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橋效應:越危險的地方,越容易產生愛情

2020-01-25   胡慎之心理

在微博搜 #喜歡一個人會有的表現# 這個話題,會發現「心動的感覺」被很多人當成是否喜歡一個人的標誌。


(來源於微博截圖)


大部分人都認為,在看見對方,或跟對方有肢體接觸時,心臟會瞬間強烈跳動,就代表我喜歡這個人。

當然,這有一定道理的。當跟喜歡的人相處時,我們的確會出現心跳加速、掌心出汗等各種生理現象,整個人都會不知所措。但,並不是所有的心跳加速都能證明,你喜歡這個人

曾經有研究人員做過這麼一個實驗,實驗內容很簡單,他們讓一位年輕的漂亮女性充當助手,指導被試完成他們的問卷,並讓他們根據一張圖片編一個故事。

該實驗的特別之處有兩點,分別是:

  • 被試都是目前沒有女朋友的大學男生;
  • 實驗在三個不同的地方進行,分別是安靜的公園,堅固而低矮的石橋和危險的吊橋

在完成對被試們的調查後,這位漂亮的女助手會把自己的名字和電話號碼,會告訴每一個參加實驗的大學生。如果他們想進一步了解該實驗的內容或有問題想向她諮詢,都可以撥打電話找她。

最後得出的結果很有趣,雖然每位大學生編撰的故事都不相同,而且打電話給女助手的人也並不相同,但是相比於其他兩組(公園跟矮橋),在危險的吊橋上參加實驗的大學生,打電話給女助手的人最多,同時他們編撰的故事也更加具有浪漫色彩。


這就是吊橋效應的來源。

吊橋效應是指,當一個人經過較為驚險的地方,例如:搖晃的吊橋時,身體會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此時碰見另外一個人,那麼我們容易錯把這種由於場景而產生的生理反應,當成是對對方產生好感的信號,從而喜歡上對方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根據情緒的二因素理論可知,對於特定的情緒來說,有兩方面的因素是不能缺少的。

  • 個體必須要達到高度的生理喚醒。如手心出汗、心跳加速等;
  • 個體必須對生理的變化進行認知性的喚醒。

這個過程就統稱為情緒喚醒模型,即情緒是由認知過程、生理狀態和環境因素在大腦皮層中整合的結果。

因此,在吊橋情境下參與實驗的被試,之所以會編撰出更多具有情感色彩的故事,還更傾向於打電話給女助手,是因為實驗過程中,吊橋在不斷晃動,使得他們心跳加快,為了解釋自己這一生理現象,被試們把這種心跳加快歸結於對女助手的心動。

真實的情況有可能是,這些回撥的被試中,有一部分是真的對女助手產生了好感,但另一部分只是單純被自己的害怕誤導了


從吊橋效應可以知道,生理反應往往會影響著我們內心的想法,從而進一步影響我們的行為表現。

如果你有喜歡的人,或想通過一些方法拉近關係雙方的距離,那麼相約去一個比較驚險的地方是個不錯的選擇。比如說:鬼屋、懸崖邊、吊橋或一些刺激的機動遊戲。

要注意的是,這些地方雖然的確可以產生吊橋效應,有助於兩個人之間的感情增進。但同時,也有可能會激發人性醜陋的一面。有過不少例子是,在極度恐懼的情況下,情侶中的一方先拋下對方跑掉,或把對方推出去當擋箭牌。所以,度的把控是很重要的。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過往的情感經歷,是否曾有因為吊橋效應而促成的戀情?如果有,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告訴我們。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