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手座渣男語錄:我不屬於任何一個地方,只是一個過客

2019-12-18   磨鐵書友會

大家好,我是凹叔。

這一次要跟大家講的,是凹叔最為心疼的一個星座:射手座。


因為射手座總是一副大大咧咧仿佛什麼都不在乎,很洒脫的樣子。

在外人看來,射手座熱情、樂觀、幽默,總是在追逐自己想要的東西,充滿活力,人緣一般也特別好。


大家可以仔細觀察一下身邊的射手座,就會發現,絕大多數射手座,看上去都很開朗,很愛玩。

實際上射手座內心很脆弱,很敏感,同時需要人關心。

但他們自尊心又極強,所以什麼事情都會自己死扛到底。



在愛情方面,很多人覺得射手並不是一個很好的伴侶。

花心、貪玩、不踏實,我行我素、喜新厭舊...

總會讓人沒有安全感。

其實射手座只是愛玩。在他們的內心把這些東西分的特別清楚,陪自己玩遊戲的朋友,一起吃飯的朋友,談心的朋友,無關性別,只是滿足自己各個層面的需求。

而伴侶一旦干涉他們,射手座就會表示特別不理解,我只不過在社交而已,沒有任何越軌的行為,你為什麼要干涉我的自由?

極端點的,就徹底遠離你。


射手座愛自由,但是他們更渴望有個人真正能把他管著,給他們一個家。


射手座非常慢熱。除非你能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否則你永遠看不到他們真實的樣子。

他們把最深情、最認真的樣子藏了起來。

他們害怕走心,需要慢慢得到他的信任,才會試探地試著放下自尊心,試著敞開心扉。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他們稍微感覺到你有那麼一點點不以為然,就會把心全部收回去,再自己說服自己。


而外表有多不正經,他們就有多深情。

他門的愛是熾熱的,射手渴望自由,討厭被束縛,但同時他們又希望有人能真正願意去靠近他,理解他。

一旦射手座覺得,可以把心交給你了,他們會是一個最完美、最體貼的伴侶。

這就是射手。


01

居斯塔夫·福樓拜:包法利夫人就是他自己



(1821年12月12日——1880年5月8日)

作為出生在冬日的火象星座,射手座的人就像是冬天裡的太陽,樂觀熱情,喜歡挑戰。


法國19世紀的文學家福樓拜就是一個典型的射手男,他被譽為是文學上的聖人,木心先生說,他雖不信教,卻是文學最虔誠的信徒。


福樓拜出生在一個傳統的醫生家庭,卻自小顯露出文學天賦,他被父親安排去巴黎大學的法學院上學,然而他將大部分時間花在閱讀和結交文人上,1840年,他認識了仰慕已久的文豪雨果。

射手座為人坦率寬厚,待人真誠,注重文化修養,重視友情。福樓拜雖然交友不多,但他會為了創作需要收集素材。


在這期間,他結識了詩人布耶。福樓拜與摯友一同交流,鑑賞文學,創作從浪漫主義慢慢轉向了現實主義。

可福樓拜本人根本不承認他的小說是現實主義,而他又極度厭惡虛空的浪漫主義,說到底,他就是一個矛盾組合體,這也是射手座最重要的特徵。

他自我剖析說:「我的身體里住著兩個人。一個是你們現在看到的,緊縮的上身、沉甸甸的屁股,生來就是為了伏案寫作的人;另一個是真正快樂的遊蕩者,並且迷戀著充滿變化的生活。」

射手座的人常常人在現實,思想卻飛向遙遠的過去和未來,為人熱情洋溢,從不計較得失,不論是思想還是行動,隨時準備去冒險。


福樓拜最著名的言論是,他筆下的包法利夫人就是他自己。


包法利夫人無法忍受平庸的現實,迷戀不切實際的浪漫情感,兩次婚外情的失敗使她更加迷茫,最終因為負債纍纍,萬念俱灰服砒霜自殺。


當福樓拜寫到包法利夫人的死亡時,他跪倒在地上痛哭流涕,朋友笑他,你可以不讓她死啊,決定權不是在你手上嗎?


福樓拜卻說,不,她非死不可,她已經無法再活下去了。

骨子裡的決絕和情感的熾熱使他終將燃燒自己,射手座便是如此,體內流淌著沸騰的血液,頭腦中滿是激情和躁動。


福樓拜非常極端,認為愛與憎至高無上,不肯妥協,同時,他又清醒地認識到當時歐洲社會的黑暗,拒絕加入任何教派社團,倡導作家應該隱匿在人物的背後。


他就是包法利夫人的化身,外熱內冷,總是睜大一雙絕望的眼睛,望著西落的夕陽心情沉落,卻又在嚮往明天。



《包法利夫人》

居斯塔夫·福樓拜 著

磨鐵圖書出品


02

史蒂芬·茨威格:他倒在黎明的前夜


(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



俗話說,七歲看老。作為一個知名帶作家,茨威格在兒時的表現是怎樣的呢?

極度厭學。

他在《昨日的世界》中回憶到「我對從小學到中學的整個生活始終感到無聊和厭倦,一年比一年感到不耐煩, 盼望儘早擺脫那種枯燥乏味的求學生活」。

並且,他堅定地認為學校只是國家用來維護自己權威的工具。


exome???


這個論調,總覺得非常耳熟……這不就是今天不想上學的熊孩子掛在嘴邊的嘛!

不過,茨威格討厭的並不是知識,他討厭的是教條式的灌輸知識的學習方法。

他生於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在文化氛圍極為濃厚的維也納長大。因此,他對文學和藝術充滿熱情,把自由視為自己一生的追求。

茨威格在自我剖析時說:「從少年時代起,在我心中最強烈的本能願望是:永遠保持自由和獨立」。

他認為只有在不被拘束、自由自在的情況下,人才能呼吸生活。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茨威格 著

磨鐵圖書出品

因此,在成年後,他選擇去德國柏林繼續求學。

那時的德國柏林,正向世界首都過渡,每天都有新鮮事發生。對於追求自由與知識的青年們來說,是最美好的天堂。

放蕩不羈愛自由的茨威格,在大學期間將腳步踏遍歐洲,甚至前往印度和美國遊歷。


要知道,在那個時代,人們普遍節儉,能夠去海外旅行的人,不管哪個階層都屬於另類。

但是茨威格絲毫沒有受到閒言碎語的影響,而是開始結交各國文壇名人。《世紀末的維也納》寫到,20世紀的作家、藝術家和文化人,幾乎個個是他的朋友。

真不愧是交際能力max的射手座……

茨威格的文學才華和外觀開朗讓他瀟洒的度過了前半生,他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最為暢銷的作家之一。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和《人類的群星閃耀時》甚至一直暢銷到今天。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

茨威格 著

磨鐵圖書出品


年輕時的茨威格一定想不到,他最終會自殺身亡。

戰爭爆發後,茨威格被迫開始流亡。

與許多流亡作家不同,茨威格在流亡途中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在巴西也受到了巴西政府國賓級別的禮遇。

但此時,茨威格已經從種種跡象中意識到,歐洲的自由主義精神和人道主義理想已經破滅了,而作為德語作家的自己,其實也已經被牴觸。

他的自殺其實並非出於窘迫,而是對衰落的歐洲文化的殉道。茨威格在遺書中坦言,他的自殺「出於自由意志」,因為「使用德語的世界分崩離析, 作為精神家園的歐洲已經自我毀滅」。


在《昨日的世界》前言中,茨威格說:「我不屬於任何地方,在世界各地我只是一個陌生人,頂多也只是一個過客罷了。」

殉道者的憂傷和射手座敏感的內心,讓他選擇了自殺。


03

簡.奧斯汀:

偏見讓我無法愛上別人,傲慢讓別人無法愛我


(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



作為文學史上形象鮮明的作家之一,奧斯汀小姐總是以一身英式洋裝,漫步在鄉間,嘴裡念念有詞著人物對話的形象走進我們的記憶里。


身為具有代表性的射手座女作家,她留在無數「簡迷」心中的獨立,敏感,理智的形象,一如星座本身所昭示的寓意:象徵著冬天的來臨。

比起《傲慢與偏見》,《最初的印象》這個名字看起來陌生又淺顯,但它卻是奧斯汀取下的第一個書名。


如果沒有20歲時那段無疾而終的戀情,她或許和大多數紳士們的女兒一樣,會在舞會上結識青年才俊,會訂婚,生育……她當然也會繼續寫作,但我們無法否認也許就沒有了後來的伊莉莎白與達西先生。


失去愛人後的第二年,她將一氣呵成的小說命名為《最初的印象》(後改名為「傲慢與偏見」),刻意又不刻意,少女心事總擅長於記錄生活。

關於簡的那段愛情故事我們都略有耳聞,至少在2007年的電影《成為簡.奧斯汀》里,我們終於滿足了關於她的愛情的好奇心。


《成為簡.奧斯汀》電影海報


初見抱有偏見的冤家,最終還是互相吸引,傾訴愛意,私奔未果,她選擇自由地退出,獨立一生。


說到情深義重,沒有人會忘記電影結尾,年邁的奧斯汀女士看著他的眼神。長達一生的記憶里的愛戀。

簡.奧斯汀的文字堪稱是一個射手座女性的內心世界解說。


她獨具的敏感,細膩的情感,豐富的內心世界使她筆下的英國鄉村不再是表面呈現,那些隱藏在舞會裙裾下的心事和鄉間散步瀰漫的情愫才是深入心靈的觸角。


而我們沒有理由不去懷疑,她難忘的愛情記憶為她細膩的感情表達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給養。

比起當時戀愛事件的另一位主角(那位年輕律師),她選擇了一條更艱難的情感路,終身不婚。


她在書里倡導的情感自由,平等的愛情,地位尊重等觀念,她都親身去踐行。



大聲說出射手座女性的愛情觀的她,在那個時代一度成為傳統婚戀觀的敵人。


在所有射手座女孩看來,以愛情名義進行的人格附庸,是永遠不會去想的退路。

戀愛中的女人都是瘋狂的,奧斯汀女士也是。


只不過在私奔途中預見激情褪去後的現實時,她毅然選擇了結束。


熱情是常態,理智則是無數射手女在愛情關係里獨具的優勢。


就像至今在全世界的「簡迷」圈裡都流傳的那句。


「Keep Calm And Read Jane Austen.」

所有愛情里的射手女孩,都像極了簡.奧斯汀。


細膩敏感,獨立自由,熱情且理智。


04

松本清張:

他讓推理走向了文學的殿堂



(1909年12月21日-1992年8月4日)



松本清張在推理界的地位很高,他與柯南道爾、阿加莎·克里斯蒂並稱世界推理小說三巨匠,更和江戶川亂步、橫溝正史並稱日本推理文壇三大高峰

1909年11月21日出生的松本清張趕上了射手座的尾巴,也幸好是射手座,才讓他有一個樂觀的心態。

在人生前40年的貧寒落魄之時還能堅持去創作,由此迎來了人生後40年的爆發,掀起了日本推理界的一場革命。

松本清張出生於北九州的小商販家庭,由於家境貧寒,13歲輟學的他是個經歷豐富的打工仔。

什麼街頭小販、印刷廠學徒、新聞社計件工等等等,他全都做過。

1943年被應徵入伍前往朝鮮,當的還是衛生兵。


由於戰後日本經濟極其蕭條,他又要養活一家七口,不得不在關西和九州之間來回奔波,批發笤帚。



可能是面前40年的艱苦生活讓他看盡世間冷暖,社會的閱歷就此變成創作的源泉。

41歲,松本清張才寫了處女座《西鄉鈔票(西鄉紙幣)》,獲得了《朝日周刊》舉辦的「百萬人小說」徵文大賽的三等獎。

43歲,以《某「小倉日記」傳》摘下芥川賞桂冠,才以中年新人的姿態進入文壇,可謂大器晚成的典型代表。

等到他寫推理,已經46歲了,不過他這一寫,就寫出了一場推理界的革命。


(青山剛倉繪製的松本清張筆下的偵探)


當時的推理界是以江戶川亂步和橫溝正史為代表的變格派的天下,他們吸取了西方本格推理小說的特點,又加入了恐怖、獵奇和血腥的元素。

而松本清張怎麼寫推理呢?

他不寫案件背後的迷題有多精妙,作案手法有多神奇。

而是將射手男的「憤青」和不流俗發揮到了極致,他寫案件背後的成因,寫兇手作案的理由。

兇手為什麼這麼做?

都是社會的錯!

1957年,《點與線》以橫空出世之姿震撼了整個日本文學界,社會派由此開啟。


(北野武主演的《點與線》)


《點與線》沒有性格鮮明的偵探,沒有離奇命案的懸疑。


他只是通過警察一步步的調查,揭露了日本社會財團和政界的勾結,社會的腐化墮落,資產階級的虛偽,十足的批判現實主義精神。

由此也讓以解謎為看點的推理小說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他喜歡凝視深淵,寫人性的黑暗。

比如「迷情系列」,寫男女之間的機關算盡,寫人在金錢面前的貪婪,寫人面對權力的不擇手段。


《松本清張推理迷情系列》

松本清張 著

磨鐵圖書出品


之後30年,整個日本推理都被他開創的社會派統治,逼得變格派一代宗師橫溝正史告老還鄉。

受松本清張影響的作家不計其數,從森村誠一、水上勉,到如今的宮部美雪,東野圭吾。

宮部美雪更是被稱為松本清張的女兒,而東野圭吾呢,大學時就讀完了松本清張的所有作品,直言「松本清張是影響我創作生涯最深的作家」。

射手座的松本清張生於昭和前,死於昭和後,經歷了昭和時代整整63年,又被稱為昭和時代最後一位文學巨擎。


如果你想了解昭和時代的社會人情,讀松本清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