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環體重138斤,身高164公分?這樣的女人不成圓坨了麼?

2022-06-01     星界歷史說

原標題:楊玉環體重138斤,身高164公分?這樣的女人不成圓坨了麼?

不過,不論是胖是瘦,她們都是美女,這是毫無疑問的。所以,「環肥燕瘦」一詞才會被用來形容某兩種藝術各有所長。最早使用這一成語的,是宋文學名家蘇軾:「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瘦誰敢憎。」

不得不佩服蘇軾老先生的想像力,美人的身材與書法藝術之間並無聯繫,可他卻能憑藉腦洞將二者結合到一起,真可謂別出心裁。有了蘇軾作榜樣,後世的文人舉一反三,將「環肥燕瘦」一詞應用到各個藝術領域中。

當然,我們今天要聊的與藝術無關,還是說回到這一成語最本身的含義——女性的身材。

《長恨歌》里的一句「溫泉水滑洗凝脂」,讓人不由得浮想聯翩。之所以李隆基偏愛看貴妃入浴,多半也是為了欣賞「凝脂」。從現存的簪花仕女圖上,我們也能看出唐女的身材與其他朝代的女性迥然不同,她們或壯碩或豐腴,體重基數都不小。

實際上,在唐朝不僅女人的平均體重比較大,男人的平均體重也不輕。拿楊貴妃最喜歡的乾兒子安祿山來說,這個傢伙起碼有一百五十公斤。《舊唐書》中明確指出:「祿山晚年益肥胖,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這個體重放在講究健美的現代來看,難免會讓廣大健身愛好者皺眉。不過,別看安祿山胖得像肉球,動作卻非常靈活,「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焉」,那場面簡直讓人不忍直視。

那麼,為什麼唐朝人將肥胖當成美的標準呢?

先來引用一句杜甫的名句:「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說白了,就是盛唐經濟不錯,唐人普遍有錢,生活水平高。不論是國庫還是老百姓自己的儲存都比較豐厚,人們可以敞開肚皮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吃得好,自然睡得好,養起膘來飛快。想來我們若是活在唐朝的殷實人家,想瘦下來恐怕都難。

除了唐人有錢這一因素之外,北方少數民族的審美取向也直接促成了唐人喜歡胖美人的審美觀。大唐開國皇帝李淵的祖上就是鮮卑貴族,也就是說所有李唐皇帝的骨子裡都流淌著北方少數民族的血統。雖然入主中原後,李唐貴族的生活習慣發生了改變,但從他們的興趣愛好上我們仍能看到與遊牧生活相關的習性。

例如,唐朝的皇帝大多喜歡牡丹花、喜歡膘肥體壯的高頭大馬、欣賞壯碩健美的女人。所以,身材豐腴又有一張好臉蛋的楊玉環,自然會得到唐玄宗的青睞和專寵。

唐人喜歡豐腴的美女,或許也與大唐的開放政策有關。

活在開元時期的大唐人普遍比較自信,因為這一時期的大唐在世界上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萬國來朝的場面讓每個大唐子民都變得無比自信。據文獻記載,當時與大唐保持著親密外交關係的國家有一百三十多個,雖然這些國家的風俗習慣受到了盛唐的影響,但在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大唐難免會接受這些外來文化。

開元年間,每天都能看見各式各樣的人種行走在大街上,這些外國人或是為了見識「天朝上國」的風姿,或是為了在繁榮的外貿經濟中分一杯羹。總之,長安城裡聚集了大量外來人口,其中就包括了波斯人。大唐與波斯之間的往來比較頻繁,這要歸功於西域地區的平穩。

中國人素來有「以稀為貴」的習慣,這種習慣亦體現在審美上。波斯人的穿著打扮對於唐人來說無疑是標新立異的,所以當時有不少「時尚愛好者」開始模仿胡人的穿著打扮。雖然有「崇洋媚外」之嫌,但國人跟風審美的趨勢卻從未停止過。

於是,一時間長安城裡瀰漫著一股「崇胡之風」。今天波斯的風格成了主流,明天吐火羅和突厥又成了唐人模仿對象。這些被唐人引以為時尚典範的民族,普遍個頭比較大,身材也比較健碩。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唐人才會開始崇尚以胖為美。

參考資料:

【《新唐書》、《長恨歌》、《資治通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7453b7374f7f4de59d40fcb515f8e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