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冤殺一位大臣,導致國家窮困,皇帝不顧臉面四處索拿卡要

2023-04-18     尋根拜祖

原標題:唐德宗冤殺一位大臣,導致國家窮困,皇帝不顧臉面四處索拿卡要

劉晏遇害,天下冤之。他的死引發了黨爭之禍,也導致藩鎮憤怒,加劇了他們與朝廷的離心離德。

劉晏是大唐的錢袋子、財神爺,是那個多災多難時期的巧媳婦。

金章宗完顏璟曾經說:「能做到使國家富裕,同時老百姓又不受困的理財大臣,自唐朝以來唯有劉晏一人。」

司馬光、歐陽修也持相似的觀點,他們認為劉晏理財以養民為先,國家不斂於民而用度足,因此安史之亂後,雖十幾年兵亂朝廷依然軍資充足。

遺憾的是,這位默默支撐大唐經濟命脈的良臣,卻遭遇冤屈而死,唐德宗因為一件往事竟然扮演了幫凶的角色。而劉晏的死,則給了大唐帝國一個沉重的打擊。

從神童到財神

劉晏出名很早,《三字經》中「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為後世保留了那段歷史佳話。

開元十三年,唐玄宗封禪泰山,時年只有七歲的劉晏獻頌詞至行在,宰相張說對唐玄宗說:「這孩子是國瑞。」唐玄宗龍顏大悅,當即加封劉晏為「太子正字」。

所謂「正字」就是校定典籍,刊正文字,您可以將它理解為古文字研究專家。

一個孩童,居然醉心於枯燥的文字考據,實在讓人難以置信。那天,劉晏成了最耀眼的明星,期間還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董貴妃見劉晏著實可愛,一把抱住坐在自己腿上,並親自給他盥洗。

這個情節後來被蔡東藩先生「發揚光大」,只是女主角變成了楊貴妃,男主角成了安祿山,而盥洗則變成了洗澡。我很納悶,後人怎麼就記住了山寨版,而忘了原版呢?

泰山面聖后,「神童」劉晏在大唐名揚天下。

劉晏沒有掉進成長的陷阱,只不過他的興趣從「正字」轉變為經濟學,並且在地方治理上展現出非凡的才華。

安史之亂讓劉晏的仕途遭遇挫折,他所任職的溫縣陷落了,於是只好避禍於襄陽。在這裡,他得到了永王李璘的徵召。

不料劉晏卻拒絕了,他還給遠在成都的宰相房琯寫了封信:「讓諸王分制天下,以期建立齊桓公、晉文公這樣的功業,這是不可能的。」

諸王出鎮,分治天下,是安史之亂後唐玄宗的一項重要舉措,其中永王李璘就以江陵大都督身份統領中南地區。

歷史證明這是敗筆,它必將導致皇儲李亨與諸王之間的紛爭。劉晏從一開始就看出了其中的弊端,眼光不可謂不銳利。

人這一輩子,總會碰上幾次轉折點,或青雲直上,或一落千丈,其中的關鍵就是能否看得清擺在眼前的是「餡餅」,還是「陷阱」。

當年李白選擇了李璘的邀請,結果捲入「李璘謀反案」,成了逆臣。而劉晏則拒絕了李璘,成功避險。

不久,李亨在靈武登基,傳詔劉晏出任度支郎中、侍御史,負責江淮租庸事務。所謂租庸事務,就是徵收江淮地區的稅賦,並將它們轉運到鳳翔。

在烽煙四起、山河破碎的年代,劉晏既要保證能多徵收稅賦,還要保證當地民生,更要將稅賦安全、及時地轉運到目的地,這項工作難度何其之大。

劉晏就這樣踏上了新的征程,開始了他長達26年的財政官員生涯,這一年他39歲。

理財三大法器

中國歷史上向來不缺理財專家,但大多數都難以逃脫「與民爭利」、「盤剝殘民」的詬病,比如漢之桑弘羊、唐之王鉷、宋之王安石等等。

劉晏是如何做到「民不加賦,而國富饒」的呢?

劉晏的經濟政策主要有三項:改革榷鹽法、改革漕運、改革常平法。

改革榷鹽法

榷鹽法就是「食鹽專賣」,這項制度在很多朝代都會使用,唐朝恢復榷鹽法其實始於另一位財經專家第五琦。不過第五琦就是那種「與民爭利」的典型,他的大多數政策其實是對老百姓和民間資本的掠奪。

第五琦的榷鹽法採取完全「官方專利」的方式,而劉晏則推行「官商分利」,與民間資本建立鹽業產銷及運輸環節的合作關係。

這種方式避免了朝廷在末端環節工作不細、成本太高等問題,同時也調動了民間資本的介入,反而大大降低了緝私成本。

改革漕運

漕運工作劉晏卻採取了全過程國營的舉措,這是因為它不是民間資本實力所能觸及的,而且還需要動用軍隊。

為了提高漕運效率,劉晏行程數千里,親自考察了淮河、泗河、黃河,仔細研究了宇文凱、李傑等先賢留下的工程。

根據調查,他制定了相應的船隻打造、船工配置、倉儲設置等詳細的標準,從此「每歲運谷或至百餘萬斛,無斗升沉覆者。船十艘為一綱,使軍將領之,十運無失。」

有一年,關中鹽價暴漲,憑藉漕運渠道,劉晏僅用四十天就從揚州調來大批食鹽,長安官民都忍不住「謂之神」。

改革常平法

常平倉是國家利用物資囤積和釋放,平抑物價的一種舉措,一般只經營主糧作物,而且基本上不賺錢。

劉晏憑藉個人敏銳的商業嗅覺,將品種擴展到「萬貨」。他注重商品流轉速度,對全國各地的常平倉統一指揮,賺得盆滿缽滿,以至於唐代宗忍不住誇讚劉晏是自己的「蕭何」。

劉晏的成功絕非偶然,他有絕招。

組織保障:十三巡院

劉晏組建了專門服務於度支部的十三巡院,數百人的知院官、判官、巡官、巡覆官、勾檢官、勘會官等,通過快騎將各地的情報彙集到劉晏這裡。

用劉晏自己的話講,全國的物價變化都在他腦子裡,他的眼前流動的都是錢。人們經常看見這樣的一個場景,在上朝的路上,劉晏騎著馬,以馬鞭為算籌,小帳本在腦子裡一頁頁閃過……

勤於政務:日清日畢

劉晏是個沒有生活情趣的人,整日跟錢打交道的他,生活簡樸,不納姬妾,只對工作感興趣。

他每天天一亮就開始工作,半夜睡覺,雷打不動。他還有個習慣,當天的事,無論有多忙必須當天解決,不能隔夜。

經營環境:打點疏通

對一位財神爺來講,劉晏最大的難度就是環境給他製造的壓力。官場上下都眼紅他的職位,大把的錢從指縫流過,你不貪誰信吶?

天下那麼多緊俏物資,別人花大價錢都不一定買得到,他劉晏想給誰隨時拿得出。

劉晏為了贏得好環境,在京城權貴和各地名士之間沒少打點,當然,給皇帝的貢品也要多下些心思。因此,劉晏落下了「固恩保權」的口實。

劉晏還收留了一批關係戶的子弟,但他寧可讓這些人吃空餉,也絕不讓他們做不適合的工作。

這些雖然有污名聲,但不可否認,劉晏能掌握財經工作26年,跟良好的人際環境密不可分。

被奸臣迫害而死

然而,即便如此劉晏還是被一個人盯上了,此人就是宰相楊炎,劉晏曾經的部下。

說起來楊炎的理財能力也非常高,後來還搞了稅制改革,本該志同道合的戰友怎麼就成了仇人呢?

楊炎此人很有才,但心胸狹窄,喜歡拉幫結派,唐德宗時期的黨爭他罪責難逃。

自負其才的楊炎瞧不上劉晏,二人共事期間相互看不順眼。楊炎憎恨劉晏還有一個奇葩的理由:劉晏害死了他的恩公元載。

元載是唐代宗時期的權臣,曾經幫助唐代宗幹掉了李輔國、魚朝恩兩大禍患,由此權傾一時,囂張跋扈,連唐代宗的警告都置若罔聞。

忍無可忍的唐代宗與舅舅密謀,突然抓捕了元載,並將他由六人組成的專案組審查,其中就有劉晏。結果毫不意外,元載被賜死。

其實劉晏與元載的關係相當好,還曾經得到過元載的提攜。但元載壞事做絕,皇帝又想讓他死,劉晏既不可能,也做不到包庇元載。

然而,楊炎居然懷恨在心,將當年曾經「陷害」元載的人全都清算了。

為了扳倒劉晏,楊炎下了三步棋。

第一步,以恢復尚書省為由,剝奪了劉晏的財政大權。第二步,又以奏事不實為由,將劉晏貶為忠州刺史。第三步,又暗中讓人誣告劉晏有謀反之舉。

受指使的人叫庾准,此人與劉晏不和。楊炎特地將他調任荊南節度使,成了劉晏的上司。

不久庾准狀告劉晏寫信向中書令朱泚求援,言辭多有不遜。同時又在忠州招兵買馬,想對抗朝廷。

楊炎在唐德宗面前煽風點火:我也從別的渠道證實了庾準的話。於是唐德宗派人前往忠州,秘密處死了劉晏。

唐德宗的小心眼

太草率了吧?唐德宗為何不做調查?也不做審訊?

何止草率,事實上,唐德宗在殺害劉晏時連一個說法都沒有,而是在劉晏死後十幾天,才補發了一道詔書,說劉晏有謀反之舉。

唐代宗視劉晏為「蕭何」,唐德宗為何對劉晏如此刻薄呢?起因還是在楊炎身上,他在對劉晏下手前,先給唐德宗下了一劑迷魂湯。

某一天,楊炎淚流滿面地對唐德宗說:「當年劉晏、黎干他們離間先帝與陛下的關係,差點動搖國本。如今黎干雖然伏法了,但劉晏還手握大權,臣作為宰相竟然束手無策,罪該萬死吶。」

楊炎揭開了一段宮中舊事,那時候唐代宗寵幸獨孤氏,曾經有立獨孤氏為皇后的想法。麻煩還不僅於此,獨孤氏有個兒子叫李迥,一旦獨孤氏封后,就意味著李迥成了唯一的嫡子。

唐德宗是唐代宗的庶長子,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他是皇儲第一候選人,但是一旦李迥成了嫡子,就意味著他這個太子不合法了。

黎干、劉忠翼等人就是推動獨孤氏封后的一小撮人,而楊炎把劉晏也捎了進來。

對楊炎的這個舉動,宰相崔祐甫非常憤慨,稱之為「曖昧虛妄之詞」。崔祐甫是提攜楊炎的恩人,他都不贊同楊炎,由此可見楊炎大機率就是誣陷。

然而,唐德宗也是個心胸狹隘、忌憚心極強的皇帝。他信了,這才有了聽由楊炎陷害劉晏的事。

準確說,唐德宗就是劉晏之死的幫凶,糊塗蛋,為了私怨,竟然不顧劉晏對大唐帝國的巨大價值。

劉晏就這麼死了,唐德宗甚至還抄了他的家,滿以為會抄出萬貫家財,卻不料得到的僅僅是兩車書,和幾斛糧食,清廉得讓人心酸。

劉晏的死帶來非常嚴重的惡果,朝中輿論一邊倒地指責楊炎,也對唐德宗心懷不滿。

連各地節度使都表達了不滿,淄青節度使李正己要求朝廷拿出劉晏謀反的證據,而楊炎卻以證據丟失了為由搪塞。

這種明目張胆的製造冤案,讓朝廷人心盡失,也讓本來就不安分的藩鎮更加離心離德。

事實證明,大唐離開劉晏還真玩不轉,唐德宗很快就陷入了財政危機。為了搞錢,唐德宗後來連臉都不要了,竟然派宦官到各地公開索取,號稱「宣索」。甚至派人到集市上掠奪,號稱「白望」。

不知道這個時候,他有沒有想到那個被他冤殺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1f61cdd42a5fe86a21ba93ee3e1e5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