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植物園2》後記:如同探險

2023-10-13     商務印書館

原標題:《古典植物園2》後記:如同探險

後記|如同探險

錢鍾書先生和楊絳先生在牛津時,每天早飯後、晚飯前都要出門散步,兩人將其視作一種「探險」,因為「總挑不認識的地方走,隨處有所發現」。

我很喜歡「探險」這個詞。只有童心未泯的人,才會將尋常的散步說成是「探險」。只要孩童般的好奇心還在,探險的旅程就可以隨時開始。

《古典植物園》從第一本到第二本,八十篇文章中,絕大部分也都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寫成的:

龍貓住的那棵樹是樟樹還是橡樹?

王維詩中的「紅豆」是哪種紅豆?

「虞美人」與虞姬有關係嗎,與罌粟有何區別?

《東風吹遍百花開》這幅畫,為何位居 C 位的是黃葵?

或者,只是覺得秋天的銀杏和烏桕太美,古代花鳥畫、西方博物畫、日本本草圖譜和浮世繪中的植物太美,想要去了解它的前世今生,然後與大家分享。而尋找答案、了解歷史、挖掘故事的過程,也未嘗不是一種探險。

而在出發探險之前,並不知道會遇到怎樣的困難。這本書里有很多我國傳統的園藝花木,例如海棠、石榴、牡丹、木芙蓉、山茶,它們背後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在眾多的文獻中找到可供利用的資料,是探險路上遇到的第一道關卡。

如果涉及的植物年代久遠,還需仔細辨析其名實之別:

《詩經·鄭風》里的「勺藥」究竟是不是芍藥?

「蜀葵」是四川的葵嗎?

木蘭就是玉蘭嗎?

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也正是文章寫作的過程。

當然,探險路上不只有艱難險阻,還有令人心神蕩漾的意外發現。

例如,從杏花寫到巴旦杏,才知道梵·高那幅著名的《杏花》是巴旦杏花,與我們江南春雨中的杏花並非一物;冬天荸薺上市時,決定重讀汪曾祺的小說《受戒》,而在了解荸薺的外形、生境和文化特質之後,對這篇小說的理解又多了一個視角。

再如,寫冰雪中盛開的款冬,經由「僧房逢著款冬花」這首詩,對中唐詩人賈島有了顛覆性的認識;由蜀葵寫到向日葵,得知它在傳入我國之初被嫌棄形如蜂房、醜惡特甚;而探索鳳仙花、散沫花這兩種可供染色的指甲花,就像在古印度、波斯以及中原文化之間 暢意神遊……

這些意外之喜,便是我在探險的過程中發現的寶藏。

這時候,你會打心底認同馬爾克斯的這番話:有時候,一切障礙會一掃而光,一切矛盾會迎刃而解,會發生 過去夢想不到的許多事情。這時候,你才會感到,寫作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番石榴飄香》)希望這本書也能同樣帶給你探險般的樂趣,能讓你遇見很多夢想不到的美好的事情。

20237月30

《古典植物園2:傳統文化中的草木之美》

湯歡 著

《古典植物園》(2021「中國好書」)第2部

40餘種古典文學藝術中的植物

150餘幅花卉、博物和本草插畫

160餘首歷代經典古詩詞

480餘則歷史、本草文獻

帶領我們由植物通往文學、歷史、藝術的世界

續寫傳統文化中的草木之美

再現古典詩意的草木天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51aa5801112c1bd5413f9d363a46e63.html








閱讀非洲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