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育成長階段,任何過度打擾和使用,都是對孩子生命的透支,透支的人生只會枯萎凋零。
作者:皎潔的後青春時代
鍾美美火了。
這個稚氣未脫,操著一口略娘的東北口音模仿老師的男孩,瞬間圈粉百萬。人們一遍遍欣賞著小男孩獨具特色的模仿,感覺從節奏把握,性格刻畫,以及惟妙惟肖的微表情小動作,令人仿佛置身了童年的課堂,重溫了或智慧或精明或溫厚或刻薄各色老師的印象與感受。
後來發生了教育局和學校約談的插曲,男孩的內容擴展為社會生活,如那段「列車乘務交響曲」,售票員,播音員,服務員,送餐員,各種人物間靈活切換,不知道的還以為是表演系學生的小品專輯呢。事實上,這完全是一個初二男孩在完成線上作業後,為了打發寂寞,自己獨創出來的,連爆紅後的消息,都是別人告訴母親的。
沒有專業訓練,沒有劇本和導演,卻碾壓一干專業藝人,每看一次視頻,對這個其貌不揚卻才華橫溢的男孩折服一次。
忽然想到,假如鍾美美是自家兒子,我該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爆紅這一情況呢?
在網際網路自媒體方興未艾,鏡頭前吃碗肥肉都能收割流量賺到銀子的當下,任何一個熱點人物都有可能成為搖錢樹和行業敲門磚。
果然,許多廣告公司紛紛向鍾美美伸出橄欖枝。有一個公司要出百萬簽約鍾美美。
如何面對這種天上掉餡餅的誘惑?
我想起了不久前刷屏的一段視頻。
四五歲的女童在拍廣告,也許是累了,也許是煩了,小女孩有些心不在焉,拍攝人員正要哄一哄,斜刺里一個年輕母親飛起一腳踢了過去,毫無防備的女孩一個趔趄,差點撲地。
由此一個不為人知的行業「童模」浮出水面。
某些長相漂亮,鏡頭感強的孩子,成為童裝玩具廠模特,賺取不菲的廣告費。有的家庭父母不上班,專門帶孩子四處走穴,靠「啃小」活得光鮮滋潤。他們為了賺錢不顧孩子身心疲憊,一天接幾十個單,有的孩子因此耽誤了學業。據說還有個別家長為了孩子發育慢些,延長童模生涯,或者為了形象好看,故意不讓孩子吃飽……
為了抓快錢,不惜犧牲孩子的健康和學業,令人感慨金錢泯滅了人性,只剩下赤裸裸的貪慾。
有些明星為了撈金也為了兒女日後進娛樂圈,不惜讓年幼的兒女
在鏡頭前搔首弄姿,各種花式曬,吃相特別難看。
鍾美美的母親 卻是一股不為世俗污染的清流。
她沒有絲毫墨跡,斷然拒絕了某公司百萬包裝鍾美美的邀約。小美側面聽說後有點心動,曾偷偷打聽過這件事,被媽媽劈頭蓋臉一頓罵:「你想錢想瘋了嗎?」她堅定告訴兒子,現在你的學業最重要,其他都不重要。小美在回答採訪時也表示,只要好好學習長本事,將來掙千萬都不是問題。
真的要為這位母親點贊叫好!
早慧只是萌芽趨勢。古詩《傷仲永》講述了一個天才男孩 ,因為父親貪圖錢財,帶著他到處表演作詩才華,導致學業中斷,最後「泯然眾人矣」的悲劇故事,給人敲響了警鐘。
早慧只是萌芽,還需要後天的強化。朗朗,丁俊暉,科比,吳京等大牌明星,都在幼小時表現了出眾的天資,但能在千百萬人中脫穎而出的決定因素,還是後天科學精準,刻意練習形成「肌肉印象」和下意識。鍾美美們要想真正成為專業領域的翹楚,今後還需要付出大量艱苦卓絕的努力,才有可能成功,否則,只能成為一划而過的流星。
特長還需通識保障。「神童」和「天才」,如果沒有給力的環境豐富的通識,往往半途夭折。湖南魏永康兩歲就識字過千,17歲進入中科院物理系。但從小被母親抱大的魏永康,生活能力等於零,無法處理好生活雜事,學習、生活一團糟,錯過考試、成績掛科,讀研第三年被學校勸退。
家長只顧在學業專業上督促,卻將現實生活屏蔽起來,培養出「兩耳不聞人間事,一心只求專業精」的偏科畸型人才,要麼學業上精湛,生活上白痴,事業家庭受挫;要麼自私冷血,不認爹娘,甚至對父母家人拔刀相向;要麼心智缺失,被不良之人偏財騙婚索命。
專業還要人格加持。除了學業專長的精進,還要有其他學科知識的鋪墊與助力,更需要三觀的強有力護持。禍國殃民的貪官早期也是學霸,助紂為虐的律師來自行業精英;出賣國家機密的漢奸竟是高科技領軍;利用職權公然保養的曾是華為中層;國家培養的人才,喪心病狂幫美國破解我北斗密碼……這一切觸目驚心的事實警示我們,一個人的天良與政治覺悟,可以助人成功,也可致人毀滅。而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軟實力,需要長期的薰陶與灌輸,這是一種慢功夫,也是一種硬功夫,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全方位培育,不能指望默認自動生成,更不能「一白遮百丑」,造就一手軟一手硬的蹩腳人才。
鍾美美母親是清醒的。她深諳根深才能葉茂果甜,現在的紅,太淺太窄太侷促沒後勁,無法走得更高更遠;
鍾美美母親是智慧的。她明白髮育成長階段,任何過度打擾和使用,都是對孩子生命的透支,透支的人生只會枯萎凋零;
鍾美美母親是豪橫的。在難以拒絕的誘惑面前,毫不遲疑,斷然說不,一切以孩子的健康成長為慮。
有這樣明智的母親,我們相信,未來鍾美美的路會走得很直很順暢,即便不能成名成家,也一定是個幸福快樂的孩子。
作者,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 頭條號簽約作者 青雲計劃獲獎者
本頭條號擁有30餘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親子溝通如何說)一起,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