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控能力差,事事需要提醒監督,家長不妨試試利用延遲滿足

2019-08-17     嗯哼媽媽

文|嗯哼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隔壁張軍家的孩子,每天早上7點起床,起床後自己刷牙洗臉讀英語,坐等媽媽做好早餐。每天放學回來之後也是立刻做作業,做完作業吃晚飯,吃完晚飯讀課外書,晚上7點準時開始練琴,8點上床自己讀課外書,然後睡覺。

可樂的媽媽每天早上聽到別人家的孩子讀英語,晚上聽到別人家的孩子彈鋼琴,別提多羨慕了。可再羨慕又有什麼用,自己孩子每天起床要靠喊,做作業要靠吼,睡覺要靠催,讀課外書要靠心情,跟隔壁的孩子比起來,簡直就像自家孩子是來討債的,別人家孩子都是來報恩的。

​孩子自控能力差,可樂媽糾結得不知道該怎麼辦,打罵狠了怕傷害孩子自尊心,可不打不罵又怕他就此沉淪下去。

孩子自控力差有哪些表現呢?

01.注意力難以集中,做事情半途而廢,有一些不良小動作

如果家長們發現孩子做事情時注意力很難集中,遇到一點點困難就立馬放棄,或者是有一點點誘惑就立刻做其他事情,這種孩子,多半自控力是比較差的。有些時候,這些孩子還會伴隨著一些不良的小動作,比如說挖鼻孔、咬指甲等等。遇到這種情況,媽媽們一定要注意,這些都是孩子自控力比較差的表現。

​02.常說一些使人惱怒的話,好插嘴和干擾大人的活動,常引起大人的厭煩

有時候大人們說話說得好好的,孩子突然插進來,或者是家裡來朋友聚會打麻將,孩子卻非要跑到麻將桌上來搗亂。

這樣一些引起大人反感的語言和行為,有些家長會誤以為是孩子需要人陪和求關注的表現,專家表示其實不盡然,這也是孩子自控能力差的一種現象。即使家長明確指出了這種行為不妥,孩子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行,這也是一定要注意的。

03.膽大不避危險,尤其在情緒激動時,可出現不良行為,喜爭吵打罵

有些孩子在興奮時會不顧危險從很高的地方跳下來,有些孩子在情緒激動時會容易與人發生爭吵甚至打架,很多人會將這些孩子的行為歸咎為是家庭問題。

其實不然。孩子膽大不避危險,情緒激動愛爭吵,其實是屬於情緒自控能力弱的一種表現,歸根究底,還是屬於自控力差的一種。

自控力差和延遲滿足之間有什麼關係呢?這就需要我們從什麼是延遲滿足開始說起。

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米歇爾設計了一個名為「延遲滿足」的實驗,旨在研究為什麼有些人會投降,而有些人卻不那麼做。

研究人員在史丹福大學的附屬幼兒園裡找來了10多名兒童,將他們每人安排在一套單獨的桌椅前,桌子上放著棉花糖和餅乾。研究人員告訴孩子們,他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但最好等到工作人員回來再吃,這樣他們就能得到一些額外的棉花糖作為獎勵。當然,在等待的過程中他們可以按響桌子上面的鈴鐺,這樣工作人員會馬上回來。
棉花糖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誘人的,實驗中工作人員發現,有些孩子為了抵抗食物的誘惑會用手捂住眼睛或者是轉過身去,有些孩子卻會踢桌子、抓辮子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絕大多數孩子只堅持了三分鐘。有些孩子甚至沒有按鈴就直接把糖吃掉了。
但是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的延遲了自己對棉花糖的渴望,他們等到了研究人員回來兌現了獎勵,堅持了差不多15分鐘。

​原本這個實驗是為了研究其他問題的,可米歇爾在一次無意中與參與實驗的小夥伴聊起其他實驗同伴時發現,那些已經上學了的孩子們的學習成績在某種程度上與「延遲滿足」有一定關聯。

當年馬上按鈴的小夥伴,在行為上更容易出現問題,成績分數也更低。而那些等待了15分鐘再按鈴的孩子,學習成績比那些馬上按鈴的孩子平均分高出210分。

35歲以後,這些馬上按鈴的孩子,往往有更多不良問題。

很多年以來,心理學家一直以為智商是影響一個人的關鍵因素,但米歇爾認為智商能否起作用的關鍵,在於是否有足夠的自控能力。

故事講到這裡,我們再來看一下立即滿足的利與弊

立即滿足,表面上看來,可以馬上止住寶寶的哭鬧,寶寶開心了,媽媽也就開心了。可是長此以往,孩子沒有等待意識,會產生一種「我說什麼,你馬上就要做到」的錯覺。

孩子失去了等待的訓練,慢慢的會變得越來越沒有耐心,脾氣也會越來越驕縱,情緒也更加容易不穩定,無法忍受挫折,自控力相應的也只會越來越差了。

那我們該怎樣利用延遲滿足呢?

既然延遲滿足對於孩子的未來有如此強的可預測性,那麼我們有沒有辦法可以對孩子做這方面的訓練?換句話說,我們要如何利用這一效應讓孩子的自控能力做得更好呢?

米歇爾團隊在後繼的一系列研究中發現,延遲滿足其實是可以訓練的。

01.日常生活中教導孩子學會等待

日常生活中,儘可能的讓孩子學會等待,吃飯時必須等大人動筷子了小孩子才能動筷子,孩子看到大人分發禮物時,讓孩子等待大人一一發到孩子手裡,並且回家之後才能把禮物拆開。

這樣一些看似細小的行為,都是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行動,當他們習慣了自我控制之後,面對學習這樣一些需要更多自控能力參與的行為,就會更加容易上手了。

02.等待過程中,讓孩子學會「注意力的轉移」

米歇爾在訓練孩子們等待棉花糖時,讓孩子們把棉花糖想像成一幅畫或者其他東西,同時也讓孩子們觀看一些別人是怎麼處理等待的錄像,用榜樣的力量來鼓勵孩子。

實驗證明,這樣的方法都是非常有效果的,讓孩子在等待的過程中學會把注意力轉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或者是學著榜樣的樣子來處理,這些方法,都可以讓孩子延長等待時間。而這樣一個延長時間,忍受煎熬的過程,就是訓練孩子自控能力最好的辦法。

03.讓孩子的等待變得有意義

如果孩子根本不喜歡棉花糖,那麼米歇爾的實驗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因為哪怕放再多棉花糖,孩子也是不會去吃的。所以,孩子們的等待一定要有意義。

表現好可以獲得五角星,積攢5顆五角星就能兌換玩具。這也是延遲滿足的一種。為孩子的等待賦予意義,是幫助他們延遲滿足,提高自控力最重要的一種手段。

儘管有部分孩子天生自控能力就非常好,如果你家孩子屬於這種,那麼恭喜你,你獲得了一個來報恩的寶寶。但絕大多數孩子不屬於這種情況,可後期經過父母有意識的訓練,讓孩子們學會等待,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孩子們的自控能力也能得到顯著提升。

而延遲滿足和自控能力,是預測孩子未來最有效的一種手段,加強練習,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會未來可期。

今日互動:家長們通常是立即滿足孩子嗎?歡迎評論分享。

————————

學無止境,育兒知識更是需要我們用心,細心的去專研的一門學問。嗯哼媽媽在這裡隨時聆聽並解決各位家長的問題。

關注【嗯哼媽媽】,細心聆聽父母心聲,刻苦專研育兒方式,讓每一個育兒難題都不再是難題。歡迎諮詢,我們共同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nBcpmwBvvf6VcSZC1l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