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教育看似零壓力,別因"短視思維",掩埋興趣背後的"勤勉

2019-10-10     蔓德育兒

最近一位朋友到處吐苦水,孩子銘銘產生了"厭學"情緒。

銘銘在讀小學五年級,因家庭原因,初中就會轉到歐洲去讀書。讀書環境有所變動,這和銘銘產生"厭學"情緒又有什麼關係呢?

原來家裡人一早在為孩子做轉學準備的時候,有意無意傳遞出了一種信息,"中國孩子讀書太辛苦了,還是歐美孩子讀書輕鬆"

銘銘在國內教育制度的背景下,成績並不理想。孩子意識到馬上就要去海外讀書,自己現在學不好的小學數學,在歐洲竟然都是初中難度,自己一定不會差。時間一長,銘銘就越來越覺得在國內讀書壓力太大、不自由、沒意思,於是"順理成章"地產生了"厭學"情緒。

這下可把朋友急壞了,把握機會讓孩子去國外讀書,是希望孩子越來越好,而不是想讓他"厭學"來著呀!

朋友家庭遭遇的這個問題,造成現在這個情況純屬意料之外,實在是是無心之舉。但"歐美的教育輕鬆"的觀念,確實影響了一大片人。

這不禁讓我聯想到最近播出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其中第一期講述的"教育最強國"芬蘭,也引發了身邊不少家長對芬蘭教育的羨慕。

"教育最強國"芬蘭的基礎教育

世界公認芬蘭孩子成績好、創意強,還快快樂樂零壓力,這"教育最強國"到底長什麼樣?媒體人周軼君帶我們見識到了這個國家的基礎教育模樣。

學生們藉助鐘錶、iPad、用手丈量臉部等來認識時間和自我等抽象概念;深入森林,去接觸大自然;動手設計搭建帳篷模型,來理解物理、數學等綜合知識。芬蘭基礎教育的理念,是讓孩子與他們生活的環境產生聯繫,讓學習回到他們的生活。

一位芬蘭老師說:"我們想要避免競爭,芬蘭的小學沒有考試,唯一評估的不是學科中學了多少知識,而是他們如何自主學習、搭檔學習,以及面對任務的責任感。"

只看到"國外教育輕鬆",也是一種"短視思維"

國外教育擅長讓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優點,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協調合作能力。

在比較推崇國外教育理念的家長眼裡,不設置考試、不用硬性指標去考察孩子學習情況、不強制要求背誦知識點,這種"輕鬆"的教育理念會更"先進"。甚至會覺得背誦知識點、努力學習就是"老土",是一種"短視思維"

"短視思維"是指只計較眼前利益得失,沒有從長遠去看待問題的思維,安於現狀、發現不了潛藏危機。

這種思維具有局限性,會限制人們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焦慮過度的中國家長,如果只重視孩子眼前的考試成績,確實是"短視思維"。

但有意思的是,"短視思維"並不僅僅存在某一觀念之中。假如只看到一面性,又或者像銘銘接受的錯誤信息一樣,只認為國外教育很"輕鬆",其實也是一種"短視思維"

丨芬蘭教育的本土不適應性

許多爆文都打著"德國教育""美國教育"等旗號,國外教育似乎成了一種風向標,代表著"時髦"與"合理"。但是很多家長容易忽視的是,任何教育理念都不應該脫離實際環境。

一方面,芬蘭追求個人自由和舒適性的基礎教育理念,並不適合競爭激烈的東亞和北美教育圈。

芬蘭作為全球著名的高福利北歐國家,個人努力多一點或者少一點,並不影響基本生存問題,整個社會環境都比較"安靜",沒有那麼多競爭,所以也自然少了"攀比"之心。

他們有足夠的生存空間,用舒適愜意的狀態,去追求"平等"的價值觀,去名牌大學讀書不是唯一渠道,離家裡最近的學校就是好學校。

但是,包括中國在內,在整個東亞和北美地區,社會競爭卻很十分激烈。如果死守芬蘭追求自由、平等、提倡少競爭的教育理念,用"短視思維"只看其一不看其二的話,顯然無法在自己生活的圈子裡,獲得理想的學習和生活的狀態。

實際上,也有芬蘭教育工作者有所反思。芬蘭一位學校校長認為:

"現在的孩子缺乏西蘇精神,生活太容易了,到處充滿了電視和遊戲。既然體育中能有競爭,為什麼教育中不能有競爭呢?"

"西蘇精神"在芬蘭意味著堅韌不拔、奮力前行。連從事芬蘭教育工作多年的老校長,也在反思自己國家教育存在的問題,更何況遠在千里、生活環境完全不一樣的我們,又怎可照搬呢?

另一方面,哪怕是在芬蘭,許多家庭也仍然很用心的在培養孩子。

朋友圈恰好有一位在芬蘭學習和生活多年的朋友,用自己的行動在給被"芬蘭教育"或其他國外教育迷惑的家長,破了一些冷水。她的兩個兒女學習和體育雙優,但學習狀態絕不是"輕鬆"的、不需要努力的,她認為"不經過刻苦鍛鍊的興趣,都是假興趣。"

我們只看到芬蘭的學校在注重培養孩子各自的興趣,卻看不到要做好這些興趣,背後也需要經歷不斷的訓練,也需要家長用心栽培。

《他鄉的童年》里也走訪了一個芬蘭"精英"家庭,父親的收入可以排到全芬蘭的300名左右。孩子房間裡,都是各種樂器,書柜上隱約掛著一張計劃安排表。可以看出,這個家庭平時培養孩子的興趣,也絕不是口頭說說而已,而是實打實地栽培。

孩子在放假是出去打工,會抱怨老闆不好,這個父親卻會問孩子:"如果你是老闆,會怎麼做?"

芬蘭"精英"階層的父母,雖然尊重孩子的各項興趣愛好和志向,但也絕不是丟著不管、任其發展,而是會潛移默化地教導孩子如何成為一個"老闆"。

與其說這僅僅只是"一小撮精英"家庭的樣子,不如說在芬蘭的基礎教育之外,許多家庭同樣在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

"短視思維"只能讓我們看到國外教育"輕鬆"的一面,別被這種假象所迷惑。

丨芬蘭教育的可取之處

當然,芬蘭教育也確實有值得艷羨的地方,絕不會是又跨入"一無是處"的另一個極端。

芬蘭教育全面踐行"積極教育",老師絕不會打壓孩子的積極性,哪怕孩子不擅長數學、科學或者藝術,但他們依然能發現自己各個方面的特點。

親近自然、將學習和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對孩子的綜合能力提升十分有益,這些都是培養我們孩子日後成才的基礎能力。說實話,我也十分羨慕芬蘭這種教育氛圍與方式。

所以,我們應該擯棄兩面都可能出現的"短視思維",用辯證的方式,理智地看待國外教育。

家長應該培養孩子"勤勉"的生活態度

追求個性自由和平等,絕不是"不努力"的藉口。無論是否生活在芬蘭,哪怕打心眼認同每個工作都是平等的價值觀,也決不能因此就否認"勤勉""努力"的重要性。

借用前段時間小陶虹爆火的一條言論:

"對於演戲這件事,要是有天賦的話,一定要百分之百的努力;要是沒有天賦,可以考慮一下干別的。"

大家當時的關注點都在後半段,奉勸那些常年又沒天賦又不努力的明星們,別再"污染"觀眾的眼球。可是小陶虹這段話同樣證明了,哪怕是天賦極好的演員,也離不開百分之百的努力,正如演什麼像什麼的小陶虹本人。

這句話同樣可以套用在教育孩子身上,哪怕是教育環境寬鬆的國外,也離不開"勤勉"。"勤勉"不等於"老土",家長應該堅持培養孩子"勤勉"的生活態度。

01 踐行"努力勤勉=出色"的觀念

我們在生活里,不知不覺就會陷入"努力勤勉=老土"的偏見里。

例如:

  • 看到班級第一、年紀第一的孩子,或者高考狀元的新聞,就隨口夸這些孩子是"天才";
  • 羨慕那些不怎麼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績的"天賦";
  • 從小愛夸孩子"聰明",關注孩子智商高不高等等。

這在潛移默化中,就弱化了"勤勉"和"努力"的重要性。我們首先就需要轉變這樣的偏見,用自己的生活態度感染孩子,用平常的一言一行告訴他:努力勤勉也是出色的一種表現,我們喜歡你認真、執著、專注的可愛模樣。

02 樹立孩子學習目標和志願

"短視思維"不去做長遠的打算,這在認知尚未成熟的孩子裡,尤為明顯。如果是是為了眼前的學習輕鬆、自由的狀態,只求這一時的快活,以後的生活就會很難盡如人意。

所以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和未來志願。同時家長也要避免引導形式太過僵硬,別用"說教"的方式,強硬地去給孩子"安排"未來。

銘銘的"厭學"就是看中了國外教育的輕鬆,那麼家長可以跟孩子分析:

當地的小朋友也有自己的課程安排和興趣愛好,要麼是現在就開始按照當地特色來"加班加點"鍛鍊追趕;
要麼就是先學好現在的知識,把握國內現階段教育的領先優勢,到了國外才有時間配合當地的風土人情去培養特長,否則就沒法融入當地小朋友的群體。

總之,孩子容易受到"短視思維"影響,學習目標和志願需要大人耐心去引導,但歸根結底也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

03 修正"錯誤的成功體驗"

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經過努力,在機緣巧合之下也取得不錯的成績,就容易然給孩子產生不願努力的念頭,這個情況叫做"錯誤的成功體驗"

成語"守株待兔"就是這個體驗的最好詮釋。我們都知道,農夫因為"歸因"的錯誤,導致後面的時間白白浪費。

在孩子有了"錯誤的成功體驗"時,我們應該及時去修正,不要養成依賴運氣、忽視勤勉的習慣。

04 不給孩子亂貼標籤

"這孩子聰明是聰明,但是不夠努力",我們經常會聽到家長這樣評價自己的孩子。

心理學界也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自證預言效應"。也就是說,如果家長亂給孩子貼標籤,孩子也會慢慢認為自己就像標籤說言的那樣,最終真的變成一個"不努力"的人。

"亂貼標籤"容易造成認知歪曲,會讓孩子根據固有的印象,狹隘的評價自己,從而忽視了自己真正的能力。

如果孩子已經形成了這些負面印象,家長需要幫助他們"撕下標籤","重塑"思維方式

"積極勤勉"在這個時代依舊沒有過時,國外教育不是逃避"勤勉"的"避難所"。家長和孩子都應該摒棄只看到國外教育輕鬆的"短視思維",無論秉持哪種教育理念,都應該堅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每個媽媽都是育兒專家,如果您有表達的觀念,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我是蔓德育兒,如果喜歡請關注、轉發、收藏,一起做有「想法」的媽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mZVt20BMH2_cNUgXq1k.html