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smart將落戶西安,為何它會成為吉利發展的加速器?

2020-08-27     老車主說車

近日,有消息稱,吉利內部人士已確認國產smart工廠將落戶西安。

想必這並非空穴來風,早在今年1月份,吉利便與戴姆勒正式合資,組建智馬達汽車有限公司,當時吉利方面表示,smart國產工廠還在備選,而如今基本確認落戶西安,也在情理之中。

早在2018年,吉利斥資90億美元收購戴姆勒9.69%的股份時,吉利與戴姆勒之間便有了深深的羈絆,同時也算相互之間確認了合作的眼神。

緊接著,我們便看到了吉利與戴姆勒官宣戀情,舉行關於smart的戰略合作簽約儀式,雙方成立各持股50%的合資公司,聯手在全球範圍內推動smart打造成為高端電動智能汽車品牌。

所以,智馬達汽車有限公司來了,smart國產工廠定了,吉利版的國產smart也真真切切的離我們更近了。

那它將會是什麼樣子呢?此前,吉利與戴姆勒以50:50的股份成立smart合資企業後,也已正式公布營運團隊成員,新合資企業除了確定「Smart Europe」品牌名稱外,同時旗下產品將全轉為純電動車,以挽救多年來銷量不佳的情況。

其實,smart的純電動車型已經在海外上市,新車共推出了smart EQ fortwo(參數|圖片)(兩門版)/EQ fortwo Cabrio(參數|圖片)(軟頂敞篷版)和EQ forfour(參數|圖片)(四門版)三種車型。

動力上,smart純電動系列皆採用一台最大功率為82馬力的電動馬達,峰值扭矩為160N·m,最高時速130km,電池容量為17.6kWh,續航里程則為159km。充電方面,從10%充至80%在四十分鐘內即可完成。

不過,一直以來,smart純電車型的續航里程便受到一些詬病,而若是真正國產,想必在國內電動汽車零配件供應商的優勢下,其在動力與續航方面都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國產之後,smart在售價方面或許也將會迎來一些改變,變得更加親民,成為一款街車也不是不可能。你看,有這麼多人希望雷克薩斯國產,很大程度上便是奔著這點來的。

而對於國產後的奔馳smart來說,一是有著不錯的品牌力,二是有著多年微型車研發製造經驗,如果再加上不錯的產品力及誠意的價格,相信能吸引不少的關注度和消費力。

最後,讓我們來想一下吉利與戴姆勒為何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達成這樣一次合作?最直接的原因則是,就是上文我們所說的,國產smart讓吉利與戴姆勒都看到了不錯的發展前景。

一邊是對戴姆勒來說。戴姆勒從未公布過smart的業績,但有分析師指出,smart自21年前成立以來,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估計每年虧損5億至7億歐元。據悉,該品牌每年的銷量只有13萬輛,僅為奔馳200萬輛銷量中的一小部分。

具體來看,2017年smart全球交付量為13.6萬輛,同比下滑6%;2018年,smart品牌全球銷量為12.9萬輛,下降了4.6%;2019年則約為11.68萬輛,同比下降9.3%。顯然,這並不是一個好的趨勢。

但若是與吉利合作,國產smart能夠擺脫「高價低能」的形象,在銷量上帶來一定的好轉,這對戴姆勒說便是轉虧為盈的大利好。

鑒於此前吉利收購沃爾沃,並為其注入嶄新的活力這一實例來看,這是有極大可能的。戴姆勒願意做這樣的嘗試,畢竟即使再差的結果,也就是這番處境了,但拼的這一手,或許便有可能成為「神仙手」,為什麼不呢?

此外,前邊已經有寶馬與長城合資光束汽車,並且推動著國產MINI(參數|圖片)的項目,作為直接的競爭對手,戴姆勒感受到了寶馬帶來的壓力。

而同樣是在中國這一充滿潛力的汽車市場中,既然寶馬選擇了長城,那戴姆勒同樣要選擇強力的合作夥伴,顯然,吉利便是可靠的選擇。

另一邊則是對吉利來說。首先,smart即使銷量不佳,但它的品牌影響力確實實打實擺在那的。

Smart有著極為鮮明的特色以及別人無法複製的格調,它身上所聚集的標籤早已成為其傳承至今的文化符號,幾十年的光景似乎並未在它身上留下歲月的痕跡,它始終是女神或者是追求個性的消費者的最愛。

從1998年的問世,到2009年的在中國上市,smart至今仍然風靡全球。

吉利需要這樣一個具有影響力的品牌,為自己的新能源領域注入活力。作為傳統車企巨頭,吉利對新能源汽車一直野心勃勃,但實話實說,效果似乎尚未達到預期。

吉利的新能源車型大多集中在混動方面,純電領域則是直接推出了高端品牌幾何,但幾何在今年上半年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下,主推車型幾何A僅賣了1165輛,這一成績難以令人滿意。

而現在,隨著吉利與戴姆勒聯合準備國產純電smart,相當於帶給了吉利新能源一股新的推動力,吉利有望藉此提升自己的電動化實力,進而轉化為自身的品牌優勢。

再加上幾何、極星和楓葉以及吉利新能源商用車旗下的遠程汽車和倫敦電動汽車,多方發力,吉利的布局將越發完善。

此外,藉助國產smart項目,吉利或許能獲得更多的合作機會與技術支持。就像之前,吉利成為戴姆勒第一大股東之後,便反覆強調,是戴姆勒的長期戰略投資者,而非單純的財務投資,這裡邊技術因素是重要的考慮。

據悉,戴姆勒在純電動汽車技術、智能化和無人駕駛等方面的研發一直是業內公認的領軍者之一,較強的生產技術沉澱和品牌影響力,是吉利十分看好的。

當年收購沃爾沃,助力吉利在技術合作之下有著突飛猛進的進步,而現如今在「後沃爾沃時代」,戴姆勒或許會成為吉利繼續向前邁進的另一把鑰匙,國產smart顯然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蔡澈曾說,「我們的未來也不會簡單地繼續重複我們在過去20年所走過的路。在小小的smart的內涵深處一直都蘊含著多種多樣的可能性,等待我們去繼續發掘。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想與吉利一起嘗試一個新的方向,它將與smart的品牌完美契合。」

當然,我們更有理由相信,吉利製造有能力為我們帶來smart的「涅磐重生」,有想法買一輛國產smart的消費者也會變得越來越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8l5L3QBURTf-Dn5PGO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