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界的「養眼」,對幹部成長進步很有啟發

2019-10-27     群眾雜誌



一位鑑賞名家就如何鑑別真品和贗品傳授心得:他從來不研究贗品,而是每個月抽空到博物館泡上一整天,一直盯著古董看,直至看熟看透為止,收藏界把這叫「養眼」。

經過這樣反覆無數遍的「養眼」,眼睛就只會適應真品的感觀,之後一旦看到贗品時就會覺得非常扎眼。

這裡的「養眼」,意指培養眼睛恆久的專注力和深邃的洞察力。

細細品味這個故事,對領導幹部成長進步頗具啟發意義。

領導幹部在工作生活中只有學會「養眼」、堅持「養眼」,才能練就一雙心境澄明、明辨是非的眼睛,也才能格局大氣、信仰彌堅。

養眼,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能「迷眼」。

一個人眼睛看到的東西,必然會深刻影響其思想和行為。

「孟母三遷」的故事便為有力例證。孟子原住在鄉郊墓園旁時,他就止不住去學祭拜喪葬之事;當遷至鬧市屠夫旁時,就止不住去學買賣屠殺之事;直至三遷至學館旁時孟子才專心讀書,最終成了大思想家。

一個人的生活環境是其重要的成長環境,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能做到「不見可欲」心不亂,「非禮勿視」不逾矩。

領導幹部面臨著「五色令人目盲」的成長環境,只有自覺凈化自己的生活圈、朋友圈,保持與「不潔之物」適當距離,才能不被外物所惑,不偏人生正道。

相反,如果被「亂花」迷眼,盯著不該看的東西,則無法固守初心,極易在眼神散亂的地方絆倒。

大如巨蠹白恩培、倪發科喜玉喜石成癮,小若蠅貪龔愛愛、馬超群愛房愛錢如命。

他們不少都有著「貧苦的童年」,經過「奮鬥的青年」,但都在「上升的中年」里迷惑於亂人心性的「香花」,受惑於掩耳盜鈴的「糖衣」,最終落得一個「悲慘的晚年」。

物物而不物於物。過眼之欲不遏,將如初食鴉片一般越陷越深,從而一步一步走向罪惡的深淵。

修煉專注的眼力,是養眼的關鍵之舉、要害之處。

如果對從事工作左顧右盼、見異思遷,就無法持之以恆、行穩致遠。

唯有專心致志,「我的眼裡只有你」,才能有所成就。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50餘年緊盯一粒種子,為億萬民眾解決糧食問題;「雲嶺工匠」耿家盛,30年聚焦「一把刀」,改進了400餘項零件生產工藝;退休幹部楊善洲,22年專注一片綠,白了頭髮,綠了荒山,造福家鄉百姓。

他們面對各種喧囂與誘惑,眼睛始終專注專一,用一片赤誠、一腔熱血為群眾打拚幸福生活。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直到高山上。舉頭紅日白雲低,四海五湖皆一望。」

登高方識遠,天地納於心。

領導幹部「養眼」,最根本的是涵養政治定力,練就政治慧眼。

上個世紀20年代末的大革命失敗後,中國紅色革命陷入低潮,一些同志對時局估量瀰漫悲觀思想。

1930年初,毛澤東同志全面、系統、深刻地洞察與分析了當時多種矛盾關係,深邃而又有遠見地指出革命高潮即將迅速到來:「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之後革命形勢發展,印證了他的預判。

正是無數傑出的革命家、政治家能夠登高望遠、撥雲見日,從而劈波斬浪、勇立潮頭,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輪滾滾向前。

對每一個領導幹部而言,無論主政一域或身處一隅,唯有心懷遠大理想,強化理論武裝,堅定信仰信念,眼睛才有敏銳的洞察力、深邃的穿透力。

我們要經常回看走過的路,比較他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聚力聚焦,執著堅定,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奮勇前行。

摘編自《群眾》2019年第20期,原標題為《學會「養眼」 行穩致遠》

作者:楊衛國(作者系江蘇宿遷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

責任編輯:朱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RFME24BMH2_cNUg4R3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