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是中原漢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
碰撞交融的文化區域
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
孕育了形式多樣的春節年俗
像晉北的籠旺火、鬧社火
巡關公、踢鼓拉花
晉南的扎馬角、血故事、扭秧歌
兩地的年俗形式雖有不同
但場面熱鬧程度卻不遑多讓
元宵節,山西懷仁點起旺火,數萬人參與狂歡。(王牧/攝)
懷仁南窯村的秧歌隊員轉旺火(王牧/攝)
為了感受地道的山西年味兒
我們從長城邊上的晉北朔州開始
從北往南到黃河岸邊的晉南臨猗
一路品味那原汁原味的鄉俗
和歡騰熾熱的過年氛圍
晉北地處邊塞要地
特別是雁門關外的朔州城
過年習俗別樣紅火
滿街紅燈飄飄
鑼鼓嗩吶齊鳴
一隊隊濃妝艷抹的秧歌隊
情不自禁地扭著
從初一舞到十五
有的甚至熱鬧到二月二才會停歇
懷仁悟道村踢鼓拉花(陳錦/攝)
晉北或許與其他地方不同
塞外遼闊的曠野養成一股野性
從踢鼓秧歌方可看出
一招一式
一顰一笑
無不洋溢著放蕩不羈的性格
踢鼓拉花
又叫踢鼓秧歌
人物為戲曲裝扮
男角稱「踢鼓子」
以亮勢飛腳為主
剛勁有力、矯健利索
女角稱「拉花」
以跑圓場、跌枝兒、翻身為主
靈巧活潑、輕盈細膩
溫曉晗/攝
這種融拳術、舞蹈、戲曲為一體
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街頭廣場藝術
因為人物身份眾多
有鮮明的故事情節
令觀眾看起來饒有趣味
關於踢鼓拉花的起源
普遍認為起於宋末
發展於明清
興旺於建國後
反映的多為北宋末年
梁山好漢懲惡濟善、除暴安良的故事
石志強/攝
據說當年
有一好漢被官府所抓
梁山泊諸位好漢得知情形
遂喬裝打扮混進城去
期間剛好元宵節
眾位英雄敲鑼打鼓、載歌載舞
給自己臉上抹了鍋底黑
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
正是以現在踢鼓秧歌這種形式
使其全城一度混亂
轉移了官府的視線
將英雄順利救出
後人為了紀念這天
於是每年自發舉行踢鼓秧歌
將自己裝扮成梁山人物
男角扮成宋江、武松、林沖
女角化妝成孫二娘、扈三娘
和諸位英雄家眷
陳錦/攝
逢年過節上演的
傳統踢鼓拉花
多由18人或24人組成
另配有4到5人組成的樂隊
表演者按各自的扮演角色穿著不同服裝
主演稱「落帽」
頭戴紅纓涼帽
穿團龍馬褂、扎大帶、戴張口
手執拂塵、身挎串鈴
石莊村的踢鼓拉花,粗獷亦剛勁,穩健亦風趣(石志強/攝)
再下面的角色分稱
扇公子、大腳婆、鼓子、拉花
和尚、先生、賣藥、懶老婆等
各角色有自己的舞姿和套數
表演方式有100多種
但在朔州民間的不同地方
又有些許差別
尤以懷仁親和鄉石莊村為典型
那粗獷、剛勁、風趣的藝術特點
博得當地民眾的喜愛
如今
踢鼓拉花已被列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朔州各地的舞台和街頭
經常能看到
踢鼓拉花的演出隊伍
在一幫濃妝艷抹的人群中
仔細辨認之下
似乎能分出胡人和漢人
擂鼓金沙灘的楊門女將們(王牧/攝)
處於內外長城之間的朔州
自古就是胡漢雜居之處
北方少數民族和中原漢族兩方文化
經過長期爭戰互融
即便在今天
我們仍能在生活的一角
發現其隱約的歷史痕跡
多年研究「金沙灘」楊家將文化
的學者郝麗雲大膽推測
踢鼓拉花
實為消失的金沙灘軍舞的化身
是歷史上與楊家將有關的
一種民間娛樂活動
裝扮成戍邊將士的踢鼓拉花演員們(王牧/攝)
據典籍記載
宋末時期山西民間盛行太祖洪拳武術
朔州地處雁門關外
群眾大多習武
因此踢鼓秧歌的動作與韻律
是在拳術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
梁山好漢也好
楊門將士也罷
踢鼓秧歌
就像一道溫暖的家鄉菜
一年到頭
人們會在適合的日子
跳起來「踢鼓秧歌」
旺火是新春元宵節期間
流行於晉北地區
久負盛名的傳統習俗
其中以懷仁旺火為最
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懷仁旺火
又稱「籠旺火」
旺火點燃後好似一條火龍
紅光耀眼、蔚為壯觀
元宵節晚上,幾萬民眾圍繞著旺火轉圈。(王牧/攝)
每年元宵節期間
有許多外地人
趕來懷仁
為的就是看大旺火
有一年
懷仁共點燃五個大旺火
以位於迎賓街與新華街
交叉中心的旺火為最大
高近10米
底座直徑3.32米
用大塊煤炭達110噸
大旺火點燃時,最先燃燒的是頂部拿著金箍棒的孫悟空。(王牧/攝)
籠旺火是個技術活
幾個工匠先選擇合適的煤炭
修理平整
再一塊一塊碼起
將煤炭一圈圈地向上縮緊
下粗上細、平頂中空
裡面塞上易燃的柴禾等
炭塊與炭塊間適當留有縫隙
以便空氣流通
完工後再用彩條裹起來作裝飾
像一個巨大的粽子矗立著
過去的旺火都是由這些大煤塊堆壘而成,如今因環保需要,旺火已改為電子形式。(王牧/攝)
在朔州地區
籠旺火習俗由來已久
可考的文字記載始於明萬曆年間
主要流傳在懷仁周邊的13個縣
及朔州市和大同市
其文化內涵
由祀神祭神等祭祀禮儀
逐漸過渡到娛樂民俗
如冬至祭窯神保平安的旺火
除夕討興旺的旺火
結婚儀式上驅邪化吉的旺火等
山西婚禮上,出嫁新娘圍著旺火轉。(王牧/攝)
婚禮上籠旺火
新娘圍著旺火轉
與南方的「跳火盆」相近
而除夕歲交之時點起旺火
是一戶人家比燃放煙花爆竹
更神聖的事情
除夕夜籠旺火在院內
而元宵節籠旺火則到了街門外
懷仁市南窯村燃起的小旺火。(王牧/攝)
懷仁人不僅籠旺火
還要圍繞著旺火轉圈
正反各轉三圈
以祈求一年平安健康、興旺發達
如今為了環保
懷仁各地廣泛使用電子旺火
替代了過去的煤制旺火
每逢元宵節前後的夜晚
在懷仁「旺火廣場」
以及主要商業街區
都可以看到或高聳壯觀
或精緻小巧的「懷仁旺火」
2023年春節,懷仁街頭的電子旺火。(李斌/攝)
在聲光電技術的作用下
火紅的烈烈火焰不停地燃燒升騰
既是節日夜空里華美絢麗的景色
也是懷仁的標誌性景觀
不籠旺火不過年
根深蒂固的傳統習俗
並未因時代的前進而消失
旺火似乎就是
一家人點燃的新年希望
朔州地區的鄉鎮
在年間相互拜年時
常以對秧歌的形式
增添情趣和友誼
濃妝艷抹的秧歌隊(郝建功/攝)
兩支秧歌隊
分別由兩村婦女組成
身著鮮艷的衣服
過年一碰面
便合到一起舞動起來
相同的角色之間暗暗較勁
觀眾看得格外有趣
雖然動作都是笨拙的十字步
但人人喜氣洋洋
這就是流行於民間
原汁原味對秧歌的情景
我們在北窯村碰到一支秧歌隊
鑼鼓喧天、花花綠綠
中間夾雜著幾個道士模樣的人
打頭的兩人撐著
「關老爺出巡大吉」的橫幅
後面跟著抬轎子的
裡面有一尊關公塑像
關老爺出巡隊伍龐大(王牧/攝)
轎子後面走著兩個人
一個男人像是「跑驢」的
扮演的是關老爺的赤兔馬
另一個婦女扮似孫悟空
臉畫成猴子樣
穿黃色衣袍
手中就差一根金箍棒
是給關老爺牽馬的
一問才得知
這支隊伍是南窯村的
他們剛剛到北窯村拜完年
準備回村
秧歌隊伍簇擁著巡遊隊伍,浩浩蕩蕩。(王牧/攝)
南北窯村只隔一條公路
來到南窯村才知曉
正月十六是關老爺出巡的日子
這一天
人們要抬著關老爺塑像遊行
並取聖水
以求一年風調雨順
熱鬧的隊伍先進了南窯村委會大院
一輪儀式後
女師傅拿出一張黃紙
唱誦了一封給關老爺的信
然後焚燒、跪拜
一隻精緻的茶杯擺在供桌上
代替早些年抬著的缸
是謂取聖水
村民小心地抱出轎子裡的關老爺,請回殿里供奉。(王牧/攝)
取聖水是重頭戲
是人們的主要願望
願望達成了
關老爺也就可以回廟歇息了
於是隊伍又在鑼鼓聲中
向村裡的關帝廟行去
在關帝廟院裡
秧歌隊揮舞著綢子、扇子
對著大殿又扭動了一番
關公出巡的儀式才算是大功告成
山西省臨猗縣黃河沿岸的
南趙、北趙、安昌一帶的村莊
在每年元宵節前後
會舉行一種獨特的民俗活動
扎馬角
表演者嘴插鋼釺
手舞長鞭
那陣勢著實驚天動地
馬角扎完鋼釺後快速漱口,水誇張地噴到四周。(王牧/攝)
民間普遍認為
扎馬角源於古老的祈雨祭祀
黃河岸的村莊大都高居於土垣之上
眼瞅著腳下黃河嘩嘩流走
村莊卻像岸上的鹹魚渴得要死
以前每遇乾旱之年
村民不惜自殘
以扎馬角來向老天求雨
(或許有古代人肉祭祀的影子)
過去所使用的工具是犁
一人以犁的尖銳處刺穿臉頰
另兩人幫忙抬著犁
以這樣悲壯剛烈的面目出現在龍王面前
晉南臨猗縣安昌村扎馬角過年活動(王牧/攝)
屬龍的人扮演落魄龍王
在馬角神押解下
隨著民眾到黃河取水
再小心翼翼地澆到田頭
此時往往天空烏雲密布
雨點劈哩叭啦落下來
若遇到老天悲憫心遲緩
馬角只得空等一天
晚上拔掉
第二天再紮上
甚至還有第三天
這看似血腥粗野的習俗
如今已演變成一種狂歡節
安昌村參加扎馬角的漢子
上午陸續來到村民張忍娃家
棉衣外套一身紅色秋衣秋褲
斜披一道或兩道紅面被
頭頂裹黃巾、戴馬角帽
馬角帽
除了參加扎馬角的人戴外
還贈予尊貴客人
現在的馬角帽簡單
即用一根硬塑料繩圍成圈
上面粘三朵紙花
分別為紅、黃、綠三色
戴上馬角帽就成了自己人
馬角們會另眼相看你
扎馬角要選擇吉時和焚燒黃紙祭誥天神(王牧/攝)
張忍娃一生扎過8次馬角
在他笑眯眯的臉頰上
看到了放射狀的皺紋
他的三個兒子最為活躍
老大張掌印扮演回馬
回馬類似隊伍里的鼓動者、主持人
掌控著整個扎馬角的氣氛
他手持鋼叉
與待扎的漢子一個個過招
嘴裡不停地「煽風點火」
激將挑逗
軟硬兼施
回馬除了身手敏捷、聲音宏亮
還得有一副好口才
詞句除一些陳年套路外
現場發揮多
幽默風趣
馬角的身後都有村民護法(王牧/攝)
「某某某是好漢,天不怕地不怕
去年生了小娃子,今年掙他三十萬」
對方被說得心花怒放
將手中的響刀扔給回馬人
算是繳械
然後一下子跳到高處
伺候馬角的人遞上礦泉水
另一人則遞上消毒過的鋼釺
馬角快速漱口
誇張地噴到四周
鋼釺先在嘴唇上來回抿幾下
然後張大嘴
將鋼釺頂到一側臉頰
果斷刺穿
這時人群中一陣歡呼
紮上馬角的人瞬間變成馬角神
異常瘋魔
滿場子旋舞
拿著麻鞭猛抽
紮上馬角的村民瞬間變成馬角神,猛抽在場觀眾。(王牧/攝)
看熱鬧的人
如潮水慌忙躲避
又迅即圍上來
勇敢者上去摸其屁股
馬角揮鞭便抽
但都是揮至腰線以下
不傷及人身
有婦女抱小孩站定
馬角則用鞭梢象徵性地輕輕抽下孩子
麻鞭抽到誰
誰就可以消災祛邪
所以許多人專門挑逗馬角
為了吃那一鞭
英風
是扎馬角時的專用詞
紮上馬角後
馬角們在場地上
要獻武藝、表勇猛
這叫英風
人們會議論哪個馬角的英風好
安昌村的馬角們(王牧/攝)
一般未婚男子不扎
扎馬角的都是已婚者
狂歡約4個小時後
馬角們一個個從神壇上下來
拔出鋼釺
喝一口水猛地向外噴出
清晰地看到水從傷口處奪路而出
在空氣中形成水柱
等到飯桌上再見他們時
每人臉上貼了一塊創可貼
已開始大塊吃肉、大碗喝酒
他們已恢復了人的角色
扎馬角用的鋼釺,外形像關聖爺七星偃月刀。(王牧/攝)
如今
扎馬角使用的是鋼釺
鋼釺用直徑8毫米的改錐改制
一端磨成銳利的三稜角
另一端焊一把關公刀
初看到他們在院子裡磨製時
像是看到兇器
但到了扎馬角身臨其境時
人突然變得目光透明、心靈簡潔
畏懼消失
通過夾馬口引黃工程
現今臨猗的田地不再擔憂缺水
但扎馬角的風俗沒有消失
與馬角有關的都成為吉祥物
比如馬角帽
鋼釺上拴的紅布條
馬角們披過的被面
系過的紅腰帶等
都成為人們競相請求的東西
血腥程度與扎馬角可以一比的
要屬北程村的血故事
每到元宵節
孫吉鎮北程村就鼓樂喧天
熱鬧非凡
舞龍、舞獅
彩旗方隊、腰鼓隊
秧歌隊、鑼鼓隊
這些輪番過場之後
才是真正的高潮
血故事
王牧/攝
從早上起床後
人們就開始化妝
裝扮的人物有林沖、日本兵
黑幫老大、關公、賀龍等
最有趣的是貂嬋
由一個粗壯漢子來扮演
化妝師正在為關公扮演者畫面妝(王牧/攝)
過去鬧血故事時
台由兩張八仙桌疊起固定
八人抬
現在改用農用三輪車做台
司機緩慢開著
台上的演員做出規定動作
旁邊跟著手拿木棒的護衛
王牧/攝
血故事的主題有
關公斬貂嬋、鋤劈活人、菜刀劈人頭
大刀穿心、腦袋搬家、電鑽活人
大錘砸人頭、三叉穿心、掏心挖肺等
受刑的演員隨情節需要
裸露身體的一部分
數九寒天很需要毅力
關於血故事的起源
有人認為起於堯舜、成於西漢、盛於明清
與扎馬角一樣最早同屬於祭祀
逐漸地成為了民間的狂歡節
表演內容多出自戲曲和民間故事
有《十八層地獄》、《菜刀劈人頭》
《鍘美案》、《關公斬貂嬋》
《電鑽活人》、《閻王換頭》等
王牧/攝
鍘劈活人
取材於傳統戲曲《鍘美案》中
包拯怒鍘陳世美情節
陳世美被攔腰鍘斷外翻的肚皮
用蕎麥麵做成
鮮血是勾兌的顏料(過去用雞血)
外露腸子用灌了粉紅色水的塑料管子代替
王牧/攝
菜刀劈人頭
借用「賀龍兩把菜刀鬧革命」傳說
演員整個額頭被菜刀劈成兩半
最恐怖莫過於隱約露出森森白骨
有腦漿和鮮血流出
王牧/攝
腦袋搬家
來源於民間神怪傳說
《閻王換頭》故事
斷頭台上斬掉人頭
一幕幕血腥的屠殺場面
恍若陰曹地府的厲鬼
內容恐怖逼真
王牧/攝
電鑽活人
源於抗日神劇中一幕
表現日本鬼子被懲治的下場
用上特製的道具
電鑽像變魔術似的鑽穿人體
逼真生動
給血故事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王牧/攝
大錘砸人頭
男演員頭上砸著個大錘
頭破血流
臉部塗畫成慘白
布滿了血痕
就連猩紅的嘴唇似乎也在流血
逼真的道具和化妝足以以假亂真
王牧/攝
關公斬貂嬋
關公手中的關刀最後砍在美女貂嬋頭上
可以看出該場景來自
《關公月夜斬貂嬋》
美女貂嬋乃男扮女裝
胸罩裡邊塞了兩個白面饃
大關刀直接砍進脖子
皮肉外翻
鮮血直流
血故事
通過血淋淋、陰森森的恐怖場景
和誇張的表現手法
警誡人們
多行善舉、不做惡事
汲取血的教訓
三晉大地上的春節民俗
真可謂是異彩紛呈
狂野鬧元宵
這就是山西特有的年味兒
你的家鄉是怎麼鬧元宵的?
歡迎下方留言
圖片 - 王牧
原文 - 丹菲、張全友
編輯 - 張寧
美編 - 鍾凱飛
編改自《中國旅遊》512期 《三晉大地 狂野過元宵》
聲明:本篇圖文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