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型冠病毒疫情蔓延,各地防疫層層加碼,武漢人甚至整個湖北人都成了被區別對待的對象。有的地方築起路障,拒絕武漢車入境,「圍堵鄂A牌照私家車」;有的地方把武漢人隔離起來;有的地方的「酒店拒絕湖北人入住」;各種諷刺、嘲笑湖北人的圖文在朋友圈傳播。
隨著疫情的繼續,很多農村都實行了封村措施(圖片來自網絡)
1月30日,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心理學系教授嚴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現在最需要進行心理疏導的不是留守在武漢的居民,反而是滯留在外地的武漢人和從武漢返鄉的人員。」
滯留外地的武漢人心理狀態更值得關注
嚴喻本人現在就身處武漢,據他觀察,雖然武漢封城了,但至少在這座城市中,大家處於同樣的環境中,是同一個群體,彼此平等,只要做好防護,還能正常過日子。這種正常的社會秩序很大程度上減弱了留守人員的心理壓力。
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在外地的「武漢人」已經被妖魔化,污名化,很多人「談鄂色變」。對於這種現象,嚴喻並不意外:「由於倖存者偏差現象,民眾只能在媒體上看到一個又一個被確診的武漢人,很容易對於『武漢人』這個群體都心生排斥。」
在外地的「武漢人」已經被妖魔化,污名化,很多人「談鄂色變」(圖片來自網絡)
在這種情緒的驅使下,很多在封城前從武漢返鄉的務工人員和武漢旅遊人士現在滯留外地,遭遇驅逐。當地人會將他們當作一個攜帶病菌的個體,從而有意無意地疏遠或孤立他們,使他們在防護病毒傳染的生理行為之外,還要背負被歧視的心理壓力。
嚴喻認為:「他們會有更多的焦慮感,因為他們沒有歸屬感,但又回不來武漢,處在一種懸空的心理狀態中。比起留守武漢相互支持、打氣的人群,這些人的心理狀態應該是更差的。」
很多人已經進入了「應激狀態」
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應激反應」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但事實上很多人已經進入了「應激狀態」。
1月25日,一位微博博主@余婧在路上 發布了一條關於應激狀態的微博,其中提到「特別提醒一下,不停刷手機上的創傷性信息,是進入應激狀態的表現。」截至目前,這條微博已經有8.5萬轉發,評論中許多網友分享了自身的經歷。有網友表示:「我一直不停刷到現在,怕再一睜眼爆發什麼大問題」,博主@余婧在路上 評論稱「快睡覺!你這明顯進入應激狀態了!」
其實,所謂應激反應,大多發生在一些嚴重的、會波及到許多人生命的災難之後,如地震、洪災、重大傳染疫情等。進入應激狀態的表現為恐懼、無助、悲傷、憤怒、麻木,或者疲倦、發抖、失眠、心神不寧、呼吸困難、肌肉疼痛、噁心腹瀉等。
嚴喻表示:「當前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較多,當你很關注一件事時,它的負面影響就會過分擴大。不管是疫情遍布全國,還是醫療資源短缺,這種種負性事件匯聚成了殘酷的信息流,使得關注的人很容易陷入一種持續的應激狀態中,引起廣泛的焦慮。」
恢復正常的生活節奏
疫情期間,普通民眾居家自我隔離、不添亂,就已經是在為疫情做出貢獻。而要保持自身的身心健康,嚴喻建議,首先要從廣博的信息流中抽身。
如果要關注疫情的發展,可以選擇權威、科學的信息渠道,如人民日報等官方媒體。即便是這樣有選擇的信息流輸入,也要遵從適量的原則。在這之外,更為重要的是恢復自己的正常生活節奏。
嚴喻表示:「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在春節假期居家自我隔離的確無聊,但同時也是一個很好的提升自己的機會。大家可以給自己制定一個合理的規劃,讀書、學習、鍛鍊都行。如果想趁機放鬆,也可以看看電視劇、綜藝等,重要的是為自己找一件願意做的事,拓展思路,不要一直被動地陷入應激反應的泥潭中。」
現在全國各地已設立了多個疫情心理支持熱線,如果民眾無法自行調節,也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支持服務。(撰文/記者 趙玲 圖文編輯 陳永傑)
附:各地疫情心理支持熱線:
湖北省
湖北省委教育工委、湖北省教育廳組織專家開通心理支持熱線和網絡輔導服務
電話號碼為:4007-027-520,開放時間為每天9時至21時
武漢大學
武大心理健康中心在你身邊
QQ:1958680537每日對話服務時間為8:30時至22時
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學生工作處大學生心理教育中心
通過三個諮詢QQ:1448520936、1559354592、1602245966
電話:15623106969
為本校在讀學生提供心理援助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學生心理健康中心開通心理支持網絡服務QQ:3128870353
武漢理工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開通面向學生的心理援助服務
通過QQ號(2305202159或1738867292)提供在線諮詢服務
華中農業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開通心理支持網絡服務
QQ:259075559
武漢工程大學
武漢工程大學開通心理援助熱線提供線上心理服務
QQ:1824229610或者EMAIL:[email protected]
湖北師範大學
湖北師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開展心理支持服務
QQ:574315080
三峽大學
三峽大學學生處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導中心開設網絡和電話心理援助服務
QQ:3371798366
電話:15971624337
電話:13997668656
電話:13886705336
北京市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24小時心理健康援助熱線:010-62760521
北京師範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心理支持熱線:4001888976
北京郵電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學生工作部(處)心理素質教育中心
心理援助熱線電話:010-62281882
北京建築大學
北京建築大學學生工作部心理素質教育中心
心理諮詢預約電話:13810392680(9:00-21:00)
重慶市
西南大學
西南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學生工作處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中心
電話:13996464520
上海市
上海大學
上海大學心理輔導中心開通心理支持網絡服務
心理支持熱線(QQ語音通話):2053868907
四川省
電子科技大學
諮詢電話:028-85422114
西南交通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心理研究與諮詢中心
為大家提供系列心理支持手冊QQ:1127403064
浙江省
浙江師範大學
浙江師範大學推出心理輔導服務
QQ:632640053
QQ:397863438
廣東省
中南大學
中南大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網絡諮詢:http://psy.csu.edu.cn/
中南大學心晴熱線:0731-88876901
(本文來自:中國數字科技館)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製: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歡迎朋友圈轉發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
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違者必究
閱讀更多權威有用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動,請下載「科學加」客戶端。蘋果用戶可以在App store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安卓用戶可以在應用寶、360手機助手、豌豆莢、華為、小米等應用市場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