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是未來的皇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有時候太子犯了錯,也只有皇帝敢批評他。雖說「王子犯法,與民同罪」,但真正當王子犯罪,沒有幾個官員敢秉公處理。更別說是太子了,說不定將來即位,第一個就拿你開刀。
但是在西漢,還真有位大臣敢秉公辦理。這位大臣實在厲害,他不僅敢扣押太子劉啟,就連漢文帝本尊,都敬他三分。這個人到底是誰?
此人名叫張釋之,早年和哥哥在一起生活。由於家底殷實,所以哥哥就為他捐了個騎郎官做。張釋之當了十年的官,都得不到提升,他有些灰心,認為自己不是當官的料,就想辭職回鄉。中郎將袁盎很是賞識他,就上奏漢文帝,讓其調補為謁者。
漢文帝見到張釋之後,讓他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但不要高談闊論。張釋之就根據「秦亡而漢興」,發表了一些見解,漢文帝聽後很滿意,就命他做了謁者僕射。
漢文帝十分賞識張釋之,後者也不負所望,之後張釋之被提拔為公車令。公車令是九卿中衛尉的下屬官。據《漢官儀》記載:「公車司馬掌殿司馬門、夜徼宮中,天下上事及闕下凡所徵召皆總領之。」也就是說,百姓及低級官吏的上訪、各個地方的朝貢、皇帝派遣公車徵召的臣民等,都由公車令主管負責。
有一天,太子劉啟和梁王劉揖同乘一輛車入朝,按照規矩,到了司馬門就應該下車,即使太子也不例外。可是二人卻沒有下車,因此違反了規定。其他人見是太子和梁王,都不敢過問,唯有張釋之追上去,阻攔二人進宮。
張釋之將太子和梁王扣押下來,然後以「過司馬門不下車為不敬」為由,向漢文帝彈劾了太子和梁王。要知道,不僅劉啟是太子,未來的皇帝,梁王劉揖也是「得帝寵愛,異於他子」,張釋之這樣做,無疑是在自掘墳墓。
薄太后一聽說,自己兩個寶貝孫子被人扣押在宮門,急忙派人去傳達命令,太子和梁王這才得以進宮。好在薄太后和漢文帝都是通情達理之人,他們明白此事是太子和梁王不對,所以沒有怪罪張釋之,漢文帝更是向太后謝罪道:「教兒子不謹。」
經過這件事,漢文帝認為張釋之果然與眾不同,於是任命他為中大夫,不久升任中郎將。漢文帝對張釋之十分尊敬,認為有這樣一位忠臣很是難得,之後更是讓張釋之做了廷尉。
有一次漢文帝外出經過中渭橋,誰知突然有個人從橋下跑出來,漢文帝的馬受到驚嚇,導致他差點摔下馬。隨從抓住此人,交給廷尉查辦,結果張釋之只判了一點罰金,便將此人放了。
漢文帝十分生氣,心想此人差點害我摔下馬,你竟然隨隨便便就將他放了。當他責問張釋之時,對方解釋道:「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也就是說,此人是無意驚了聖駕,所以這樣判罰很是公平。漢文帝聽後怒氣全消,說:「廷尉當是也。」
還有一次,有人偷了漢高祖廟裡的玉環,漢文帝很是震怒,讓張釋之一定要嚴懲此人。最後經過審訊,張釋之判此人斬首,並上奏漢文帝。與上一次一樣,漢文帝仍然覺得張釋之判罰太輕了,他認為此人的行為,足以誅滅九族。
然而張釋之卻表示,按照法律,這樣的判罰已經是最重的了。如果偷了宗廟器物就要滅九族,那麼今後有人挖了長陵上的一抔土,又該怎麼判罰呢?在場的漢文帝、薄太后、中尉周亞夫、都侯王恬等人聽後,無不讚嘆張釋之公正廉明。
就是因為張釋之執法嚴明、剛正不阿,所以漢文帝才敬他三分。而張釋之也知道,全靠漢文帝仁厚,才能容忍他一次又一次。後來漢文帝駕崩,太子劉啟即位,是為漢景帝。
張釋之知道漢景帝氣量不如漢文帝,當初自己得罪過他,一定會被記恨。於是張釋之主動向漢景帝請罪,並打算稱病隱退。可漢景帝表示不怪他,讓他不用擔憂。誰知一年後,漢景帝就將張釋之貶為淮南王的國相。
(參考文獻《漢書》《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