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門橋》在合理與瞎編之間反覆橫跳,卻拍出戰爭片最該有的樣子

2022-02-05     青春的節拍

原標題:《水門橋》在合理與瞎編之間反覆橫跳,卻拍出戰爭片最該有的樣子

國慶檔期,《長津湖》以雷霆之勢打破我國院線票房記錄之後。

估計沒有多少人能想到,博納會在短短數個月後的賀歲檔,就推出了影片的續集。

為了將之前的熱度延續,以期實現票房成績的最大化。

這樣的製片速度,簡直堪稱如軍隊般高效。

而沒有令人失望的是,初一上映後,《水門橋》首日票房達到6.67億,創下了驚人的記錄。

從電影方面來看,《水門橋》不僅和《長津湖》的內容呈現方式上有著明顯的不同,甚至於也算開啟了一種戰爭片的全新敘事模式。

以小見大,豐滿的細節呈現,更拍出戰爭的殘酷

在現實戰場中,戰爭的模式,其實更多時候,並不像之前《長津湖》里展示的那樣。

戰況激烈、短兵相接的遭遇戰,從來不是大部分戰爭的真實面貌。

為了攻占一個據點、一個山頭、一個碉堡,有時候甚至要經過數個小時的拉鋸。

也許在如同絞肉機的反覆的交替爭奪中,優勢方才能把戰線往前推進數十米。

以經典的戰爭電影《八佰》和《血戰鋼鋸嶺》為例,兩部電影分別展示了火力優勢和劣勢兩個陣營的戰鬥情況。

被圍困在四行倉庫,死守界橋的戰士們,以有限的兵力抵擋了日軍四天的瘋狂圍攻。

而在《血戰鋼鋸嶺》一片中,美國軍隊在密集火炮的壓制下,為了從鋼鋸嶺實現登陸作戰的戰線推進。

前後發起了數次進攻,都被日軍擊退,也造成了極大的傷亡。

所以其實從真實的戰爭視角去復盤,《長津湖》對於戰爭的還原度實際上十分有限。

而這次《水門橋》的拍攝方式,就很好地借鑑了前輩們的經驗。

除了開篇的一場追擊戰,繳獲美軍火力的一場,用較為電影化的方式呈現之外。

本片的大多數戰爭描寫,都無限趨近於戰爭該有的樣子,絕對會令軍迷大呼過癮。

儘管相比於此次戰役的真實情況,電影依舊進行了相應的藝術加工。

但是用近兩個小時的時間去拍攝一場戰鬥,這種精細化的呈現,應該也會在《八佰》和《水門橋》之後,成為一種主流的戰爭片拍攝方式。

戰爭中的英雄,從來不是殺敵最多的那一個

比如在片中,七連和九連執行的任務,基本上屬於特種作戰任務,必須交由特種作戰部隊進行完成。

而且分析實際上的後勤支援和火力差距,這也是一場近乎於自殺式的行動。

七連和九連作為片中塑造的尖刀連,不僅團隊整體單兵作戰能力強。

兩位連長和指導員這樣的領隊也具有很好的戰術素養,再加上整體的執行力極高,這樣的背景設定下,為影片的拍攝創造了很多爽點。

從單兵看,前部陣亡的雷爹是妥妥的精英級炮手。

伍萬里是超級投彈手,平河是頂級的狙擊手。

指導員梅生除了有戰術指揮能力,也是很好的駕駛員。

加上伍千里、余從戎和談子為,這些都是單兵能力極強的步兵單位。

這麼一套班底就是放在好萊塢大片里和史泰龍組建的敢死隊PK,感覺也絲毫不會落在下風。

可在實際的戰鬥中呢?他們不僅做不到全身而退。

甚至以全編陣亡的代價,最終也沒能徹底完成任務。

而這正應了第一部結尾,段奕宏罵醒易烊千璽角色的那段話:

不是殺敵多的就是英雄,那些凍死在路上,還沒看見敵人就倒在空中火力壓制下的戰士,就不是英雄了?

從九連第一次突襲炸橋,到兩連隊合流後的第二次總攻。

以為完成任務後,發現美軍已經做出應對,然後開啟了第三次總攻。

明知完成任務的代價也許就是全體陣亡,但這幫戰士們也沒有絲毫的退卻。

也許在影片中,我們看到的是志願軍戰士的智計百出、英勇作戰,可實際上的戰鬥遠比我們看到的慘烈。

首先我們試想一下,如果立場互換。

防守水門橋的如果是志願軍戰士,而炸橋的變成美軍。

他們需要付出的行動和代價是什麼?也許只是一些空中戰鬥編隊的一次簡單的投彈任務。

而志願軍戰士,卻需要以數百名戰士的生命去完成。

當戰士們第一次奇襲水門橋成功後,觀眾認為即將到來的應該是戰局的翻轉。

可實際上僅僅一輛坦克,就足以將志願軍的數個戰隊小隊都全面壓制。

這時候我們再回想《長津湖》村莊戰鬥的橋段,是不是感覺兩輛坦克的戰鬥力天差地別?

實際上作為二戰時期美軍的主力坦克,片中出現的雪曼坦克,儘管在歐洲戰場上顯得不夠霸氣。

但在美日兩方的爭鬥中,可是讓日軍嘗盡了苦頭。

機動作戰單位對於步兵的火力優勢,就像是武裝好的成年人,對戰一個幼兒般巨大。

只有真正體現出這種差距,才會讓平河和伍千里炸毀坦克的壯舉顯得偉大。

而不是像前作中,隨便跳上坦克就能塞個手榴彈進去一窩端了。

這種火力上的差距,在本片中被真實還原。

恰恰是因為保留了這種火力的真實差距,即使片中將敵人的士兵塑造得再無腦,也為影片保留了最後一絲合理性。

火力優勢帶來的巨大容錯率,才讓片中自大傲慢的美軍形象變得稍微可信一些。

而如果我們回顧兩部片子中的一些細節,會發現志願軍在讓美軍體會到如地獄般的戰鬥的同時,實際上自己也飽受著地獄的煎熬。

比如運兵的火車剛剛開出邊界,一輪空中轟炸就迫使志願軍化整為零。

七連剛剛挺進到亂石陣,僅僅是零星的戰鬥機巡邏編隊,就有可能讓他們全軍覆沒。

後來這些純步兵單位,在後勤補給不足的情況下徒步推進。

外面是零下三十多度的氣溫,身上卻只有薄棉衣禦寒,他們卻硬是咬著美軍發起了無數次進攻。

而在長津湖最後一場會戰中,本以為拿下北極熊團就算結束戰鬥了。

結果轟炸機編隊的出現,讓一場大勝變成了慘勝。

事實就是,當普通步兵單位暴露行蹤之後,我們當時面對空中作戰單位是無可奈何的。

於是在《水門橋》里,當李晨飾演的余從戎抱著電台跑上山頭要和大部隊聯絡時。

遠處再次飛來的戰鬥機群,對於戰場上的戰士們而言,帶來的就是絕望。

而此時片中余從戎罵出的那句髒話,應該就是對這場戰鬥中雙方火力差距,最直觀的表達了吧。

看到這裡,小薦也不得不感嘆,如果為了保衛國家需要我們從軍。

我們可以奉獻自己的生命,但是純步兵單位對戰海陸空立體作戰的敵人,真的太不理智了。

這樣的戰爭,也許只有當年的革命先烈敢於去較量。

也只有當年的那些先烈,能夠在這樣的條件下贏得戰爭。

前面說了很多,從每個環節去看,我們幾乎都無法贏得這場戰鬥。

可志願軍戰士真正偉大之處在於,無論面對多少困難,無論要付出多少傷亡的代價,他們最終都能夠將作戰目標實現。

這才是軍人最可貴的精神,這也是戰爭片最能打動人的真情。

正是在烈士們的犧牲後,我們才得以用這些鮮血換回的和平,去發展和壯大自己。

至少未來我們再面對任何敵人,都不會再像曾經在朝鮮戰場上那樣,需要付出過大的代價去換取行動的勝利。

伍萬里的蛻變,就像是立地成佛的悟空

除了影片拍攝方式的改變帶來的進步,本片中最大的亮點,大概就是易烊千璽的演技了。

儘管《奇蹟笨小孩》還沒來得及看,但是聽說裡面他的演技會更好。

真心為他從偶像到演員的蛻變而高興,也希望其他流量明星可以多多學習。

說回伍萬里這個角色,在前作中的他,懷著一顆為國出力的心。

民族大義上妥妥的愛國青年,可在為人處世上,衝動、虛榮、不服管教,可以說有著很多缺點。

但是戰爭讓他快速長大,他開始服從於團隊,磨去稜角。

儘管水門橋里,他還是團隊里最稚嫩的一個,但是我們看到了他從男孩到男人的轉變。

與西方文化推崇的質疑權威和個人英雄主義不同,我們的東方文化里對於集體主義無限推崇。

於是伍萬里就像是孫悟空一般,從野猴子變成了斗戰聖佛。

這樣的轉變在我們很多的藝術作品中都會出現,而這也是我們的社會一直保持的,對於年輕人的培養方向。

尤其是在00後逐漸走向社會之後,這樣的教育顯得更為重要。

因為他們顯得比之前所有年代的年輕人,都要更加的叛逆。

這代年輕人,如果最終沒有在九九八十一難中,實現孫悟空式的轉變。

那麼我們整個社會的未來,都勢必將面臨改變。

而對於影片,最後伍萬里作為七連最後的一員,向張涵予飾演的司令官要求恢復七連編制的結局安排。

個人覺得就是見仁見智的處理手法了。

提醒一下各位,片中段奕宏帶的九連,應該是全連陣亡,編制肯定是沒了。

然後,伍萬里成了戰鬥英雄衣錦還鄉,部隊為他頒發了錦旗。

可軍人的榮耀,從來都不是這些。

看到最後,我想到了另外一部經典的華語電影,張涵予主演,馮小剛導演的《集結號》。

把這兩部片子連起來看,也許會更加發人深思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413deff20b14a99454b97861f4a077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