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戰爭,美國一戰打醒世界,中國學到的現代戰爭第一課

2022-09-29     小花的生活

原標題:海灣戰爭,美國一戰打醒世界,中國學到的現代戰爭第一課

二戰時期,世界上所有國家都認識到了一種自然資源,石油。

陸地上的燃油車輛需要它,海洋上的鋼鐵輪船需要它,天空上的金屬巨鳥需要它。

誰掌握了石油,誰就掌握了新能源出現之前的世界命脈。

顯然,勝利者是美國。這個資本主義世界裡最小也是最強壯的國家,依靠自己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趕上了二十世紀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最後一段騰飛,並且使自己的國土免受摧殘。

二戰時期的鋼鐵洪流

在整個歐亞大陸的國家都全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里熊熊燃燒的時候,美國悄悄的踩著他們不斷燃燒的身體爬上了世界第一的寶座,並掌握了石油。

但是在上世紀末,1990年,卻有一個中東小國試圖控制世界上40%的石油產量,挑戰美國對於世界命脈的把控,從而開啟了一場舉世皆驚的戰爭。

這場戰爭,也是中國所學到的,關於現代戰爭的第一課。

在這場戰爭中,中國人民的一位國際友人也光榮戰死,留下了一個遺憾。

這場戰爭就是上世紀末的海灣戰爭。那麼,是哪個中東小國促使美國開啟了這場戰爭?中國和世界又震驚於什麼?又是誰在這場戰爭中戰死,留下了什麼遺憾?

二戰初雄

讓我們回顧一下二戰剛剛結束的1945年,美國作為地球上唯一的龐然巨物有多麼強大。

美國經濟全球第一,GDP占全球56%,工業產值占到了世界40%以上,黃金儲備占世界的75%,美國的鋼鐵產量占世界的63%,石油產量占世界70%以上。

軍事力量方面,美國截止1945年,美軍總數量高達1192.8萬,後備兵力超過兩千萬。有六百多萬陸軍,坦克和自行火炮數量合計12800輛,機械化水平世界第一;空軍一線作戰飛機高達67700架,是最強大的空軍力量,擁有絕對的制空權;海軍方面,戰爭結束時僅航母就有上百艘在役,水面艦艇力量獨步天下。

雅爾達三巨頭

在雅爾達會議劃定好戰爭結束後的世界格局後,從雅爾達返程的羅斯福總統特意去了一趟沙烏地阿拉伯,探望戰前同美國達成石油開採協議的沙特開國國王阿卜杜勒·阿齊茲,人們可能更熟知他伊本沙特這個名字。

在羅斯福下榻的「昆西號」巡洋艦上,接受了邀請的伊本沙特在甲板上搭建起了國王帳篷,同羅斯福親切交談。臨走之前,羅斯福送給了伊本沙特自己的輪椅,伊本沙特則送給羅斯福了自己的手杖。

坐著羅斯福輪椅的伊本沙特

在這兩個國家領導人的禮物交換之間,美國在中東紮下了自己的根。

但是中東這個地方,從公元十三世紀開始就一直處於分裂狀態,二十世紀開始的新興民族國家運動也沒有給這個地區帶來統一,趕走了鄂圖曼人又來了英國人,阿拉伯的大鬍子們疲於對外,也無力統一整個中東地區。

二戰時期的美國軍港

分散的國家政權還有眾所周知的宗教問題,終於把這個地方變成了世界的火藥桶。

美國人在二戰結束之後來了就沒走,但是他們從來不管中東地區的阿拉伯人打成什麼樣子,只要不耽誤送石油,誰掌權誰強勢對他們來說都可以接受。

所以五次中東戰爭,從1948年到1982年,以色列打遍阿拉伯世界無敵手,都是美國撐的腰。美國需要中東有這麼一個打手來提醒阿拉伯諸國誰才是這片地界真正的老大。

戰火中升起的以色列國旗

兩伊戰爭一開始也一樣,伊拉克的薩達姆從上台之後就旗幟鮮明的謀求地區霸權,想當中東老大,而且伊拉克產油多啊,伊拉克旁邊還有一個更加反美的伊朗,1979年霍梅尼帶領伊斯蘭革命成功之後,就一直堅定不移的站在反美立場上。

兩相比較一下,美國自然扭頭去支持伊拉克。仔細對比就會發現,在兩伊戰爭時期,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對伊拉克薩達姆政權極為寬容。

狂熱支持霍梅尼的伊朗民眾

即使早在兩伊戰爭時期伊拉克就已經開始使用大規模化學武器,也沒有向後來美國對薩達姆動手時那樣所描述得,把薩達姆形容成一個十惡不赦的屠夫。

兩伊戰爭打了八年,從1980年到1988年,如果沒有兩年之後的海灣戰爭,兩伊戰爭說不定會成為教科書上的典型模範戰例,當然,是指二戰時期的教科書。

但是歷史沒有如果,兩年之後僅僅持續了四個月的海灣戰爭,令這一場長達八年兩伊戰爭成為了一個完完全全的反面教材,「高水平武器打低水平戰爭」。

親王戰死

兩伊戰爭最後的結果堪稱是兩敗俱傷,最後伊拉克和伊朗都打得國內民生凋敝經濟停滯不前,國庫也揮霍一空買不來高科技武器了,才和談停戰。

兩伊戰爭中的坦克集群

1988年8月20日,兩伊戰爭正式結束。伊拉克開始回頭扯皮和其他同一派系國家貸款的事情。

在戰爭期間,伊拉克欠下了一些國債,戰爭結束之後,伊拉克希望石油輸出國家組織,也就是我們熟知的OPEC,降低石油產量,來使伊拉克可以通過石油獲得更多的利潤從而償還債務。

中東小國科威特也是伊拉克的債主,但是它卻降低了石油產量,造成了國際油價的下跌,想要以此來逼迫薩達姆解決伊拉克和科威特的邊界問題,但是卻不知道,薩達姆已經惦記上自家的優良海港了。

科威特有位法赫德親王,同時也是王儲,和中國淵源頗深,曾經熟悉他的中國民眾都親切的喊他八王爺。

科威特的法赫德親王

1990年除了海灣戰爭之外,在中國還有一件大事,就是第十一屆亞運會召開了。而這位法赫德親王,就是當時決定在北京開亞運會的亞奧理事會主席,早在1983年,就曾公開支持過北京承辦1990年亞運會。

1990年海灣戰爭爆發之前,法赫德親王更是親自帶著妻女兩度來華,以表示對北京的支持,並且願意擔當說服其他不願意來華參賽國家的使者,還說亞運會開幕當天自己會親自到場致辭。

但可惜的是。1990年9月22日北京亞運會召開,8月2日薩達姆就入侵科威特了。

伊拉克軍隊在科威特首都

開戰僅僅五個小時,伊拉克三個陸軍師就已經來到了科威特首都外圍,又過了十四個小時的戰鬥,完全占領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市。科威特國王埃米爾·賈比爾三世流亡沙特,最小的八弟法赫德親王和自己的兩個兒子留在了科威特市,率領科威特禁衛軍抵抗了三天,最終戰死在王宮裡。

自二戰以來第一次有國家被吞併了,薩達姆宣稱科威特是伊拉克的「第十九個省」,並且繼續揮師西進,劍指沙特。

沙特用飛彈發射架上的東風--3拖來了美國的「沙漠盾牌」計劃的援軍。

薩達姆公然吞併一個獨立國家的行為定然不會被允許,這是挑釁二戰後所建立的國際秩序的行為,而且,如果他繼續打下沙特,那麼他手裡將掌握全世界40%的石油產量,美國絕對不會答應。

8月7日,美國軍隊正式抵達沙烏地阿拉伯。

後來又經過了一系列外交上的糾纏,1991年1月17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轟炸巴格達,「沙漠風暴」行動開始,海灣戰爭爆發了。

死從天降

海灣開戰之前,薩達姆在科威特部署了三道防線一共四十二個師,大約五十四萬人,各類坦克和裝甲運輸車輛合計七千餘輛,火炮兩千八百門。在國內還有總兵力約六十六萬,合計一百二十萬軍隊。

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人數大約六十九萬,坦克和各類裝甲車合計九千三百輛,作戰飛機一千七百四十架;戰艦兩百四十七艘,航空母艦九艘。

薩達姆擺明車馬想要在科威特打一場二戰式的國土攻防戰,但是多國聯軍直接從空中飛進了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在聯軍空軍起飛之前,美國發起的信息干擾和雷達干擾就已經把伊拉克的防空系統干擾成了瞎子。

遭到空襲的伊拉克首都

數千架戰機就這麼大搖大擺的從伊拉克領空上飛過,然後打下精確制導飛彈,看巴格達的政府機關和工業節點變成一片火海。再從軍事衛星和商業衛星上提取伊拉克的衛星地圖,直接從衛星俯瞰圖中尋找伊拉克軍事基地的位置,然後派遣空中打擊。

僅「沙漠風暴」這一空中打擊行動就持續了四十二天。在「沙漠風暴」行動中,伊拉克的政府機關全部癱瘓,石油工業設施被摧毀殆盡,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也破壞嚴重,信息通信幾乎完全斷絕。

熊熊燃燒的油井

在「沙漠風暴」行動持續的時候,美國空軍還在加緊往中東運輸地面部隊,一天有超過三百架大型運輸機C141和C5在海灣地區快速集結,沙特達蘭空軍基地整個「沙漠風暴」期間的運輸量就相當於兩個1949年的柏林。

美國海軍則在阿拉伯海上發射了122枚「戰斧」飛彈,在超低空飛行的狀態下躲避雷達偵測,以八百公里的時速飛行一兩個小時後準確擊中一千公里之外的目標。

薩達姆部署在科威特的五十萬大軍也成了待宰的羔羊,各種超視距火力打擊精準的拔除了三道防線上一處又一處重火力集群,被薩達姆寄予厚望的一體化防空系統也在美軍的信息戰電子戰下毫無用武之地。

伊拉克地面部隊平均每天都能在美軍的空襲下損失一個裝甲營。

被摧毀的伊拉克自行火炮

被逼得沒有辦法的薩達姆下令飛彈隨意射擊,只要是美國人能來得方向,就打過去。在各處機場還沒有被摧毀的米格們則無奈地等待被轟炸,跑道被炸毀,雷達被炸毀,而且零星起飛的米格根本不是已經掌握了制空權的美軍的對手。

「沙漠風暴」結束之後,蘇聯提議薩達姆撤軍,遭到了美國的拒絕。畢竟現在是1991年,蘇聯已經自顧不暇。

正在講話的薩達姆

薩達姆雖然在「沙漠風暴」中被多國空軍炸得很慘,但是他依然覺得自己還有希望,因為此刻他依然堅信戰爭的勝負是依靠地面部隊來決定的。很快,他期待已久的地面作戰開始了,現實卻是異常殘酷的。

美軍M1A1的貧鈾裝甲讓有125滑膛炮的T-72無計可施。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則在近空游曳獵殺遠程防空火力不足的伊拉克陸軍。已經飽受美國空軍蹂躪的伊拉克地面部隊一觸即潰。

戰鬥中被摧毀的伊拉克坦克

僅僅一百個小時,薩達姆部署在科威特的三道防線四十二個師就被肅清殆盡。

舉世皆驚

這一切,都被當時發達的電視媒體傳遍了全球,美軍自己甚至都在一個電視節目上播放了一條畫面,一個美國空軍指揮官指著螢幕上的一個建築物說:「這是巴格達的伊拉克空軍指揮所,現在我們要炸掉它。」片刻之後,螢幕里的建築物就淹沒在了爆炸的煙塵中。

美軍播放的電視節目

根據戰後統計,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僅傷亡六百零六人,其中一百四十八人死亡,死亡的人數中還有三十五人是死於友軍火力誤傷的。

伊拉克從戰前的「世界第四軍事強國」「中東第一強國」,戰後國內gdp還不足之前的一三分之一。在戰爭中傷亡人數達到十萬人,其中約兩萬人死亡,8.6萬人被俘虜,打到最後十幾個小時時,甚至有成建制的坦克連朝一輛美軍坦克投降的事件,直接經濟損失達到了兩千億美元。

當時國內的普遍預言都是這將是一場「消耗戰」「持久戰」。

誰都沒有想到僅僅四個月時間,有百萬雄兵打過八年兩伊戰爭的伊拉克會敗的如此之快。

美國給世界生動形象的上了一課,什麼叫現代戰爭,二戰結束之後的火力加強版大兵團戰術已經過失了,空軍同樣可以成為決定性的作戰力量,戰術武器上的代差已經可以開始影響戰略。

伊拉克坦克拿美軍的M1A1毫無辦法

美國在二十世紀的最後十年告訴世界,同時也告訴了中國,仗還可以這麼打。

彼時的我們真的可以說是震驚到無以復加。

在沒有開打之前,我們理所當然的曾經把自己擺在伊朗的位置,評估面對美國的如此動作,我們能不能打,當時都覺得能打,但是打的會很不樂觀。

這還是建立在我軍戰士一貫堅韌不拔的基礎上,伊拉克當時的軍隊裝備和完整度高過我們所設想的結果。

結果開打之後給我們看傻了,美軍在海灣戰爭里通過信息化高機動,直接把伊拉克按在地面上摩擦。

當時伊拉克的主戰坦克是比我軍先進的

並不是說伊拉克戰敗或者戰敗得很快我們接受不了,而是美軍展現出來作戰的方式讓我們接受不了。現在我們通過各種科普信息爆炸之類的手段,已經接受了信息化作戰方式。

但是在當時對於國內來說,這種作戰方式就仿佛來自異次元,這之間的差距我們接受不了。

不過好在我們及時撥轉方向,並且奮起直追。

看看海灣之後的軍制改革和各種國防重器的不斷發展,太空計劃的連續成功,今日的中國已經不是當時被震驚到的國家了,雖然還是有差距,但是我們方向沒錯,差距也在不斷縮小。

且看未來逐鹿星河,必有中國一個。

本期視頻到這裡就結束了,歡迎各位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喜歡本期視頻的朋友不妨點點關注支持一下,感謝您的觀看,咱們下期再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66aff83d4e187190e0b83b653cd2e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