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會讓皮膚變好,那麼運動出汗和熱出汗一樣的程度達到的效果一樣嗎?

2022-09-07     ASICS亞瑟士

原標題:出汗會讓皮膚變好,那麼運動出汗和熱出汗一樣的程度達到的效果一樣嗎?

對多數人來說,出汗讓皮膚變好的兩點主要原因:

  • 毛孔打開,皮膚毛孔的污垢及多餘油脂隨著汗液排出;
  • 皮膚新陳代謝加快,真皮層和表皮層的厚度向更好的狀態轉變,皮膚也更為健康。
出汗現象,會出現在很多地方。高溫環境會出汗,運動多會出汗,情緒緊張冷汗直冒,吃辣椒會冒汗,或者生病也有可能出汗……根據命題,我們只討論高溫出汗(熱出汗)和運動出汗,這兩種出汗的共同點就是,身體感到熱了,需要降溫。
出汗具有排泄和調節體溫的作用,適當出汗也能通經活絡、活動全身器官,改善微循環系統等。汗液里98~99%的成分主要是水,其餘成分主要是氯化鈉和鉀、鎂、鈣、乳酸、尿素氮等。汗蒸療法也被廣泛應用。但這裡要注意的是,其重要價值在於加速新陳代謝,而不是減肥。

只要不是病理性的出汗,不管是運動出汗還是熱出汗,本質上都是人體調節體溫的一種方式。而它們的區別在於,熱出汗是被動出汗,運動出汗是主動出汗。

從提高新陳代謝和排汗量的角度來講,運動出汗的效果更好。需要闢謠的是,很多裹著保鮮膜、刻意焐熱增加出汗等方式,非但沒有其宣傳的效果,還容易增加虛脫、皮膚炎症等的附帶問題。

也有一些皮膚相對比較敏感的朋友,運動出汗後則會出現,例如:出汗導致的過敏、紅腫;室內的空調房過於乾燥,皮膚干疼、發癢;或者是冬季室外運動時,風吹的臉生疼,甚至皮膚凍傷的問題。如果有這些皮膚問題,則是需要有針對性護理的。

熱出汗(被動出汗)

人體新陳代謝產生的絕大多數熱量都通過皮膚這個最大的免疫體系散熱散掉,當外界溫度偏高,原本體表的熱輻射、熱對流、熱傳導發揮效率低下,調節出汗的中樞便要求更高效的汗液蒸發承擔散熱的主要職責。這就是熱出汗;

和運動出汗的時候肌肉做功,消耗了脂肪/糖等物質相比,熱出汗只是為了調節體溫而進行的捎帶手的工作。順其自然的出汗,失去的水分我們把它及時補回來,就好。

運動出汗(主動出汗)

運動過程中肌肉做功,機體代謝速率加快,身體會消耗更多糖/脂肪等物質,並且更大量的產生熱量,出汗可以讓身體維持在一個適合的體溫中,繼續運動下去。主動出汗的排汗量遠高於被動出汗

運動出汗,更需要注意的是當下的環境是否適合運動、運動強度是否過高、如何及時喝水彌補身體流失的體液、以及運動後應該怎樣補水。

運動時毛孔張開,很多汗液最終以氣體形式從角質層蒸發。區別低溫狀態人體的不感蒸發,運動時的流汗是可感蒸發。所以汗液中的成分——主要是大量的水分,少量的微量無機鹽、乳酸和尿素——也會更大量的帶離身體,並聚積在皮膚表面。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高強度的運動出汗後身體體表會有白色的物質稀釋出,而熱出汗就要少一些。

通過運動出汗,皮膚表面的pH值更趨向於偏鹼性,而我們本身的皮膚狀態是偏弱酸性的。所以,運動出汗後,為了皮膚狀態更好,是需要一些及時性的護理的。

出汗後的皮膚護理

看到這裡,我們就知道了,在大量出汗的同時,皮膚表面的pH值趨向於偏鹼性,汗液排出後在皮膚表面的污垢和鹽分如不能及時清理,反而容易覆蓋毛孔,導致皮膚問題。

如果跑步後不及時清理,對皮膚的影響是比較負面的。想像一下高強度的運動後,一臉汗水蒸發後皮膚表面留下鹽分和油脂,如果不洗個澡直接休息/睡覺,幾小時後皮膚就會非常難受,敏感點的皮膚可能就會過敏爆痘了。

特別戶外運動時,比如跑步、馬拉松、球類運動時,肌膚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運動時產生的汗水、空氣中附著的泥垢以及飄散在空中的顆粒、以及運動後我們的毛孔處於張開狀態,皮脂腺分泌也特別旺盛,如果不注意清潔,容易阻礙皮膚與外界進行交換,造成毛孔堵塞、滋生細菌和腐蝕肌膚。

我們邀請了來自日本資生堂的化妝師石田美樹(Miki Ishida)講一講「有關運動後可以立即進行的護理」 。

如果不能及時回家進行深度清潔的話,在運動後我們可以進行簡單的皮膚護理。

第一步是除去污垢!

在運動結束後,除去臉上的汗水以及污垢是首要任務。

建議使用可攜式的小瓶卸妝水,卸妝水能夠很好地清潔污垢以及汗水。如果沒有卸妝水,用常溫水打濕毛巾(冬季可以用溫水)輕柔擦拭,注意不能用力按壓,不然容易導致毛孔堵塞,令皮膚無法呼吸。

特別夏季的時候需要注意,要給出汗這個過程一個緩衝和結束的時間,加上往往出汗最多的時候是運動停止的時候,所以在你擦拭了一遍之後,可能還會繼續出汗,這時候就需要花點時間等一等,可以摸一摸皮膚,不再出汗了,然後在擦拭一下,等排汗停止了再開始下面的步驟

接下來要做的是保濕

運動時的出汗,能感受到自己的汗水在快速地流失,因此在除去污垢和汗水後,就要注意保持肌膚的濕潤了,

推薦保濕噴霧,保濕噴霧方便快捷,在運動中就能夠使用,使用時要注意噴完後用乾淨的手掌或者紙巾拍干、壓干,不然水分蒸發更容易帶走臉上的水分而變得更干。

在給身體補充水分的同時,也記得要給皮膚補充水分。

如果條件允許,別忘了鎖水

特別是運動後又長期待在空調房的朋友們,當皮膚長時間地暴露在乾燥的空氣中,就特別需要注意一些小地方,譬如嘴唇、鼻子、臉頰周圍。乾燥會讓這些部位變得粗糙。

可以攜帶了一個迷你瓶裝的乳液/面霜,冬季的話可以用護理油,輕薄的塗抹在整個面部,然後特別關照一下自己偏乾燥的部位。如果是冬季,用護理油來包裹肌膚和鎖水,不讓其輕易流失。也能起到一定防止皮膚凍傷的作用。

在準備出發前將可攜式的護膚品裝入背包

人體在紫外線的照射下,皮膚底層會形成更多的黑色素來抵抗紫外線對肌膚的傷害,是皮膚的自我保護機制,同時也在加速皮膚的衰老。

光照充足的夏季,除了在運動前做好基本的防曬工作後,回到家中可以使用價格適中、具有舒緩、鎮靜、保濕效果的面膜來拯救照射過紫外線的皮膚。

關於出汗的10個小知識

  • 人平均有200-400萬個汗腺,每個腺體釋放多少汗水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遺傳、年齡、健康水平等。體重增加,出汗率也會明顯提升。通常情況下,男性的出汗量往往比女性更大;
  • 一般情況下,成年人每天飲水量在1.9L左右。成年人的最大出汗量,每小時有人是2升,有人能達到4升,個體差異極大;
  • 需要闢謠的是,很多裹著保鮮膜、刻意焐熱增加出汗等方式,非但沒有宣傳效果,還容易增加虛脫、皮膚炎症等的附帶問題;迄今沒有任何醫學研究表明,出汗有所謂的「排毒」效果;
  • 人類在某種程度上具備如今的運動能力,尤其是有氧運動(耐力)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拜強大的出汗能力所賜
  • 2014年的一個實驗數據,對照16名長跑選手和20名辦公室久坐選手,即便是日常情況下,長跑選手的出汗量、活躍汗腺數量、單位汗腺汗液輸出量等都遠高於久坐的人,他們的身體也會更加主動的去調節皮膚溫度(數據來源於JBL TWK實驗室);
  • 對運動愛好者而言,需要謹記一個原則,你補充的水分應該是身體流失水分的1.5倍。比如稱量運動前後體重,發現體重減輕了1公斤,則需要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喝1.5公斤的水分,來充分補充;
  • 固定場地的運動(如籃球場羽毛球場),場邊可放置水壺,每個運動間隙喝幾口。跑步可選擇循環線路,在某個點放瓶水(但要注意不會被其他人動用);
  • 最適合「運動喝的,是含量4%~8%的碳水化合物飲料。補水可選擇富含電解質的功能性/等滲/運動飲料,但要注意此類飲料也可能含有大量糖分,容易攝入過量同時,高糖分反而會加速口渴感的出現。
  • 出汗和減肥不是因果關係,出汗與調節體溫直接相關,和減肥不是直接關係。環境溫度高了,體表散熱需要流汗,運動後,人體內部核心溫度高了,為了散熱也要流汗。
  • 對更關注皮膚的女性而言,運動結束後,除去臉上的汗水以及污垢是首要任務,而後才是保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33c3c0b40031fbad1b84ccbb34eb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