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旅行,就是要去看一個不同的世界。那麼,黔東南是個不錯的選擇。
幾年前走過一次黔東南環線,至今記憶猶新。旅程從貴陽開始,一路從西江千戶苗寨,到從江、榕江、黎平,再到鎮遠古城,邂逅一個又一個特色鮮明的苗寨和侗寨,真是一個美妙的旅程,今天說說鎮遠古城。
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鎮遠古城,依山傍水,古城建於南宋,興於明清,翠綠的儛陽河蜿蜒盤旋,將古城一分為二。北岸為府城,南岸是衛城,高處俯瞰猶如太極圖一般。
1256年,蒙古軍隊進攻南宋,為抵禦蒙古大軍入侵,南宋皇帝賜當時地處前線的獎州為鎮遠之名,以此鼓舞士氣。自宋理宗賜名以來,鎮遠古城已經走過了八百多年的歲月。一座城的名字,往往能體現這座城的精神。由於地處湘西丘陵和雲貴高原的過渡帶,鎮遠是由湖南進入貴州的水陸樞紐要衝,乘水路可達長江,走陸路能通雲貴,歷史上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
田景賢是南宋末年守衛鎮遠的土司,1271年,蒙古軍隊進攻臨安,京城告急,朝廷徵調各地軍隊拱衛京畿。若是此時率軍馳援,鎮遠必定會被早已虎視眈眈的敵人乘虛而入。保家還是衛國,田景賢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田景賢和鎮遠州一起加封的,國難當頭,他舍小家保大家,毅然率十萬大軍前往臨安救援。
各地勤王的軍隊,最終沒能挽救風雨飄搖的南宋朝廷。戰敗後,田景賢率部撤回鎮遠,誰知就在隊伍進行到半路時,鎮遠失陷。沒多久,南宋朝廷也隨之覆滅。入主中原的元朝派出信使,要求田景賢立刻奉詔進京,否則鎮遠全城百姓將被屠戮。戎馬一生的將軍又怎會不知,一旦進京,必是身陷囹圄,性命堪憂。然而,為護百姓周全,他還是毅然掉頭,帶領幾十名親隨遠赴元大都,從此再也沒能回到鎮遠。
為了紀念這位曾經為鎮遠百姓放棄一切的勇士,人們在文德關建起一座巨大的雕像,數百年來,他的身軀始終守望著故土家園,也把男兒的血性與擔當,沁入這方水土,世代相傳。
田景賢的抉擇,換得了古城百年安穩,到了明洪武年間,朝廷實行衛所制,大批軍士攜帶家眷來到鎮遠屯墾戍邊。匯聚了天南海北的大量人口,借著水陸之便,古城很快發展起來。
當時的儛陽河畔酒家店鋪鱗次櫛比,商船碼頭繁忙不息,僅在城內就有八大集市,百工百業興旺非常。十二個省份的生意人在鎮遠設有商幫、會館。一時間,鎮遠集軍屯、民屯、商屯於一身,有著「滇黔之孔道,西南一大都會」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