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大黑山
人們耳熟能詳
這裡是大連古文化的發祥地
是傳播中華歷史文明的
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
更是拱衛遼東半島的天然屏障
據說
大黑山上有座千年古城牆
在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
曾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自2016年以來
經過3年多的籌劃
大黑山山城城牆東段
近日終於恢復了它
千年前的「雄姿」
從大黑山高處俯瞰
800餘米的城牆
就像一條蜿蜒巨龍
向遊客們展示著
Ta曾經守護的大黑山山城
那千年前的壯麗風采
怎麼樣
恢弘大氣不?
有沒有點「長城」的氣質?
而關於這段城牆的故事
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
大好黑山城
御外建城牆
大黑山上有一座古城,早已聞名遐邇。《遼東志》載:「大黑山城,金州城東十五里,山頂有古城,方約二里,內有二井。四面懸絕,惟南一方可上。」清代金州名士鄭有仁一首《唐多令·山城夕照》膾炙人口,流傳至今:「大好黑山城,卑沙舊有名。對斜陽,一抹霞橫。返照殷紅煊碧草,城下路,認分明。」
千年來,依山而建的大黑山山城雄踞半島要衝,具有易守難攻的特點,扼守大連門戶,內足以衛燕京,外足以捍東省,非惟地靈,誠天險也,是古來兵家必爭的戰略重地。作為抵禦外敵的「利器」,大黑山山城巍峨的城牆更是發揮了重要作用。
依大黑山而建的大黑山山城,是登山客們每次爬山必打卡的熱門景點。據相關史料記載,大黑山山城所屬時代從魏晉延至唐朝,甚至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對於涉及遼東半島的歷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在近2000年的歷時歲月中,這座古城巍巍聳立,保護著一方子民。如今,城牆所承載的軍事意義和歷史故事是很多現代人無法理解的,綿延幾千米屹立不倒的城牆背後是古人誓死抵禦外敵的悲壯,然而最終也只能化為故紙堆中的寥寥記載,湮沒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之中。然而,隨著遊人攀登對牆體造成破壞和自然侵蝕等原因,自上個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大黑山山城遭到嚴重破壞,四周城牆多處坍塌,雜草重生,破敗不堪。
隨著金普新區旅遊熱逐升溫
大黑山山城的修繕工作
迫!在!眉!睫!
這既出於
對歷史文物的保護和尊重
也是對遊客人身安全的考量
修繕籌備歷時3年半
過程一波三折
1 大黑山山城曾於1963年9月30日,被遼寧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 2013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新區唯一一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國家文物局曾於1988年修復了「關門寨」口內的關門和北面四段牆體。
4 1990年對石鼓寺西北一段約750米的牆體進行了修復。
相對現在而言
20年前修復技術
和整體規劃比較落後
大黑山山城在整體上
並沒有很大起色
1 2015年底
金州區政府首次提出對大黑山山城進行修繕工作,並成立了相關籌備小組,籌備前期還組織了團隊進京學習。也正是在這次學習交流中,國家文保部門的專家團隊給予了建設性意見,並鼓勵籌備組嘗試形成修繕方案並申請國家專項修繕資金。
2 2016年11月
大黑山山城修繕工作正式提上議程,並向上級文物管理部門上報大黑山山城搶險工程東牆、南牆搶險加固工程立項報告。
3 2017年5月
正式啟動大黑山山城東牆、南牆搶險加固工程設計方案的編制。
4 2017年8月
在國家及省、市專家團隊對大黑山山城修繕工程設計方案進行論證、調整和完善後,終於爭取得到國家文物局批覆。
5 2017年10月
大黑山山城搶險加固工程招標等施工前期準備工作完成。大黑山山城修繕工程籌備組的工作人員在回顧時感嘆,在為大黑山山城奔波的這3年多的時間裡,不但小組內的各成員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國家及省、市級文保部門專家以及哈爾濱工業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也都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塊石頭打撈半小時
修復手段「原汁原味」
據了解,大黑山山城現遺存城牆平均寬約2米,高低隨山勢不等,低谷處高約5米,山脊處高約3米。城牆頂部中間,每隔2.5米左右,便有一個0.3×0.3米的方形柱洞,柱洞深0.08-0.10米不等。壘砌城牆的石塊絕大部分是就地取材的變質岩,石塊均未經過加工,大小不等,大者逾千斤。
城牆的壘砌方法是以大石塊鋪築為基,在其上又用楔形石錯縫往上疊築,楔形石的大頭朝外,每壘 2-3 層,中心就以長條石疊壓,再以小石塊填平,然後繼續向上壘,但內外壁都逐漸向中心收斂,以防坍塌。這種古時候「干壘」的方法築成牆體,完全是就地取材,沒有使用任何粘合材料。
2019年9月6日
大黑山山城東段
城牆修繕工程正式動工
經過兩個月的緊張施工
大黑山山城東城牆
終於在11月11日恢復了原貌
專業化古建修繕團隊的
「工匠精神」
負責修繕施工的甘肅中鐵相關負責人介紹:城牆修繕看似只是把石頭重新壘到一起,但要面臨的工作量巨大。前期,施工隊伍需要全面清理植物和碎石土,並收集散落石材。為保證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還需要修建臨時施工步道、護欄等。修繕過程中,上百名施工人員需要對遺存牆體現狀加固墊固,將數千塊大石塊疊放在一起,然後還要進行柱洞修繕工作。
對於本次大黑山山城的修繕工作,有兩大困難最為艱巨。首先是本工程為國家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施工要求及驗收標準為古建施工中最高標準,必須嚴格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相關要求施工。在這一高標準下,施工隊必須模仿古人用山上自有的石頭,並採用「干壘」方法築成牆體。要想讓修繕後的城牆顏色均勻一致,就必須用以前的石頭。
然而,千年來的風吹雨蝕導致大部分坍塌的城牆石已滾落至山谷底部,需人工進行收集和搬運。這些石頭每塊平均50餘斤,最沉的一塊有100多斤。施工人員需要先下到80米深的山溝里,再將石頭搬到城牆原址,一趟下來至少需要半個小時。趕上下雨天氣,由於山頂海拔較高,山上基本就是下雪,山坡上都是冰,為了安全,只能停工等候。為了趕在寒冬來臨前完工,施工隊一般早晨5點多就上山,晚上6點多才收工。
就這樣
在施工隊披星戴月的堅持下
大黑山山城東城牆
終於重新屹立在山脊之上
湮沒了黃塵古道
荒蕪了烽火邊城
如今的Ta
就像與世無爭的長者
返璞歸真 享受歲月靜好……
來源:「新聞大連」綜合金普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