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車涉水能力比油車更強?除了涉水深度,其餘基本沒區別

2023-08-02     懂車師哥

近段時間,受颱風等極端天氣影響,不少地方都遭遇了暴雨災害,關於電車跟油車的涉水能力對比又成為了大家熱議的焦點。我把涉水能力拆分為兩項:涉水深度和涉水時間,這樣更容易理解。

涉水深度方面,電車相比油車的確更有優勢。首先是因為電車沒有發動機,不需要考慮進排氣系統。而油車的排氣通常位於底盤下方,但汽車尾氣從排氣管向外排出,依靠氣壓差,即便被水淹沒也不會影響發動機正常工作。萬一在涉水時車輛熄火,水同樣有可能通過排氣管湧進三元催化器等關鍵部件,造成部件損壞,這就是油車在涉水時不能松油熄火的原因。油車的發動機進氣口一般位於引擎蓋下方,這個位置是絕對不能被水淹沒的,一旦被水淹沒,發動機就會進水熄火,甚至損壞報廢。

這樣一對比,就能理解為什麼網上那些視頻中,電車被淹沒引擎蓋還能在水中行駛,而油車卻不行。當然,油車也能改裝涉水喉,將發動機的進氣口延伸至與車頂相近的高度,這樣就能大幅提高車輛的涉水深度。

除了進排氣的區別以外,電車還有一個先天「優勢」——車重。一旦涉水深度超過超過車輛底盤最大離地間隙,就會受到水的浮力,從而失去抓地力,即便車輛發動機和電機能夠正常工作,車輛也無法正常行駛。以緊湊級轎車為例,普通油車的整備質量通常在1.3噸到1.4噸左右,而電車的整備質量則能達到1.6噸甚至1.7噸,所以電車在涉水時更容易獲得抓地力。

至於涉水時間,電車和油車就大同小異了。因為汽車生產的標準防水等級基本是相同的,最低的是IP65級,級別最高的一般也就IP67級,至於等級的劃分標準,大家可以參考下方的圖片。有部分廠商會為了吸引用戶從而宣稱自家的車輛採用了IP68最高等級的防水標準,其實是為了混淆視聽,防水等級每提升一級,生產成本都會大幅上漲。基本上不會有車企會花這樣的代價,通常只有部分重要配件會用到這樣的標準等級,比如電車的電池包。既然標準是統一的,剩下的就只有工藝水平的區別了。

工藝水平中氣密性測試是較為重要的一項,如果氣密性不好,水就會通過窗戶、門縫等縫隙中滲入車內。如果車內隔音棉等部件被水浸濕之後,不及時處理會出現發霉發臭的現象,即便車內沒有被水泡過,也有可能會被認定為水泡車。

不論是電車還是油車,一般建議車輛的涉水深度不要超過30公分,大約是半個車輪的高度。如果是緊急情況下,在不影響車輛行駛的前提下,最多在涉水路段停留不超過半小時,以免造成車輛損壞和鏽蝕。在容易遭遇城市內澇的地區,最好在下暴雨之前,將車輛開到地勢較高的地方停靠,如果需要涉水,一定要確定涉水深度之後再通過。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安全出行比啥都重要。(文/阿豪)

註:配圖來自網絡,權利歸原作者所有,一併感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13f9cd4e570b3d7831d79df65f2e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