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圖片源自網絡)
絲綢之路,無疑是我國歷史上最富盛名的經濟、文化長廊。它為我國古代經濟發展、文化交流做出了難以估量的貢獻,而發生在這條道路上的許多故事,至今仍被世人廣為傳頌。
古代絲綢之路,大致可分為三個方向,即西北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其中西南絲綢之路,即蜀身(yuán)毒(dǔ)道,它從現今四川成都起始,經雲南,到達緬甸、印度直至地中海沿岸的國家和地區,總長超過4000公里,是中國最古老的國際通道之一。
四川作為西南絲綢之路的開端,自然位於其中,並且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戰略支點。而眉山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交匯點,這意味著在不遠的未來,我們都將沐浴在絲綢之路的光照之下,共享它帶來的經濟、文化成果。
其實,這並非絲綢之路首次惠及眉山,早在兩千多年前,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們便已通過西南絲綢之路,與外界建立了經濟與文化的聯繫。這段歷史,也隨著今人的不斷發掘而浮出水面。
//
歷史拾遺:連接蜀地與印度的「秘密通道」
//
說起絲綢之路,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西漢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
公元前119年,肩負著和平友好使命,張騫在漢武帝的授命下第二次出使西域。他帶著上萬頭牛羊和大量絲綢,訪問了西域的許多國家,此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紛紛沿著這條道路向東而來。他們把中國的絲綢和紡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此等繁榮的景象,延續了千百年,而這條道路,也就是我們今日所說的西北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路線圖。
事實上,張騫此行不僅向西域世界展示了華夏文明的璀璨成果,同樣的,他自己也有重大的發現。公元前122年,張騫從西域歸來,向漢武帝稟報了他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的奇特發現:「居大夏時見蜀布、卭竹杖,問所從來,曰東南身毒(今印度)國。」在歷代帝王的官方記載上,從未有過通商記錄的西域國土,居然出現了大量獨產於四川的蜀布和卭杖。很顯然,蜀地早已擁有一條通往印度的「秘密通道」。這條通道在漢代被命名為「蜀身毒道」,也就是西南絲綢之路的原型。
自漢武帝開始,漢王朝花費了巨額的人力物力,要開闢一條直通身毒、大夏的「國際通道」。公元69年,東漢西邊最遠的永昌郡設立,標誌著西南絲路全線貫通。而西南絲路亦從此走入極盛時期,西南絲綢的出口,大多經過這裡。
南方絲綢之路,即西南絲路。
相對於西北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略顯「低調」,但關於南絲綢之路的信息仍可以從古籍中找到它存在已久的證據。《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秦時,常頞略通五尺道,諸此國頗置吏焉。」這是關於南方絲綢之路最早的權威書籍記載。兩漢時期的全力開拓,使得這條曾經的「秘密通道」正式進入世人的視野。《三國志》裴松之注引三國時人魚豢的《魏略·西戎傳》里,也提到羅馬帝國「有水通益州(即今四川大部)」。
上世紀80年代,著名民族史學家任乃強進一步論述了中國西南通往印度、阿富汗的「蜀布之路」。眉山對南絲綢之路的研究較晚,但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洪雅田錫研究會會長王仿生表示:「《漢書·張騫傳》載:『臣在大夏(今阿富汗)時,見邛竹杖、蜀布,問曰:安得此?吾賈人往事之身毒國(即今印度)。』這條記載說明了張騫通西域之前,蜀中物資已通過西南絲路到達了印度。」
在王仿生看來,西南絲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漫長的漸進式的過程,從小範圍的、區域的形成,到分段的接力式的連接,再到遙遠的溝通,且具有濃厚的民間色彩。儘管從正史上看,西南絲綢之路起於秦朝,但在民間流傳的諸多故事裡,西南絲綢之路最早甚至可以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
//
孜孜探尋:西南絲路上的眉山蹤影
//
從成都出發,向西南而行,往印度、緬甸運送絲綢製品。身為眉山人,免不了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在這條古老的西南絲綢之路上,眉山亦占據著一席之地嗎?眉山古代如此發達的蠶桑業,也與絲綢之路有關嗎?答案無疑是肯定的,但因為時間相隔遙遠,這個答案也是需要我們努力去追尋的。
經過史學家考證,西南絲綢之路是由靈關道、五尺道、永昌道組成,其中青神的茶馬古道、岷江航道處在五尺道上,洪雅的青衣江和竹箐關則是連接靈關道和五尺道要道。近年來,隨著絲綢之路逐漸成為新的熱點,越來越多的眉山人也在順著西南絲綢之路的路線,在眉山開始了艱難的探尋,力求能找到西南絲綢之路上留下的蹤影!
熊耳古道
功夫不負有心人,眉山對西南絲綢之路的探尋一開始就有不俗的發現,接連在洪雅縣和青神縣發現了古道遺蹟。從相關資料上來分析,它們極有可能是西南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環。前些年間,青神縣已開始了在其境內尋找西南絲綢之路的歷程,經過了幾個月的探尋,終於在青神縣新路口,至樂山市板橋溪一段不足十公里的山道中有了收穫。後經青神、樂山兩地專家證明,這條古道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熊耳古道。《圖經》云:「諸葛武侯鑿山開道,即熊耳峽東古道也」,意指該段古道為蜀漢時諸葛武候所開。相傳在三國時期,為能隱蔽地在平羌小三峽中屯兵平定羌人,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親自調遣人力物力開鑿了此道。
隨著歷史的變遷,熊爾古道上已很難窺見西南絲綢之路留下的神秘蹤影了。但經過青神文管所工作人員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在這條古道上找到了蛛絲馬跡:現存古驛道路面寬1.5至2米,全長約兩公里左右,在幾處仍然保存有石板路面的古道上發現,原古道路面大多採用長0.9至1米,厚0.1至0.2米的當地產紅砂石質石板鋪成(也發現有少量的雅石質石板),一些路面仍清晰可見被騾馬鐵蹄踩踏青石板後留下的腳窩。在古道上的路上還保存有一處歷經滄桑風化嚴重的題記,該題記龕坐東向西,風化十分嚴重,經詢問當地老人和仔細辨認,該處題記內容為「樂山縣界、青神縣界」八字,證實了這裡就是古代樂山和青神的交界處了。過了交界處繼續往前走不到一百米,便能發現在山脊上被人工開鑿出的一個峽谷似的埡口,這就是史書上記載原古道中的一處重要關卡——關子門。
熊耳古道上的交界標誌。
對於熊爾古道,青神文管所所長岳華剛有著很多的思考,他分析,古代沿岷江道通行的商賈行人們行至這裡後,馬車或大型商隊就過新路橋繼續走大路前往漢陽壩至樂山,而馬幫、挑夫和旅人則多半會選擇從新路橋的橋頭左側登長板坡、過長田坎、黃山包然後到達山頂關子門,翻過關子門就到了樂山地界。走關子門這條熊耳古道,雖然山路崎嶇陡峭,但要比乘船走水路或是沿大路走漢陽方向可以減少近十五公里的行程。
消息傳來,眉山一片振奮,洪雅縣也組織了專門的工作組在境內進行尋找,希望也能找到絲綢之路留下的痕跡,終於在距離洪雅縣城西的地方,發現了歷史上數千年馳名西蜀的雄關—竹箐關。
竹箐關
竹箐關是南方絲綢之路山區和茶馬古道要衝,位於洪雅、雅安分界處。據史料記載,竹箐關為唐朝所設,明代置巡檢司於此,扼水上咽喉,踞陸路要衝,是經過成都、靖安康藏的一處險隘。明嘉靖新都狀元,被古稱為著述第一人的楊慎,24歲時撼門哭諫,惹惱皇上,被發配川、滇、黔茂邊,就是通過竹箐關出川訪友,還留下「束馬懸車地,升猱隱狖形。俯窺愁凈綠,仰睇失空台」的詩句。
從洪雅和青神發現的古道來看,兩條古道都是過去重要的通行道路之一,在這上面留下的痕跡來看,兩條古道也曾是貿易的通道,但它們是否真是位於絲綢之路上,卻還值得考究。按照王仿生的話來說,要證明眉山確實處在西南絲綢之路上,少不了相關史料或者出土文物的支撐。
竹箐關上的石板路。
於是,眉山人又開始了大量的翻閱史料查證西南絲綢之路在眉山留下的記錄,最終在《秦紀》、《華陽國志》、《隸釋》等史書中找到了相應的史料。通過這些史料還發現,熊爾古道和竹箐關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分別和岷江水道、青衣水道結合在一起,共同組成了西南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一環。
因為處在西南絲綢之路上,岷江水道、青衣水道都為兩岸帶來的繁華,僅洪雅縣境內位於西南絲綢之路上就有十一個渡口和碼頭,其中有七個是官渡。渡口上有集鎮高岩渡(縣城)、慈航渡(三寶古鎮)、止戈街渡(止戈古鎮)等五處,是過往商船、竹木筏停留轉運物資的主要碼頭,這些古鎮都因此十分繁華。
洪雅茶馬古道
投稿郵箱:3304331669@qq.com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繫我們。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版權人及時聯繫。TEL:028-38166877
更多精彩內容請拿起手機微信關注「眉山東坡文化」~
來源:東坡文化網記者 張玉
編輯:劉寅
審核: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