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7歲男孩楊某,就讀於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高三,母親徐某,46歲,全職媽媽,陪讀,楊某12月12日因不服從管教與母親發生了爭吵,隨後親手殺害了撫養自己17年的母親,
事後逃跑,母親屍體直到第二天才被發現,男孩目前已被警方抓獲、據周圍鄰居講,楊某的性格還可以,與同學關係普遍保持不錯,母親徐某性格偏內向。
12月13日,江蘇鹽城。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高三學生將其母親殺死。當地宣傳部門向九派新聞證實,確有此事,警方已介入。
楊某的媽媽根據網友的提供,在沒有陪讀前是一位老師,平日對兒子管教嚴格,母子之間多有衝突。
兒子在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就讀,成績優異,自主學習能力強,曾獲得過年級第一名的好成績,但即便如此,楊某的母親還是覺得焦慮,對兒子的學業一刻也不敢放鬆。
筆者從同校家長那裡了解到,在她的印象中,楊某的母親「性格偏激」、「固執」、「很難溝通」。
還曾在家因教育問題與兒子發生矛盾,並以菜刀恐嚇兒子。她也曾嘗試與楊某溝通,但沒有想到,教育問題終究釀就苦果。 一夕之間,毀掉了母子兩人的人生。
媽媽是孩子最親的人,一個孩子是對媽媽恨到什麼程度,才會殺死她? 最可怕的是他殺死了自己的媽媽,還能平靜地去上學和老師說去自首,背後原因讓人深思。
案發後,有人員問他是否後悔殺死媽媽。他隨口答道:「不後悔。我可以不用學習了,不用壓力那麼大了。」
那天,楊某的媽媽像往常一樣在家準備飯菜。
因為兒子在附近上高中,她便在租住在附近的小區里。
為了方便照顧孩子,做了陪讀。
碰巧,回家路上遇到了自己的兒子。
起初兩個人只是爭執,後來有人聽到了動靜:
「好像是一個男的在打一個女的,有拳頭打到身上的悶響聲和被打女子的慘叫聲。」
但是以為是夫妻吵架,就沒有理會。
沒想到最後,竟然演變成兒子親手弒母的悲劇。
但就在這致命的十五分鐘里,母親沒有喊過一句救命。
一聲都沒有。只留下所有人都聽不到的悲泣。
只留下,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兒子,將冷冰冰的刀插進自己身體里的,「哀莫大於心死」。
那一刻,母親的心,已經早先一步,死了。
有人說,母親是怕,怕自己喊了救命,兒子就要面臨不幸。哪怕在生命最後一刻,她也想保護自己的兒子。
有人說,母親認了,認了自己的苦命,兒子大學依然陪讀。就在生命最後一刻,她累了,不想再承受這一切了。
我們不知道這位母親,究竟是如何絕望地閉上自己的眼睛的。
但我們知道,這個孩子已經帶夠母親足夠多的傷害了。
母親也給了他足夠多的疼愛。
他卻給了母親致命一擊。
2、
孩子
弒母一定是偶然發生的,但是母子間的衝突一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育的問題,父母一定責任重大,至少也要承擔一半的責任,甚至更多。
我並不是要給那孩子洗白,而是說給青春期的孩子陪讀,絕對是個技術活,一般人很難做好。
高三,正是荷爾蒙分泌的旺盛期,擱在古代都可以成家立業了。可是現在,幾十號人天天關在一間逼仄的教室里,不分晝夜地學習、刷題。
那一間小小的教室,仿佛一個高壓鍋,每天源源不斷地產生壓力。
教室背後寫著類似「拼搏一年,幸福一生」,「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的標語,前面的黑板上不但有高考倒計時提示,還有「提高一分幹掉一操場」之類的話。這是來自環境的壓力。
所有的老師都跟打了雞血一樣地搶占課時,加時加量。但凡學生有半點鬆懈,老師的臉色立馬變得跟容嬤嬤一樣,看得人膽戰心驚。考試失利,還要被班主任找去談心。這是來自老師的壓力。
每次考試都要排名,名次全都一目了然。孩子們自己也知道什麼名次能上什麼樣的大學。
一個班的同學,都卯著勁兒比賽,偷偷惦記著別人的成績,暗中盤算著:玩得好的某某,以他的排名可以上985,暗戀的女孩,以她的排名211沒有問題,班裡老嘲笑我的那傢伙,估計剛夠一本線……
朝夕相處的同學,既是朋友也是競爭對手,這是來自同伴的壓力。
每個高三的學生,學習強度都遠遠超過了996,大部分學生每天學習的時長都超過12小時。
不像打工人還有摸魚的時間,沒事可以看一眼手機,聊個微信,順便帶薪拉個屎。高三的孩子可是實打實地學滿12-15小時,沒有一刻休息。我知道的高中生,說自己上廁所都要背單詞,不然就不能安心拉屎。
這是他們自己給自己的壓力。
媽媽
我以前班上就有一個類似的,不過當然沒有到弒母這種程度。就是還剩最後一場英語的時候,他故意沒去考場。他不是英語不行,也不是臨場心態崩了,原因簡單得可笑,就是他陪讀的母親強迫他睡午覺,而他情緒比較活躍實在睡不著也不想睡,然後就開始大吵。這哥們心裡就憋著一股氣,決定給他媽來個大的。
能去給孩子陪讀的,多半是把全家人的希望押在一個人身上,有著極強的完美主義傾向,不容孩子學習出一點岔子,浪費一點時間。他們會把自己辭職陪讀當做一種犧牲,而這種犧牲要有價值就必須體現在孩子的成績上,這就更加劇了這種傾向。完美主義傾向如果自己用在學習、工作上,可能是件好事。但如果用來要求他人,那一定是他人的噩夢。何況還不是要求幾次幾十次,而是年年月月時時刻刻。
當然也有如衡水中學那樣不要命學的,但那是在學校的管理引導下,他們自身具有極強的內生動力,和在父母的監控下學習完全不是一回事。陪讀父母普遍都有著超強的控制欲,等於每時每刻都在兩人間製造矛盾和碰撞。本來青春期的孩子就比較煩爸媽的說教,現在又搞成陪讀這種除了課堂就形影不離的形式,那就真是煩的平方,對家庭關係絕無益處。長期下來,心智不扭曲是不可能的。
當然陪讀的不全是這樣,也有那種母慈子孝的。這種一般都是母親比較寬容,能給予小孩一定的自由,也能允許他們犯錯。家長更多是提供後勤和情感上的支持,適當督促,不會讓孩子喘不過氣來。
將自己的願望強加到孩子的身上,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也是非常自私的一種行為。
現在的教育壓力很大,家長不想要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對孩子在學習上極盡要求,似乎只有學習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如果家長平時關注的是孩子吃飽穿暖,學習好,而為了學習好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忽視了孩子的心理需求。或者說家長知道孩子的心理需求,但是覺得那不重要,小孩子懂什麼,自己的想法 才是正確的。
家庭教育在現在愈發重要,這是一個無法逃避的問題。現在很多家庭,家庭教育都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對於父母和孩子雙方來說,都需要反思和改進。尤其是父母,關鍵孩子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大家長主義,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彈,引發悲劇。
3、
家長如果沒有控制自己控制欲的能力,就別做陪讀的事情!
人的內心其實很脆弱的,壓力之下需要慰藉,一個小孩在學習中遇到很大壓力,如果壓力指示來自於老師同學,那他好歹還能夠想著家長能給他一些鼓勵支持,但是,如果家長也給他壓力,那他感受的壓力就會無處宣洩,甚至,家長還要對學習方法生活方式指手畫腳,那孩子會覺得透不過氣來。
當然,肯定有人會覺得,『這都是為了孩子好』,家長這麼多付出,還不都非常『無私』,我得要給這些家長說一句,我希望你們不要只是『無私』,也要『自私』一點,怎麼叫『自私』呢?就是要自私地想一想,孩子長大之後,和你的關係會怎樣。
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是,國內很多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係是圍繞著高考這個主線任務展開的。這種任務甚至從幼兒園就開始了。從最早認100字開始,到英語興趣小組再到各種奧數班,物理競賽班等等。這這種流水線式的人生中,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有每一個年齡階段要乾的的事情,爭分奪秒,刻不容緩。
親子之間,沒有時間交流,沒有時間溝通。有的只是立刻馬上和必須。這樣基於任務導向形成的關係像極了勞動者與老闆的關係,親情的成分太少,KPI的成分太多。
而這種關係,將本應該豐富的親子類型簡化成了「指令—服從—反抗—懲罰」的模型。這一模型下帶來的必然結果就是,父母與子女的感情基礎特別薄弱。在父母的眼中,子女變成了完成高考任務的「遊戲角色」;在子女眼中,自己不是個有喜怒哀樂的個體,
而是「行屍走肉」的工具人。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都累,都覺得委屈。但是,在這段關係中, 父母是掌握著主動權的,他可以停止與改變的。所以父母們,當感覺不對的時候,一定要記得停下來想想,是不是哪裡錯了?
是否真正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是否體察過孩子的情緒?是否與孩子有正面的,平等的互動?甚至最簡單的, 是否真正心平氣和,不帶情緒地彼此聊過?
我不認為親子的關係都會像這個事件中的母子一般走向極端,以近乎同歸於盡的方式毀滅兩個人的人生。但我覺得此類事件是一個警醒,警醒更多父母去反思他們與子女的關係。因為畸形關係的解決,第一步,必須由父母邁出才行。
我有個學生家長因為陪讀孩子氣到進醫院了。就是大半夜氣到暈厥,送去醫院的。
後來這孩子我接手了,剛開始我也抱著「我來改造你」的心態,後來發現這樣我會瘋掉。
這孩子摔東西扔書包然後言語攻擊在地上翻滾。我得處理,不然機構老闆要來處理我。
這孩子挺可憐的。性格善良度,打敗98%的幼兒,喜歡獨處,熱愛畫畫(還算有點天賦),不爭不搶沒有壞心眼兒。
但是他就是不適合...學習。
我帶他寫作業吧,不能認真。
情緒是種流動的東西,孩子情緒不好,會影響我,我會非常生氣,就是,明明我在認真,你他媽這樣我很難受啊。
後來我直接讓他寫一會兒玩一會兒效果好很多,後來70%玩,30%寫作業,效果翻倍。
很多孩子你不能逼也不能壓,事倍功半、事半功倍這倆...得自己琢磨。沒有經驗的老師直接就上手壓,兩人都完蛋。
孩子撒潑,老師氣到吐血。
家長直接氣醫院了。
所以,我在這裡強調一點就是,情緒的流動性。孩子絕對會影響你,你也絕對會影響孩子。
弒母這個問題,暫時不好說,情況不全面。
但是在這裡,我得給家長們說說,如果你情緒不好,別去輔導,如果孩子情緒不好,別去輔導。
先把自己疏通好,再去疏通孩子情緒。
不然還是我上面那句話,倆人都完蛋。
很多家長一心逼孩子學習。都伴讀了,覺得自己很盡心盡力了——「我幹嘛不好去打遊戲看電影放鬆我來陪你這頭豬學習?」
這就已經帶著情緒去做事了,很容易把孩子帶偏。自己心裡還不爽。
網絡配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Etee3YB9j7PxaI7Lxq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