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3年美國獨立時,乾隆皇帝在做什麼?說出來你或許不信

2022-03-23     耀眼生活

原標題:1783年美國獨立時,乾隆皇帝在做什麼?說出來你或許不信

美國為什麼會被稱為「移民之國」呢?這跟美國短短兩百年的歷史有著莫大的關聯。

美國獨立戰爭打響之前,還是英國的13個殖民地,構成這13個殖民地的人來自世界各地,為了爭奪資源和土地,美國人背棄了印第安人,一場種族滅絕行動展開了,為了鼓勵殖民地掠奪土地和資源,美國當局就下達了一個印第安頭皮50~100美元的獎賞。

經常數百年的掠奪,印第安人被美國人趕走了,而英國極力阻止他們向西部發展,英國的土地政策,助長了當地反英情緒。

1773年,英國為了拯救東印度公司,通過了《茶葉法》降低了東印度公司茶葉出口稅,東印度公司狠狠壓低了出口美國的茶葉價格,波士頓商人頓時譁然,從而爆發了波士頓傾茶事件。

波士頓傾茶事件是獨立戰爭一根導火索,1775年萊剋星頓的槍聲拉開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13個殖民地的代表也一同簽署了《獨立宣言》,13個殖民地正式以美利堅合縱國為名聯和法蘭西王國一同抵禦大不列顛王國。

戰爭長達7年,1782年達成了停戰協議,次年簽訂了《巴黎和約》英國也是被迫承認了美國獨立,美國雖然獨立,但是國內的戰爭不斷,緊接著又打響了南北戰爭。

而英國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迅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由於美國不在屬於英國的殖民地,出入關稅都由美國來制定,因為戰爭的影響美國的市場很難在銷售英國的工業、手工業製品,英國就想要謀求東方的經濟市場。

獨立戰爭結束時,正好是乾隆四十八年,愛新覺羅·弘曆也已經72歲了,早年時期的乾隆殫精竭慮,打下了清朝全盛時期的「康乾盛世」,然而進入中年之後,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大興土木工程,又六下江南。

六下江南是南巡,「東巡」是出關告祭先祖,拜謁陵寢,乾隆一生就有四次東巡。

乾隆曾強調:君者為人倫之極,五倫無不繫於君。臣奉君,子遵父,妻從夫,不可倒置也。又將父母、祖宗、天地放在一起對比,將祖先作為中心,這種盡孝思想,也促成了乾隆東巡。

乾隆第一次東巡是在繼位後的8年、第二次乾隆已經44歲、第三次是68歲高齡,最後一個是在《四庫全書》修成之後,他深感體力大不如前,就決定儘快東巡。這次東巡也有慶祝的《四庫全書》的意義。

1783年6月23日,乾隆一行人從圓明園出發,先是抵達了熱河,然後一路向東,抵達盛京,再前往山海關的清東陵祭拜,11月11日返回京城。

這次東巡除了祭祖外,最多的還是考察民情,乾隆帝途徑之地,都減免了一些錢糧,又加強了邊防戒備,不過東巡聲勢浩大,耗光了國庫不少的白銀,加上各地官員都要安排都要清街、吃住問題,這也導致了地方諸多不便。

乾隆皇帝回來之後,又準備著手下江南一事,最後一次下江南,是在乾隆74歲,作為最後一次南巡,乾隆也是大大的花了一筆巨資。

步入70歲大關,乾隆南巡、東巡非常頻繁,70歲是他第五次南巡,72歲開始東巡,74歲第六次南巡,短短4年就走了三遭,這也敗光了國庫錢銀。此時的乾隆並沒有意識到自己釀成了後果,還自詡「十全武功」。

越是晚年,心境變化就越快,對於南巡他又有了新的認識,有一天召來了軍機大臣吳熊光對他說:「朕臨御六十年,並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將來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無以對朕。」

乾隆之後,清朝也從盛轉衰,而西方卻在迅猛發展,美國同英國一樣為了更大的市場盯上了清朝,他們也向清朝運輸鴉片,但英國更加明目張胆,1840年又是同英國交戰,鴉片一直歸屬在英國身上,其實西方列強都有染指。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朝從此一蹶不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78663df817e6e67825e3680f3263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