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三減」提倡低糖「營養指導員」在身邊 合理膳食行動助力健康中國

2019-07-22     中國食品報網官方

(本報記者 羅 晨)目前,我國居民主要健康指標總體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劇,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這四類主要慢病所導致的傷殘、帶來的病痛負擔日益突出。不合理膳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日前,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與《健康中國行動組織實施和考核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三方面共15個專項行動,並提出國家層面成立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制定印發《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7月17日,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健康中國行動之合理膳食行動有關情況。

從三個層面提出相應要求

針對全人群加強營養指導

國家衛健委食品司副司長張志強介紹,《意見》明確指出,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礎。研究表明,不合理膳食行為,特別是高鹽、高油、高糖攝入是影響人群健康的主要危險因素,會導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腦卒中、冠心病等疾病的發生髮展。

針對這些健康隱患,健康中國行動提出了合理膳食行動。從行動目標、主要指標以及具體行動內容上,聚焦當前人民群眾面臨的主要營養健康問題和不合理膳食行為,對「為什麼要合理膳食、什麼是合理膳食、怎麼做才是合理膳食」,分別從政府、社會、家庭個人3個層面提出相應要求。《意見》明確指出,合理膳食行動是針對全人群加強營養和膳食指導;重點鼓勵全社會減鹽、減油、減糖,包括食品產業、企事業集體食堂、家庭;要求政府部門制定並實施相關法規標準,實施貧困地區重點人群營養干預。到2022年和2030年,成人肥胖增長率持續減緩,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分別低於7%和5%,貧血率分別小於12%和10%,孕婦貧血率分別小於14%和10%,成人脂肪供能比下降到32%和30%。

「特別突出了個人對自己的合理膳食應當負責的理念,呼籲每一位老百姓都要行動起來。」張志強說,此次國務院發布的合理膳食行動和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一起,將是國家層面指導未來十餘年我國營養和合理膳食工作的重要文件,「我們將充分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塑造和完善我國國民的合理膳食行為,為全面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提高我國國民的健康水平不懈努力。」

居民「三減」成效初顯

食企要承擔更多責任

國家衛健委規劃司司長毛群安談到,本次合理膳食專項行動的重點「三減」(減鹽、減油、減糖)通過多年的宣傳已取得成效,「有很多家庭做了改進。」他指出,接下來,通過進一步「干預」使居民生活習慣發生「改變」,是本次健康行動的一個亮點。「飲食習慣的改變非常難,不僅是我們國家難,國際的經驗也很難。」毛群安說,「我們把改變生活行為、健康生活方式這件事,看得太簡單了,覺得專家講一講,給發個鹽勺、一個油壺問題就解決了,這是不可能的。」他表示,本次行動的著力點之一,是將「三減」落實、落細、落小,落到每個機關、家庭、學校和單位。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介紹,很多年前就已提出「減鹽」的倡導,很多地方通過宣教和措施實施,例如通過推廣限鹽勺使用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監測數據顯示,全國人均食鹽食用量在10多年前達到11克左右,2012年下降到10.5克,近兩年的調查顯示已降到10克左右。下一步將從健康生活方式科普教育常態化,健康「小三件」推廣使用,完善鹽、油、糖包裝標準,倡導食品生產經營者使用食品安全標準允許的替代品等方面繼續推動「三減」工作。此次行動明確提出了三減的目標,即到2030年,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不超過5克,成人每日食用油攝入量不超過25—30克,人均每日添加糖攝入量不超過25克。

那麼,食企要如何承擔起「三減」責任呢?張志強介紹,此次行動延續了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國民營養計劃》對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的要求,即以標準為抓手,促進食企落實「三減」。具體來說,食品安全法中有一些強制性標準,例如明確規定食品應當無毒無害,符合營養的要求;對特定人群食用的主副食品,例如嬰幼兒配方食品以及對油、鹽、糖的使用量都有明確規定;再如食品安全法對營養標籤的強制性要求等。目前,中國營養學會正在做營養標準方面的修訂,圍繞如何實現「三減」目標,進一步完善營養標籤標準。

此外,由政府倡導、全社會參與,推動食品生產企業,特別是餐飲企業、集體食堂建立健康餐廳、健康食堂的推薦性標準也正在制定中。「儘管是推薦性的,但我們會發動全社會,從市場的角度,來推動營養餐廳的建設,因為我們希望居民將來都到營養餐廳去就餐。營養餐廳做的就是要『三減』,我們正在為居民怎樣識別哪些食品是低鹽、低油、低糖而研究制定標識標準。」張志強認為,「這次行動是非常立體化的,除了過去經常採用的健康教育、健康促進,還要把企業營養供給環節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把相關標準貫徹實施,讓企業做到主動實現『三減』。」

食業減糖勢在必行

高糖食品產銷將受限

丁鋼強介紹,目前我國人均每日添加糖(主要為蔗糖,消費者俗稱「白糖」「紅糖」等)攝入量約30g,其中兒童、青少年攝入問題值得高度關注。2014年調查顯示,我國3—17歲常喝飲料的兒童、青少年,僅從飲料中攝入的添加糖提供的能量已超過總能量的5%,城市兒童遠遠高於農村兒童,且呈上升趨勢。由此帶來的超重肥胖問題也日漸突出,2012年,全國18歲及以上成人超重率為30.1%,肥胖率為11.9%,與2002年相比分別增長了32.0%和67.6%;6—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率為9.6%,肥胖率為6.4%,與2002年相比分別增加了1倍和2倍。與此同時,世界衛生組織提出,推薦人均每日添加糖攝入低於總能量的10%,並鼓勵控制到5%以下或不超過25克。

對此,本次行動明確提出科學減少加工食品中的蔗糖含量,倡導食品生產經營者使用食品安全標準允許使用的天然甜味物質和甜味劑取代蔗糖。一是政府要加快研究制定標準限制高糖食品的生產銷售。加大宣傳力度,推動低糖或無糖食品的生產與消費。

二是要加快修訂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增加蔗糖等糖的強制標識,鼓勵企業進行「低糖」或者「無糖」聲稱,積極推動在食品包裝上使用「包裝正面標識」(FOP)信息,幫助消費者快速選擇健康食品,加強對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的監督管理。研究推進位定特殊人群集體用餐營養操作規範,探索試點在餐飲食品中增加「糖」的標識。

三是要儘快研究制定我國兒童添加蔗糖攝入的限量指導,科學減少加工食品中的蔗糖含量。提倡城市高糖攝入人群減少食用含蔗糖飲料和甜食,選擇天然甜味物質和甜味劑替代蔗糖生產的飲料和食品。

營養標籤修訂進行中

「營養指導員」或將上崗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楊月欣介紹,我國於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在6年多的實踐中,其在滿足消費者知情權和引導企業優化升級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這些年我們也做過很多次調查,消費者在購買食物的時候,看標籤的人越來越多了,從標籤上獲得營養知識的人也越來越多,成了一種常識。」楊月欣介紹,目前,第二版的營養標籤的修訂工作正在進行當中,此次修訂將更加符合時代需求,包括「三減」的需要和民眾健康的需要。楊月欣認為,隨著包裝食品在居民生活中占比越來越高,其含有的能量與營養素不僅對身體有直接影響,也代表著飲食文化的傳承與口味的代際傳遞,「營養標籤承載著促進營養健康的作用,希望這種飲食文化、營養文化能夠紮根在居民心中。」

對本次行動中提出的新名詞「營養指導員」,楊月欣解釋說,「營養師」在國際上是個非常成熟的職業,中國營養學會在3年前就開始了註冊營養師的工作,其需要具有營養及相關專業的本科學歷,完成相關的課程學習,目前絕大多數註冊營養師都是營養和醫學相關專業畢業生,在醫院營養科、婦幼保健院等醫療衛生機構工作。在實際的居民走訪調查中,學會發現,社區居民對「在身邊、能夠提高即時營養指導與實操建議、專業權威」的營養傳播人員有較大需求,對此,本次行動提出了「營養指導員」的概念,具體指「有營養學和醫學背景的,有實踐工作經驗的專業人員,經過一定的培訓,有膳食營養知識和技能,能夠提供營養教育、膳食指導和均衡營養指導,能夠解決實際的問題」的人員。「比如,嬰幼兒的輔食怎麼做,一天吃多少,營養指導員應該知道;比如,糖尿病病人,不能只是說用餐的一些基本原則,還需要設計專門的食譜;比如,高血壓病人的低鈉飲食應該怎樣,運動應怎樣配合,這些都需要營養指導員親自陪練。」楊月欣介紹,中國營養學會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探索營養指導員的培養工作,今年年初至今已經探索舉辦了兩次營養指導員師資培訓,受到社區居民歡迎。「希望建立營養指導員這樣一支專業的科普、教育隊伍,為居民健康生活提供一再的、專業化的指導。」

官方聲音

毛群安:

要把過去一些地方的經驗寫入這次行動當中,並在此基礎上,創造性地去研究、實踐。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就合理膳食而言,能不能建立一套比較完整的營養指導員培訓、工作、管理的計劃,是行動實施過程中要解決的問題。

張志強:

針對主要問題和重點人群,合理膳食專項行動分別提出了相應的要求:

一是針對超重和肥胖人群、貧血與消瘦等營養不良人群、孕婦和嬰幼兒等特定人群,分別給出了具體的膳食指導建議和目標。

二是針對目前我國居民鹽、油、糖攝入過高,兒童青少年過多飲用含糖飲料、添加糖攝入過量等突出問題,提出了「減鹽、減油、減糖」的具體要求,一是政府要制定並實施相關標準,充分發揮食品營養標籤的警示標識作用;二是加強對全社會的科普宣教與指導;三是鼓勵和引導食品產業的營養轉型,創建和評比健康餐廳、健康食堂、營養學校,制定和實施集體供餐營養操作規範;四是重點指導家庭少鹽、少糖、少油的消費行為和家庭飲食製作,在家庭推廣使用限鹽勺、限油壺等合理膳食健康小工具。

三是充分發揮各類專業隊伍的作用,研究制定實施營養師制度,在幼兒園、學校、養老機構、醫院等集體供餐單位配備營養師,在社區配備營養指導員,充分發揮醫療機構和醫生的作用,進一步加強臨床營養工作。

專家觀點

丁鋼強:

減鹽、減油、減糖,是本次合理膳食專項行動的重點。行動明確提出,一是要推動營養健康科普宣教活動常態化,鼓勵全社會共同參與全民營養周、「三減三健」(減鹽、減油、減糖,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等宣教活動。二是要推廣使用健康「小三件」(限量鹽勺、限量油壺和健康腰圍尺),提高家庭普及率,鼓勵專業行業組織指導家庭正確使用。三是要研究完善油、鹽、糖包裝標準,在外包裝上標示建議每人每日食用的油鹽糖合理量等有關信息。鼓勵商店(超市)開設低脂、低鹽、低糖食品專櫃。四是要倡導食品生產經營者使用食品安全標準允許使用的天然甜味物質和甜味劑取代蔗糖。科學減少加工食品中的蔗糖含量。鼓勵生產、銷售低鈉鹽,並在專家指導下推廣使用。做好低鈉鹽慎用人群(高溫作業者、重體力勞動強度工作者、腎功能障礙者及服用降壓藥物的高血壓患者等不適宜高鉀攝入人群)提示預警。引導企業在食鹽、食用油生產銷售中配套用量控制措施(如在鹽袋中贈送2克量勺、生產限量油壺和帶刻度油壺等),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先行試點。

楊月欣:

臨床營養工作的重要性在於非藥物干預,更重要的是對於康復期病人的指導。現在很多的慢性病治療,除了藥物之外,都需要膳食的良好配合,營養師將發揮很重要的作用。我國在營養人才培養及營養師的制度方面已經出台部分文件,未來還將加大營養工作宣傳推廣力度,接軌國際。

(文章轉載於「中國食品報網www.cnfood.cn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vBxGWwBmyVoG_1ZsDp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