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聽風吟》里寫道:「如果你一個朋友都沒有,那麼恭喜,證明你已經成熟。」
認真想一想,沒有朋友不等於成熟,而是看清了人際關係的真相,從而不再因為有沒有朋友而煩惱,連親人關係,都可以捨去。
總會發現,中年人的朋友是越來越現實了,誰都需要柴米油鹽,都為事業和金錢發愁,哪能顧得上別人?
01
利益之下,沒有朋友。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困惑,為什麼蘇軾那麼有才華,也勤於政事,卻捲入了烏台詩案。因為幾個不合時宜的文字,就差點丟了性命。
蘇軾和沈括、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都是同事,平時也舞文弄墨,談得來。
都在一個地方辦公,低頭不見抬頭見。但是我們真的「知人知面不知心」。
蘇軾寫了文章,然後請朋友來欣賞。
有朋友一邊給他鼓掌,一邊查找文章里的漏洞。
果不其然,《湖州謝上表》里的「其、新進」等字,就變成了沈括等人邀功請賞的機會。
接著,四十篇多篇文章,成為問題文章。
大臣蔡確如此評價沈括:「首鼠乖剌,陰害司農法。」說他是一個如老鼠一樣的人,兩頭跑,還喜歡在陰暗處,冷不丁冒出來嚇人。
當我們進入職場之後,才發現「勾心鬥角」的事情,都是真的。
對你笑的人,也許是傷害你最深的人;同事給你嚴肅的臉色,還可能是幫你;請你喝酒,送禮物給你的人,也許是在抓你的把柄。
古羅馬政治家西塞羅說過:「把友誼歸結為利益的人,我認為是把友誼中最寶貴的東西勾銷了。」
明明知道,利益之交靠不住,但是我們仍舊嘗試著去相信,畢竟我們也是需要利益的。
可是,利益到底變成了一面照妖鏡,把人的嘴臉都映射出來,把人的心靈都反映出來。你的善良,反而變成了別人眼裡的「軟柿子」。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雖然利益本是身外之物,但是沒有它,還真的不行。若是需要它,就得明著爭,暗著斗,別總是顧及朋友的情面。
02
危牆之下,沒有朋友。
《孟子·盡心》上里說:「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當危害來臨的時候,我們會本能地逃走,不管不顧。
你不可能看到圍牆要倒塌了,還去靠近,還去頂住圍牆。
《儒林外史》中,匡超人和景蘭江、趙雪齋、支劍峰、胡密、嚴致中等人,相約吃飯,寫詩句,變成了文友。
吃吃喝喝之中,大家都吹捧一番,展示自己的才華,好不熱鬧。
忽然,有官吏出現,認為這個飯局裡,有支劍峰是鹽務巡商,不能跟著普通的文人瞎起鬨。接著,支劍峰被抓了。
景蘭江見狀,拉著匡超人就跑,從小巷裡溜走了,頭也不回。
剛剛還在推杯換盞,下一刻就開始逃離,這樣的對比,誰都會心寒。但是誰願意把破事往自己身上聯繫呢?
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與王獻之。都很有名氣。
有一天,兄弟倆在一起看書,忽然家裡起火了。
王徽之急忙衝出去,連鞋子都沒有穿;王獻之後出火海,很淡定。
人們都認為,王獻之更勝一籌,心態好。
我卻看出端倪來了——突發情況下,兄弟的血脈之情,都顧不上了。誰願意葬身火海呢?
為什麼很多朋友,在你窮困潦倒的時候,不願意借錢;在遇到山崩地裂的時候,會獨自逃走。真的不能責怪他們,每個人都活得不容易,在背後是扛住了一個家庭。
「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的社交規則,也是適合朋友的。
「窮困」就是生活有危機了,若是不能止損,下一步就會陷入困頓,無法翻身。借錢不還的事,就會發生,不是不想還錢,是無能為力。
作為債主,遇到還不起錢的朋友,也是窩火。還不如一開始就冷漠一些,拒絕算了。起碼還能自保。
03
歲月之中,沒有朋友。
詩人白居易,在京城上班的時候,和元稹是朋友,還一起租房,一起喝酒;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
後來,元稹被貶,白居易也被貶,朋友也各奔東西,自顧不暇。
再往後,元稹活到五十多歲就過世了,白居易只能獨行。
白居易說:「阿衛韓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很多人在意氣風發的時候,告訴朋友,我們是「生死之間」。可是真的到了生死的關頭,恐怕也只能自己貪生了。
春秋時的俞伯牙,遇到了鍾子期,結為知音,還約定來年重逢。
但是鍾子期卻病故了。俞伯牙發現,從今往後,再也沒有人聽得懂「琴音」了,索性把琴摔了。
從今往後,路漫漫兮,朋友不見兮。
人到中年,結交的人,不可能都是同一年出生的朋友。很多人比你年紀大一些,會早一些離開職場,不能幫你;有的人很老了,結交你之後,很快就過世了。
就是同齡的人,也不一定都能活到老,英年早逝的人,總是有的。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朋友有情歲月無情。
人是歲月中的一粒塵埃,朋友關係,相對於時間,不過是曇花一現罷了。
04
達爾文說過:「談到名聲、榮譽、快樂、財富這些東西,如果同友情相比,它們都是塵土......」
世人都曉朋友好,唯有功名利祿忘不了。
人到中年,若是一個朋友都沒有,也不要妄自菲薄,而是要看清現實,過好自己的日子。
不盲從,減少非必要的社交,遠離低層次的圈子;不討好,學會做自己,靠自己;接受現實,和一群人一起逐利,也是可以的。
強扭的瓜不甜,聚散隨緣才行。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