樊君戰死,朱雞石吃了敗仗,灰頭土臉逃回胡陵。項梁很生氣,打了敗仗還敢回來?一刀下去,送朱雞石去見了閻王。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項梁得知了陳勝已死的確切消息。對於起義軍而言,陳勝是一面旗幟,可如今,這面旗幟倒了,大伙兒各自為戰,如何才能將這一盤散沙般的起義軍統一起來?換句話說,選誰來當起義軍的帶頭大哥?這是項梁面臨的首要問題。

項梁思考無果,決定在薛縣召集各路起義軍的頭頭腦腦們開個會,會議主題只有一個:共商滅秦大計。

項梁首先發言:眼下反秦已成燎原之勢,革命形勢不是小好,是一片大好。在這裡,我們首先要感謝陳老大,沒有他帶頭喊那一嗓子,大伙兒還在鐵屋子裡沉睡呢!可眼下陳老大已經掛了,起義軍群龍無首,急需選出新一任的帶頭大哥,帶領兄弟們將革命事業推向高潮。

大家覺得選誰合適呀?大伙兒互相看了看,這還用選嗎?連陳勝那樣的泥腿子都稱王了,項將軍您堂堂楚國名將項燕的公子,豈不是更有資格稱王?我們幾個跟您混了!眼見大伙兒的熱情都很高,項梁倒有些不好意思了,這個,帶頭大哥的事,大伙兒再議一議嘛!就在項梁半推半就,準備接受帶頭大哥的稱號時,一個蒼老的聲音響起:我不同意!


大伙兒循聲望去,是一個拄著拐杖的七十多歲的老頭。
老頭,你誰呀?
老頭自報家門:鄙人范增。

范增是居鄛人,這一年已經七十多歲了,但是人老心不老,一天到晚宅在家裡,凈琢磨些權謀奇計的東西。老范頭聽說起義軍老大陳勝已經掛了,火速找到項梁,剛好趕上了這次會議。面對眾人質疑的目光,范增慷慨陳詞:

陳勝有今天的結果,完全是咎由自取。當初秦滅六國,楚國最無辜,楚懷王被秦扣留至死,是楚國人心裡永遠的痛,所以才會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一說。可陳勝起義後,不立楚懷王的後人,卻搶著自己稱王,寒了天下人的心,當然成不了事。現在項將軍您在江東起兵,楚國人爭相來投,是因為您的父輩都是楚國大將,他們堅信您一定會擁立楚國國君的後代的,可不要讓他們失望!

在這段話中,范增提出了一個問題,一個事關項梁今後發展戰略的大問題:陳勝為什麼敗?項梁如何勝?陳勝打出了故楚的旗號,卻迫不及待自立為楚王。

試想,潛伏在各地的楚國大佬們,包括項氏家族,能真心擁戴一個泥腿子當楚王嗎?所以,陳勝的張楚政權是因為不能有效凝聚楚地的反秦力量,才最終歸於失敗的。項梁渡江而西,他勢必要匯入江西蜂起的反秦義軍中去。但是這些楚地的反秦義軍來源、背景非常複雜,自立山頭,互不統屬,人家憑什麼認你當大哥?就憑你是楚國貴族?不好意思,我家祖上當年也是貴族!

鬧革命,只靠一小撮人是成不了事兒的,唯有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才有可能改天換地。如果不能將這些反秦力量進行有效的整合,其結果很可能因為勢單力孤,而被秦軍各個擊破。

項氏家族雖然在江東頗有名氣,但畢竟只是貴族,不是王族。秦王朝一統天下十四年,極力打壓六國後人,但這些人並沒有被消滅乾淨,只是像蛤蟆一樣選擇了冬眠。如今天下動盪,這些六國的王室後人才扒開泥土,又開始活絡起來。

現在項梁要想避免重蹈覆轍的話,手裡必須豎起一面令人信服的旗幟來。具體如何操作?其實很簡單,可以參考荀彧後來給曹操的建議:奉主上以從民望,秉至公以服雄傑,扶宏義以致英俊。

簡單來說就是,重新擁立一位楚國的王室成員,挾之以令諸侯,安內而後攘外。

在達成一致意見後,項梁派人四處搜尋楚國王室後人。別說,還真給找著一個,此人叫熊心,也叫羋心,是原楚懷王的孫子。楚國被干趴下後,羋心流落江湖,最後混到了跟朱元璋一樣的境地,靠給地主家放牛混口飯吃。

為了喚起楚國人參加革命的熱情,項梁從民間找到羋心,對外繼續稱楚懷王,領導大伙兒鬧革命打江山。

看到這裡,你一定會有個疑問,他爺爺不是楚懷王嗎?怎麼孫子也自稱楚懷王?這不亂套了嗎?

你沒看錯,羋心確實繼承了爺爺的頭銜,目的無非是激發大家對楚懷王的同情心,進而激發大伙兒的愛國情緒。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楚懷王死得太悲摧了。

想當年,唯有楚國能與秦國抗衡,因而有「得天下者,非秦必楚,非楚必秦」的說法。秦國想收拾齊國,但楚國和齊國簽了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為了破壞兩國的關係,秦國派宰相張儀到楚國,跟楚懷王羋槐說:只要你跟齊國斷交,我們秦國願意把商於地區的六百里地割讓給貴國,我們兩國王族世世結親,永遠是兄弟!

楚懷王一聽,又送地盤又送妹子,樂壞了,再說咱們關係也不錯,我妹妹羋八子(電視劇《羋月傳》中羋月的原型)也是嫁到了秦國,於是準備答應張儀的條件,和齊國斷交,派了手下跟著張儀回秦國拿地。

張儀會平白無故給楚國送地盤嗎?當然不會,他一回到秦國,就假裝從車上摔了下來,不好意思,腿斷了,我得養傷,誰也不見。這一晃,三個月過去了。

楚懷王還在自責,張儀是不是覺得我們和齊國絕交得還不夠徹底?

想到這裡,楚懷王又派了一個人,去齊國當面罵齊王田辟疆。老田火了,立刻和秦國好上了。

這時張儀的傷突然好了,出來跟楚國使節說,你們還待在這裡幹嗎?還不去拿土地?喏,這就是那六里地。

楚懷王一聽,氣壞了,敢騙我?立刻發兵,結果吃了敗仗。又過了很多年,這次上位的秦王是楚懷王的外甥,嬴稷。嬴稷給舅舅楚懷王發信:要不,咱倆到武關見個面,和好吧。畢竟都是親戚嘛,以後還得來往不是?咱倆聊聊,再簽一個友好互助條約,怎麼樣?楚懷王屁顛兒屁顛兒就跑去赴會,結果一到武關就被抓了,被押到咸陽。嬴稷告訴楚懷王,放你回去可以,不過你得割地。楚懷王這次終於硬氣了一回,堅決不肯,最後鬱鬱而終,死在了咸陽。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這個漢朝太有意思了》,京東套裝滿100減50,噹噹套裝5折搶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Ungq3QBLq-Ct6CZ3V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