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Model Y高性能版售價上調1.4萬元後,我們確實計劃對Model Y其它版本車型價格進行相應調整。特斯拉的價格體系一向公正透明,價格上調後的Model Y依然是國內市場相同價位中最好的產品。」
本周二,特斯拉官方發布了一段對於Model Y漲價傳聞的聲明。而就在今早,「靴子」終於落地。
只不過,Model Y長續航版僅上調2500元至30.24萬元。與此同時,Model 3長續航版更是僅上調1500元至29.74萬元。
而作為旁觀者,實在沒有讀懂這家美國車企究竟想要做什麼。如此蜻蜓點水,難道真的礙於成本波動?還是單純為了逼單消費者?
眼下,好似完全沒有答案。
相反,可以肯定的是,特斯拉在華之所以能夠成長為令人忌憚的「大魔王」,無外乎三點原因:足夠強大的生產製造能力、較為領先的綜合產品力以及率先切入到的藍海市場。
可從今年開始,後兩項發生了無法逆轉的變化。換言之,因為種種內憂外患,特斯拉毫無壓力收割的日子過去了。
順勢,將視角放的更大,內卷的中國新能源市場,競爭還在變得更加殘酷。而文章標題的後半句,相信已然成為很多人的遭遇。「蛋糕」的確可口,但真正能夠大快朵頤的還是少數。
10月大盤再創新高
看到這裡,必然會有吃瓜群眾好奇:「蛋糕」究竟有多可口?
話不多說,直接上結果。根據乘聯會公布的終端成績單,10月新能源乘用車生產達到91.9萬輛,同比增長27.5%,環比增長13.8%。今年累計生產683.5萬輛,同比增長31.5%。
10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到88.3萬輛,同比增長30.1%,環比增長5.7%。今年累計批發680.0萬輛,同比增長35.5%。
10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到76.7萬輛,同比增長37.5%,環比增長2.7%。今年累計零售595.4萬輛,同比增長34.2%。
與此同時,10月新能源車廠商批發滲透率達到36.2%,較2022年10月30.9%的滲透率提升5.3個百分點。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達到51%。
10月新能源車國內零售滲透率達到37.8%,較去年同期30.2%的滲透率提升7.6個百分點。其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達到60.4%。
顯然,一個個向好的數字不會說謊。無論承認與否,電動化轉型的洶湧浪潮,遠比所有人想像的還要猛烈。也恰恰因為如此,催生出了多款現象級的產品。
同樣根據乘聯會的統計,10月乘用車批發銷量超2萬輛的車型共有25個。
前10名分別為:比亞迪宋 63,965輛、Model Y 47,164輛、比亞迪海鷗 43,350輛、比亞迪秦 42,767輛、比亞迪元 41,449輛、軒逸 38,927輛、朗逸 38,778輛、比亞迪海豚 35,189輛、哈弗H6 30,042輛、埃安Y 27,304輛。
後15名分別為:長安CS75 27,220輛、速騰 26,892輛、五菱繽果 26,703輛、瑞虎7 26,224輛、Model 3 24,951輛、瑞虎8 22,987輛、星越 22,613輛、博越 21,955輛、邁騰 21,501輛、帕薩特 21,296輛、名爵ZS 20,943輛、鋒蘭達 20,686輛、CR-V 20,504輛、比亞迪漢 20,267輛、名爵5系 20,081輛。
從中能夠發現,前5名已經被新能源車所牢牢占據。更具象來說,還是由於比亞迪與特斯拉兩位「大魔王」的拚命狂奔,二者分別將各自所處細分市場曾經的燃油車霸主紛紛斬落馬下。
還是老生常談的那句話:「時代,真的變了。」隨著劇情繼續發展,新能源車對燃油車的「侵蝕」,將會愈發猛烈。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
聊過了「蛋糕」究竟有多可口,結合乘聯會公布的成績單,有一個趨勢應該引起大家的警惕。
那便是10月純電動批發銷量雖然達到58.5萬輛,但同比增長僅為14.4%,環比增長更是只有3.7%。相比之下,插電混動批發銷量達到29.8萬輛,同比增長78.2%,環比增長9.9%。
也就是說,目前中國新能源市場的絢爛綻放,插混板塊的貢獻占據了很大的比重,而純電板塊的上漲勢頭明顯有所放緩。就拿特斯拉為例,這家美國車企在刨去出口後,10月在華零售銷量僅為28,626輛。
那麼,新的問題也由此產生:「明年,純電動車銷量是否會出現負增長?」
屆時,如果預言成真,那麼各個品牌可能需要重新考慮一下發展路徑。對於那些只做純電動車的品牌而言,日子或許遠沒有想像中的好過與樂觀。
與此同時,既然聊到了明年,那麼「價格戰」肯定會變得更加慘烈。
就像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提及的那樣:「當下是快魚吃慢魚的時代,不是大魚吃小魚的時代,車企在未來3-5年如果沒衝上去,就沒機會了。並且未來3-5年,車市整體或不同細分板塊會持續開打價格戰。」
簡單翻譯過來,中國車市留給弱者的生存還在進一步被壓縮。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強者的領先優勢則像滾雪球般越積越大。
當然,新能源滲透率必定會進一步的攀升,今年達到36%,明年突破50%應該不成太大問題。按照中國乘用車整體零售銷量維持在2000萬輛的規模換算,那就是令人激動的1000萬輛。
並且參考剛剛提及的發展趨勢,1000萬輛新能源車中,插混所占的份額還會進一步攀升,甚至做到與純電「平分秋色」。
另外,隨著類似華為、小米般的「門外野蠻人」的正式入局,整個大盤的競爭將會變得特別慘烈。由此不免開始擔心合資品牌的處境,隨著燃油車的急速萎縮,新能源上不了台面,明年在華銷量份額能夠達到40%已經算是慶幸。
而在這其中,日系一定會遇到非常大的麻煩,尤其是日產、本田;德系的處境由於BBA的支撐,相比之下會稍好一些,但並不包括大眾。反觀法系、韓系、美系,一定程度上基本上到了「出局」的邊緣。
寫到這裡,文章臨近尾聲,想要再次搬出今天的標題:「蛋糕」可口,和你有什麼關係?
可以肯定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新能源市場乃至整個中國車市,贏者通吃、資源向頭部品牌所集中,將成為不可逆轉的大方向。
因此,殘酷的「大洗牌」,還會一輪又一輪的上演,所有參與者要做的就是:「碎了牙,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